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硕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坐落于加勒比海北部的古巴,无论从国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上,只能算作一个小国。加上长期遭受美国的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国内经济也不发达。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却能克服重重障碍,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形成了服务于本国、公平与质量兼顾的古巴特色教育发展模式,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免费教育和“不落下一个学生”的教育体系。能取得这样的教育成绩得益于古巴领导人始终奉行的“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这一原则,得益于立法保护、政府主导、教育经费高投入、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大力培养师资、社会参与等多种教育政策的实施,得益于发展多种教育形式逐渐建立起完善的教育系统的具体实践。
古巴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期间(1510—1898)就具有一定规模的知识分子阶层。但是这种教育资源稀少且十分不公,教会学校掌握着为数不多的教育资源,只服务于殖民者和社会上层群体,绝大多数古巴人在庄园、矿山、工厂等地从事重体力劳动,没有受教育权,也付不起学费。1902年在美国扶植下宣告独立的古巴共和国,实际上成为在政治、经济上均无自主权的附属国,其教育状况依然糟糕。
古巴的有识之士视教育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的重要力量。古巴民族独立先驱何塞·马蒂早在十九世纪后期就尖锐地指出,拉丁美洲的教育脱离农村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教育应为农村生活培养人才而不是只为城市生活服务,“有教养的人民永远是强大的和自由的。”[1]古巴社会主义事业的缔造者菲德尔·卡斯特罗强调教育之于革命的重要性——“没有教育就不可能有革命”。[2]1953年卡斯特罗揭露独裁政府剥夺人民的受教育权,并说明“革命政府将对我们的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给将要在这个幸福国度生活的后代以应有的培养”。[3]1955年在墨西哥组织秘密武装的卡斯特罗确立了15条革命纲领,其中第7条指出“教育扩展到我国最边缘的角落”[4]以实现教育公平。
1957—1958年重回古巴的卡斯特罗在马埃斯特腊山区开展武装斗争。战争期间,卡斯特罗在多方面实践着自己的教育思想。例如,在军队中扫除部队文盲,组织新战士进行军事训练和学习文化;建立小学培养农民子弟;成立何塞·马蒂学校培养教员。对此,卡斯特罗总结:“我国革命从开始时就特别注意改善糟糕的教育条件,数以千计的教师被派往农村工作。”[5]由此可以看出,在革命胜利前古巴就已形成明确的教育思想,认为革命的力量来源于用革命思想和知识武装的民众。
革命胜利后,古巴延续并发展了革命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理想,形成了古巴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支柱——古巴社会主义八条原则。“人是主要目标和核心主题,人具有充分的尊严、完全的平等和自由”[6]居于原则之首,另外,“以人为本,人是古巴革命和建设的出发点、依靠和目的”[6]更是古巴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六大基本特征的首要特征。实现公正平等的教育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更是社会主义为每个公民提供的必然福利,是人能够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这在古巴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共识。
古巴能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实现教育公平,离不开法律对公民教育平等权的根本保障,离不开古巴政府作为主导者采取的优先发展教育、经费高比例投入、教育资源向农村、底层、困难和弱势群体倾斜等政策,离不开全社会都在办教育、发展出一个社会参与教育的学习型社会。
1959年1月1日,菲德尔·卡斯特罗成功建立起革命政府,同年颁布《教育改革法》确立古巴将实行小学义务教育。为保障教育公平,使义务教育覆盖农村山区,古巴在偏远山区也设立教育中心。1961年,为了从根本上改革旧教育建立新体制,古巴政府颁布了《教育国有化法》,宣布取消私立学校并由政府接管,确定教育面向全体古巴人民,并是公共和免费的。这项法令的颁布和实施确立了古巴教育国有、公平、免费和平等的原则。1962年2月颁布的《大学改革法》推行新的行政管理体制使大学生活民主化,根据国家需要调整专业结构,设置更多的专业和教育学院。1976年4月古巴政府颁布的《 1976—1981年完善全国教育体系计划》着手将全国教育系统分为六个子系统,即“学前教育,普通科技与劳动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师资培训与进修”,[7]并针对每个子系统都制定了相应完善的计划。1976年《古巴共和国宪法》规定“教育是国家的职能”,规定公民“享受从小学到大学一切教学部门的教育”,[8]建立庞大的助学金体系覆盖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年龄段免费的教育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努力创造一切条件保障平等教育权的落实。1987年为了实现教育由量向质的巨大飞跃,古巴教育部颁布《继续完善全国教育制度》,在教育领导体制、教学方法和内容、师资培训工作等方面作出规定以提高教育质量。进入21世纪,古巴政府展开“第三次教育革命”,通过完善教育体系、提高人均教育资源等多种措施践行教育公平。
1961年4月,菲德尔·卡斯特罗宣布古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同年6月颁布的《教育国有化法》即确定了古巴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由国家负责,其后颁布实施的各项教育改革法令均体现了这一准则。古巴政府所担负的普及教育和实现教育公平的职责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优先发展教育,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免费教育。古巴教育投入持续增长,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由1975年的5.7%增长到2001年的9%。教育拨款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常年维持在15%。 在古巴,一切教育费用都由国家承担,五十余年来从未动摇。学生在幼儿园、中小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大学和教育中心接受教育、使用教学科研设施均不需要付费;政府免费提供书籍课本、学习用具、住宿膳食、学生制服和校车服务;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教育政府提供格外奖励。正是古巴政府庞大而持续地财政投入奠定了古巴各级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物质基础,使全体公民以完全平等的方式享有受教育权。
其二,缩小教育差距,推动城乡、区域教育公平。由于古巴城乡差别巨大,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就在农村设立众多教育中心,将教育投资侧重于低层次的教育——初等教育。菲德尔·卡斯特罗为了保障农民在居住分散的情况下仍然能接受教育,将教育经费大量投入到农村基础中学,新建了一批设备齐全的乡村寄宿学校。这种学校将学习与劳动结合起来,采取半日学习、半日劳动的教学制度;同时,灵活经费来源,校办农场的产品售出所得充作学校的发展经费。乡村寄宿中学的普及取得了良好成果,到 1980 年全国注册学生中来自农村中学的初中生占比61%,高中生占比46%,极大缩小了城乡、区域教育差距。同时,古巴成立了近百所“一个学生的学校”,避免少数居住在极其偏远和分散的山区孩子因为上学路途遥远而放弃教育。现在的古巴经过多年的坚持,各分处于农村与城市的公立学校之间几乎“不存在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的显著差距”。[9]
其三,担负教育条件建设,保障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古巴在革命胜利之后的十几年中迅速扩大教师队伍,1975年在职教师数量是1959年的7倍多,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兴建大量师范院校,培养正规师范专业毕业生;培训在职教师,以多种方式促进其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的进步;政府保证教师质量,统一调配教师,并对获取教师资格制定严格标准。2002年古巴推行新一轮的教育体制改革,改革目标旨在增加每个学生的教育资源,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即加快小班化进程,缩小班级规模,小学每班人数不超过15人,中学每班人数最多为20人。为了保障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计算机教育和电视化教育,2002年政府以“先农村郊区,后首都市区”的原则向全国学校增拨44 790台计算机,培养1.2万名计算机专职教师,设立两个全国教育频道每天播放10-12小时的中小学及大学课程。早在2003年,古巴全国每一个教室就都配备了电视机。
古巴公民通过社会参与的形式促进教育公平主要是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特殊时期”为背景的突击性运动,如古巴在宣布进入社会主义革命的60年代初期开展的大规模“扫盲运动”,来自社会各阶层多达27万人志愿成为扫盲员,包括古巴工人联合会、古巴妇女联合会、青年学生团体、革命武装部队等在内的大量群众组织及政府部门等都投入到“扫盲运动”中。1976—1980年为期五年的“六年级战役”使大约100万劳动者达到小学毕业水平,1981—1985年的“九年级战役”也取得了胜利,成功普及了成人初等教育。又如2001年的古巴“大建校舍运动”期间,仅首都哈瓦那就在一年零八个月期间吸引千名志愿者参与,扩建或改建了779所中小学校舍。[10]第二种是以“长期性”为特征的经常性工作,政府将某些方面的教育项目交给相关的社会组织承办,如将职工的政治思想和专业技术培训委托给中央工会。此外,政府鼓励许多行业兴办专门的培训机构,提高其职工的学历水平,培养本领域需要的专业人才。
古巴法律明确部署了覆盖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教育需求的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全面的教育形式保障每个古巴公民的受教育权与维护教育公平。
古巴政府规定义务教育不涵盖学前教育,幼儿园主要接受1-5岁的孩子。古巴全国幼儿园数量从1959年的38所增长到1989年的1 072个所,这三十年间入园儿童总数更是增长了90倍多。学校对5-6岁介于幼儿园与小学过渡期间的儿童进行学前班教学。古巴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法令条例规范幼儿教育,如1980年的577号决定,1981年的430号决定就是分别针对幼儿园的管理和课程设定颁布的法令。社会参与开展的学前教育主要面向没有进入教育机构的孩子,该方式整合教师、家庭医生、护士和教育志愿者组成区域辅导员来指导家庭正确培养孩子,称为“教育你的孩子计划”。这项计划一方面通过每周两次的集体辅导调动社会资源,为孩子们的智力开发、语言交流、身体发育、良好习惯养成等方面提供科学有效的关注和指导,另一方面通过家访了解父母及家庭成员的情况,给出针对性的教育意见。这种学前教育方式保障了人数稀少的偏远山区在没有幼儿园的情况下学前儿童的平等教育权。
古巴领导人在1959年革命胜利之初便宣布小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把普及初等教育作为发展规划任务中的优先事项。20世纪60年代,古巴政府为了给学龄儿童创造良好公平的教育,采取了以下三方面的措施:一是确立所有孩子无论贫富、出身、种族等都能接受免费教育;二是改善和增加教学设施,将全国最好的建筑设施划为学校用房;三是加快师资力量培养,缓解教师紧缺的突出问题。到了60年代末古巴基本实现了小学义务教育的普及。70年代,古巴政府在已取得的成就上将义务教育的重点放在了普及初中教育上。通过大量资金兴建农村寄宿制中学,1971—1981年十年间,古巴新建初中756所,其中农村初中420所,有力地调整了初中教育的学校布局,为农村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到1982年, 6-15岁的孩子纯入学率常年维持在95%~99%之间。
古巴共产党于1975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表,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大会上指出:“使教育和我们当前的社会相适应……为社会提供数量充足的合格的中等技术工人、教师和高级专家……”[11]之后,古巴教育部增设了许多职业技术学校并扩大了大学预备学校,即高中学校的规模。到1985年古巴全国职业学校数量为639所,是1970年的近7倍,注册学生也由1970年的2万7千余人增加为1985年的30多万人,既显示职业教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又极大满足了经济社会急需的中等专业人才的需求。政府也鼓励各企业兴办自己的技术专业学校,实行边学习、边生产的教学制度,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教学中提高本领域劳动者的技术和知识水平。为了更好满足公民更高的教育需求,实现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加强指导,一些中等学校在教育部的主持下改为大学预备学校。高中学校毕业生在1976—1980年的“一五”期间达到105 000人,是前五年高中毕业生总数的4.4倍。高等教育从1963年开始改革,经过了近40年的发展后,在2002年卡斯特罗提出了“迈入高等教育普及阶段”的宏伟目标。高等院校通过增加专业与扩大招生人数并举, 大学入学率超过50%,同时在社区建立教育中心接收在职人员和中学毕业生学习大学课程。同年9月,古巴社区教育中心已发展到13 343个,在全国教育电视台讲授大学的各类课程。目前古巴有超过两千所大学院校,拥有本科学历及以上的人口超过20%,并且政府不推行精英制大学教育,不主张将大学划分为多层次,其目标是实现100%的高等教育覆盖。
革命胜利后,古巴政府立即着手成立了全国识字委员会,将1961年定为“教育年”开展全国范围的“扫盲运动”,并在年底将古巴的文盲率降至3.9%。“扫盲运动”胜利结束后,政府于1962年成立了全国工农教育委员会负责成人教育的领导工作。随着各省、市(县)也逐渐成立起成人教育局,古巴到 60年代中后期逐渐形成了完备的成人教育组织系统。同时古巴政府在“一五”期间发起的“六年级战役”和“二五”期间发起的“九年级战役”,分别极大地普及了成人、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在两次“战役”进行中建立起从小学到大学的成人教育体系:学制为4学期的小学水平成人教育;学制为4学期的初中水平的成人教育;学制为6学期的高中水平成人教育;此外还有两年制短期大学、函授大学和晚间授课的夜大学等,为古巴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具备基础知识和文化的大量工农群众。到21世纪初,古巴识字率已经高达99%,为世人所瞩目。
古巴领导人曾指出,革命就是把所有人记在心上,不能忘记任何一个盲人和聋哑人。古巴政府重视实现残障人员的教育权,为残疾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了充分的人力和物力条件。特殊学校由1959年的4所发展到1989年487所,教师15 141人,在册学生54 402人,师生比约为1∶3.6,并且在80年代初就派流动教师为出行不便的残疾儿童登门授课,极大程度上保障了这一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
古巴在发展教育和维护教育公平六十余年实践中,形成了政府运作的覆盖全民、满足多层次教育需求的免费公共教育系统,其教育规模和质量居拉美地区第一,发展中国家前列,甚至在小学入学率、教师与学生比例、城乡教育公平等方面超过发达国家。古巴能够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足美国六分之一的条件取得世界瞩目的教育奇迹,究其本质离不开古巴政府始终践行的社会公正原则,以此为出发点保证所有人受教育的机会平等。菲德尔·卡斯特罗在2003年就向全世界自豪地宣布,古巴教育在所有国家中名列第一。诚如他所言,古巴建立了卓有成效的教育体系,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现在的古巴政府仍然在教育领域保持更新和探索,确保教育公平和提高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