王远兴,刘安巍,夏宏伟
(重庆第三十中学校,重庆 4000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提到中华传统文化,并且强调“要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是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乃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内在肯定和积极实践,并对其生命力有着坚定的信心。2010年教育部制定并实施《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我国中小学礼仪教育具有里程碑意义。《纲要》提出中小学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遵循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纲要》强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知行统一,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学校致力于礼仪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品质,切实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水平。提升学校礼仪文化建构的关键是基于自身实际情况,深刻把握礼仪文化体系内涵。
《易经》中所描述的文化为:“刚柔交错,天地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人文化成”可理解为文化乃人文活动的结果。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这种以人的存在形式为基本内容的概念更加宽泛和明确。礼仪是文化的一个核心要素,礼仪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礼仪包罗万象,涉及道德与法制、修身与养性,同时涵盖谋略与准则。狭义的礼仪从社会层面来讲是人际交往活动中一系列礼节、礼貌和规范的总和;从精神层面来讲是人际交往中的个体思想道德、精神面貌的整体水平;从实践层面来讲是个人修为和素养水平的外在表现。本研究所指的礼仪是狭义层面的,是指学生在学校特定文化氛围下,通过长期的教育引导和实践,最终获得的内外一致性优良表现,包括仪容仪表、礼节、仪式、风俗习惯等。
建设一所学校的礼仪文化,根本出发点是通过礼仪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质,使其更能体现一所学校的内在特质和本性。要满足这一建设实质,先决条件是学校是否有相应的礼仪文化建设规划(目标);基于该目标是否有相应的育人体系(过程);并且要有相应的评价机制,以判断学生经过学校的文化培育后,是否达到了预先设定的目标(评价)。礼仪文化建设目标方面,需要学校基于一定的教育理念和发展愿景,制定出符合学校整体育人目标的礼仪文化建设子目标。一所学校的文化不只存在于表象的硬件设施中,其存在形式更为抽象,是一种隐性的涵养。学校的礼仪文化建设既要扎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国家教育宏观意志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时代发展之需。礼仪文化建设过程方面,要求学校构建清晰的礼仪培育思路,指向明确的实施过程是礼仪文化建设的核心,属于实践操作层面。通过创新开辟出一条属于学校自身的模式,如通过改进学校的存在形式、优化师生存在关系、提升学校发展品质等。礼仪文化建设评价方面,需要学校探索出一条完整的“教—学—评”一致的评价模式,依托评价模式检验礼仪文化建设的达标效果。
境界即价值追求,礼仪文化建设的境界是学校礼仪文化建设中的纵向价值层次,决定了一所学校的礼仪文化建设水平。学校礼仪文化建设绝不是一套方案或一项制度就可以顺利实现的,也绝不是学校管理者一厢情愿就能够达成的。文化的建设非同实物建设,文化建设需要日积月累、逐层深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成果显现,而不是逆向的灌输。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礼仪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是形成学校独特的德育文化价值,并使得这种文化价值深入到学校的育人文化中,形成学子独特的文化气质。
将学校礼仪文化建设纳入学校课程,通过构建学校课程、礼仪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全方位开展礼仪培育(见图1)。其中,礼仪课程应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兼顾时代性和发展性,礼仪课程的设置还应注重青少年心身发展规律。中学阶段的礼仪课程可跨学科开展,如体现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主题班会、家长会、主题活动、其他学科教学中等。同时,学校还应加强礼仪教材建设,礼仪教材不局限于某本特定的书籍,可以是一个故事、一堂课或者一项活动。在学校礼仪文化课程中可引入《弟子规》《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读本》等优秀读物。
图1 “三位一体”课程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教师起主导作用,课堂中处处充满礼仪细节,课堂中的礼仪具有最基础、最丰富的特征,伴随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始终。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可成立礼仪文化研究骨干队伍,将一部分有经验、善思考、肯研究的班主任组织起来,逐步提升礼仪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水平。要求教师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举止有礼,特别是课堂礼仪、仪表风范、精神风貌。[3]教师的言行和举止直接影响学习者习惯,这就对教师自己提出了更高的礼仪约束要求,尽可能为学生做好表率和引导。
礼仪文化培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实践证明最优的方式是建设畅通的家校合作共育平台,以家校共育为载体,家长参与学生的礼仪养成。相对于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家庭的影响对学生至关重要,特别是家长的言行举止。构建家校共育平台一方面调动家长辅助教育,另一方面组织家长进行相关礼仪培训,促进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学习,可以“以礼带礼”,突出表率作用。古人云:“正其身,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礼仪教育的实施应当加强礼仪文化教育者自身修养水平。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礼仪文化培育的良好素材,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本身就是展现文化自信的表现。学习地方特色文化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可以尝试引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通过非遗传承人的言传身教,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还可以组织学生游览文化古迹,通过亲身体悟、实践观察,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学校课程建设做了具体要求,特别是在新课程、新教材(简称“双新”)实施过程中,学校将课程建设放在首位,个别先进“双新”国家级示范区,如重庆市渝中区将学校文化体系建设纳入课程建设,其中重庆第三十中学校经过长期德育实践探索,形成了以“三礼·五心”为特色的礼仪文化课程体系,并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重庆第三十中学校基于“成长”课程体系,确立“三礼·五心”礼仪文化建设目标。讲“三礼”,筑“五心”,“人立于礼,人贵于心”。“三礼”——“礼貌”,凸出为礼之貌,容色和悦,言语谦敬,强调待人接物之态度;“礼仪”,凸出为礼之仪,举止得体,行为有度,强调公共场合之仪节;“礼节”,凸出为礼之节,约束心欲,节制妄行,强调养心修身之习惯。“五心”——“感恩心”,由爱己而生,至于爱人爱物,培育学子爱己爱人之性情;“进取心”,因梦想而生,至于锲而不舍,培育学子立志行志之愿望;“责任心”,由荣誉而生,至于爱岗敬业,培育学子自矜自守之尊严;“宽容心”,因怜悯而生,至于包容万物,培育学子豁达宽广之气量;“爱国心”,因热爱而生,至于奋不顾身,培育学子无私奉献之行为。因此,礼,为天地之经义,国民之规矩——成长,让人有礼,因礼而立;心,为情志之源头,言行之出处——成长,育人之心,因心而贵。
近年来,重庆第三十中学校从本土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学实际,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选取契合“三礼·五心”内容的本土礼仪素材。2021年4月19日学校邀请中国著名作家、编剧、“中国儿童科幻之父”张之路先生来校开展“成长”专题讲座,与2020级全体同学进行了面对面零距离交流,受到全体学生一致好评。活动结束后,学生纷纷表示期望类似活动经常开展。通过引进一系列礼仪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开阔了学生视野,更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礼仪之趣。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庆第三十中学校以“三礼·五心”作为年度礼仪文化工作主线,围绕建党百年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围绕“三礼·五心”课程,以2021年国庆为契机重点培养学生因热爱而生,学会为他人奉献的“爱国心”;通过团校培训、重庆“11·27”纪念等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心”与“责任心”,让学生明白新时代学子肩上的责任与担当;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迎新年活动等,让学生感受时代发展进程中不变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重点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及“爱国心”,切实增强学生发自内心的名族自豪感。
为了达到润物无声的礼仪文化培育效果,重庆第三十中学校在“三礼·五心”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创设逼真的声光电情境,让学生沉浸式体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例如,在2021年4月16日举办的“寻根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主题班会竞赛活动中,学生们自编自导节目内容,抒发爱国情感;2021年5月举办“美在成长之中——烈火中永生”红岩精神主题音乐会,引发学生情感共鸣;2021年6月举办“寻找最美红色班级”教室环境育人评比竞赛活动,班级学生全员参与,向红色经典致敬,为荣誉而团结奋斗。近年来,重庆第三十中学校通过开展“三礼·五心”系列实践活动,用学生喜闻乐见和全员参与的方式,将礼仪文化建设付诸实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重庆第三十中学校基于“成长”课程体系,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个性化成长记录档案,通过学校统筹、年级统一部署,定期在评价系统中录入学生的礼仪达标情况。具体步骤要求是:真实记录、整理遴选、生成报告、公开公示。要求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客观、公正记录学生的礼仪表现情况,并且要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学校也配备了相关资料的专属管理员,每学期定期对学生的过程档案进行整理记录,文本材料和电子材料都进行入库存档。每一届学生毕业时,学校会生成礼仪情况报告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参考。在最终报告上班主任会有总结性评语,并将礼仪评价情况进行公示,无误后反馈给家长或提供给高校做录取参考。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礼仪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第三十中学校基于“目标—过程—评价”模式,构建“三礼·五心”为特色的礼仪文化课程体系,在礼仪文化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近年来,我校学子在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扎实肯干、努力上进的时代新人,他们以良好的风貌传承了学校礼仪文化。例如,2020年我校学子冉俊超成功当选“中国最美孝心少年”,其孝敬父母长辈、勇担家庭责任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评选组凝练成获奖关键词——分担。相信在学校“三礼·五心”的涵养之下,一定会涌现出越来越多优秀的社会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