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困境及纾解

2022-03-18 00:14吴慧敏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6期
关键词:劳动学校教育

吴慧敏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中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1]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创造世界、创造历史以及创造人本身,劳动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实践载体,借助高中思想政治课主渠道的工具性作用,对培育高中生正确的劳动观大有裨益。劳动教育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目标上存在逻辑自洽关系,均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五育协同推进,培育时代新人。

一、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向度

1.劳动教育:五育并举的应有之举

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均强调要通过劳动教育达成“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一育辐射四育,合力提高学生建设本领。其一,以劳树德。中学阶段是铸牢理想信念、塑造健全人格、锤炼实践修为的重要时期,劳动教育作为中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通过开展劳动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劳作与服务性实践活动,在参与中提高自主劳动的积极性,切身领会劳动不易,进而树立珍惜劳动成果的优秀品质,实现“内外兼修”。其二,以劳增智。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劳动是实践,亦是真理。劳动的过程即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强调手脑并用,通过劳动检验认识的成果,深化对劳动知识的见解,增强动手实践才干。其三,以劳强体。高中阶段因学生的升学压力,劳动主要表现为脑力劳动为主,劳动教育的特性决定着劳动教育中蕴含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都将在劳动中淬炼品性,强化劳动担当,增强责任意识。[2]其四,以劳育美。美育强调精神层面的获得感,是劳动教育的最高境界。教材中描绘的新中国辉煌历程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引导学生明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即实现审美理性上升到价值理性。

2.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的重要旨归

劳动教育是品德自觉的底层逻辑,本质在于道德培养。首先,涵养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公民应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通过学习教材中“法治社会”章节,引导学生恪守道德底线,承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珍惜他人劳动成果,提高学生社会公德素养。其次,树立职业道德。通过学习“劳动者”章节,引导学生遵守职业道德,增强职业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劳动就业观,了解劳动者的责任与义务。最后,塑造个人品德。通过学习“劳动实现人生价值”章节,引导学生理解劳动人民在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成就中的突出作用,将“小我”融入“大我”,奉献个人劳动,在不断劳动的过程中形成与完善个人品格。

3.核心素养:劳动教育的内驱动力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强调劳动教育要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显著的实践性。[3]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加强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对中学生立人、立德、立行有重要影响。首先,增强政治认同。通过学习“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闪光点,领悟劳动精神内核,凝聚前行力量,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次,培育科学精神。劳动是探索世界的基本手段,劳动教育引导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去批判、质疑,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精神,培育理性思维。最后,践行公共参与。劳动教育通过真实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参与,获得真体验,引发真感悟,使学生能够切实参与到劳动活动中,激发学生身体力行劳动,从而体悟劳动精神内涵,弘扬劳动文化。

二、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现实困境

劳动教育是借助实践的力量塑造学生品行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时代新人,但在实践过程中依然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1.学校劳动教育之困境

教育主体观念上的片面认知是影响高中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受高考制度影响,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视不足,未能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培养学生各方面发展的价值所在。一方面,部分学校认为“老师的任务是教书,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分数依然是学生的重中之重,因此没有开设专门的劳动课程,缺乏体系化的理论指导。劳动教育没有专业的内容设置,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劳动知识,提升劳动素养。少量的劳动教育内容也停留在表面的学习,造成学生无法把握劳动精神背后蕴含的深层内涵。另一方面,重视劳动教育的“形”,忽视“神”。部分学校在组织开展劳动实践时是“为了实践而实践”,劳动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水平。实践活动结束后,极少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予以总结与反思,不利于发掘学生对劳动的潜力和创造力。同时,缺乏制度保障。很多学校无明确的劳动教育管理制度,班内无劳动规则,无法保障劳动教育课时,劳动时间远远低于国家标准。

2.家庭劳动教育之困境

家庭教育方式的好坏对劳动教育的开展起到基础考量的作用。家庭劳动教育缺失虽各有不同,但仍存在共性。第一,部分家长对劳动存在片面化认知,望子成龙心理导致家庭教育中出现“重智轻德”现象,忽略劳动观念的培育,造成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技能匮乏,甚至出现逃避劳动责任、破坏他人劳动成果等问题。“包办式”的抚养方式导致孩子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忽视学生的劳动表现直接影响到劳动教育的成效,“学生不会系鞋带、不会叠被子”等现象屡见不鲜。第二,奖惩制度刺激劳动加剧了劳动教育的困境。中国式家长善于利用奖励或惩罚的方式让学生被动接受劳动,合理的奖励有助于提高学生劳动实践的积极性,但如果不加分类的概而论之,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形成利己主义思想,对劳动实践产生叛逆心理,以奖励促劳动的效果会适得其反。

3.学生自身劳动之困境

在学校、家庭双重片面观念的熏陶下,学生对劳动教育也会产生错误认知。其一,面对时间紧迫的高中生活,部分学生认为劳动会占用学习和休息时间,未能清晰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塑造个人全面发展的精神意蕴。因此,部分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态度消极,对劳动存在认知偏差,不愿意劳动,更不愿意主动劳动,从而有碍于提高劳动素养,对劳动实质的把握也存在片面化。其二,公益活动参与不足。劳动实践作为一种交往行为,使青少年在劳动中交流,在劳动中合作,真切体会劳动价值。学生在参与公益活动时仅刻板完成任务,不对任务加以总结与反思,因此在对劳动的认识上只能是量变,而不能实现质的飞跃,无法在劳动与奉献中成长,公益活动的价值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践理路

劳动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劳动情感的重要途径,更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由此需要加强重视,在社会、学校、家庭三重教育合力作用下,帮助学生成为更加和谐发展的个体。

1.发挥课程主渠道,强化学校教育

开设劳动课程,丰富课程形式。劳动教育作为中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接受专业劳动知识成为上好必修课的关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的重点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因此,学校通过开设劳动课程,选择固定的实施劳动的场所,集中展开日常服务性劳动与公益劳动,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习得劳动技能。除学习专业课程外,学校通过开展“节气劳动周”“生肖劳动周”等方式丰富劳动教育形式;还可以开展记劳动日记、参与农耕实践、制作“立夏面”等劳动实践,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劳动课程,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挖掘劳动元素,拓展课程内容。思想政治课作为知识传授与素养达成的主渠道,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是推动劳动教育常态化的重要途径。[4]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钻研、吃透教材上狠下功夫,挖掘显性劳动教育元素,提取有益于教学内容的劳动资源,结合实际融入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在其他课程资源中要统筹梳理劳动素材,整合贴近生活、紧跟时代热点的劳动素材,结合学生发展规律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以“政治+劳动”课程的融合形式学习必修课中“阶级社会的演变”“按劳分配”“在劳动中实现价值”等章节,将其涉及的劳动教育素材进行整合,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厚植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课余时间在学校长廊制作班级劳动成果展,引导学生分享劳动经验感悟,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内驱动力,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真正做到“以劳育人”。

活用教学方法,发挥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六个下功夫”,强调“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即劳动教育助推学生在劳动实践锻炼中获得奋斗经验,培养艰苦奋斗品格。实践活动的特性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改变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法,采取平等交流、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方法开展劳动教育。活用议题式教学法,分类梳理和归纳整合教材中、课堂外的劳动教育元素,依照学科逻辑、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分类呈现议题。通过选取贴近学生与时代发展相对接的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借助议题开展辩论赛,选取正反观点引导学生思维碰撞,在讨论中培养辩论思维。巧用案例教学法,将“劳动模范”“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体现的红色精神借助案例教学法引入思想政治课堂,课前让学生搜集人物素材,整理人物事迹,课中与同学分享劳动模范英雄事迹,鼓励学生学习劳动模范精神,继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传递劳动精神,发挥榜样的道德向善力量。

2.加强家校合作,强化劳动共育

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扮演中介的角色,对劳动教育的开展起直接促进作用。家庭教育中重视学生劳动将有利于劳动教育的开展,反之不然。因此,家庭教育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实践,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实现家校合力育人。

首先,学校、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互动,方便全面掌握学生信息,形成教育合力。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家校沟通的渠道不能仅限于手机微信的交流,应多次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以过程性家访为主,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帮助学生提升劳动素养。其次,建立劳动教育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发布劳动教育内容,相互了解学校与家庭两者的教育内容、进程以及成效,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劳动实况。教师应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之前,在劳动教育平台发布实践活动的内容,以便家长掌握学生劳动教育情况。在活动结束以后,教师要针对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与劣势予以反馈,对长处加以表扬,短处加以改正。同时,教师要对开展的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总结活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学生是否能够真学真用等经验,提高教育实效。最后,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学校应对家庭的教育理念、方式等进行积极的引导与规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实施上各有优缺点,应积极推进家庭和学校合作,取之长、补之短,助力以家庭教育之优势弥补学校教育之不足。

3.扭转认识偏差,完善劳动监管

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应当对劳动教育制定实施计划,健全制度,严格考核,完善监管,促成劳动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地开花。

第一,建立劳动教育评价指标。把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等指标纳入考核标准,设置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按照学生平时的劳动表现分级评定。同时,学校还应该对各个班级的劳动教育整体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在班级之间、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竞争机制。第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对于劳动教育中成绩突出的学生和表现优异的教师予以奖励,加大宣传力度,在学校宣传栏张贴“劳动能手”事迹,鼓励学生向劳动能手学习,渲染“劳动最光荣”的良好校园氛围。第三,坚持劳动共育形成反馈机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要积极参与劳动知识的学习,培养劳动教育共识,形成学生参加劳动实践、老师指导劳动实践、家长监督劳动实践的三重作用力,以保障劳动教育实效。第四,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挖掘社会资源中的典型劳动者形象,鼓励创作歌颂劳动精神的文艺作品,发挥榜样力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结语

劳动教育是提升中学生劳动技能、锻炼劳动品格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劳动教育应重视家校合作,强化劳动共育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激发中学生愿意劳动的内驱力,树立自主劳动意识,提高劳动素养,增强团结协作能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统一,促进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