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金巧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192)
“饭圈”主要是指“粉丝群体因追逐同一偶像而结成的网络社群”,[1]“饭圈文化”是由“饭圈”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等衍生出来的一种流行于“饭圈”且影响整个网络空间生态的亚文化。[2]“饭圈文化”原本是一种小众文化,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粉丝在追星过程中过分狂热且数量庞大,因此“饭圈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不断加深。从辩证法角度看,“饭圈文化”既有不断“破圈”激发青少年爱国主义热情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使网络上出现了互撕谩骂、疯狂“氪金”等不良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2021年中央网信办开展了“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可以说成果显著,但许多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饭圈文化”的影响已经不容小觑,其“破圈”能力必须正视,其消极影响亟须治理。厘清“饭圈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不良影响,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饭圈文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饭圈文化”之所以发展迅猛,影响甚广,离不开粉丝狂热地传播与推动。青少年为何愿意成为粉丝,愿意主动去追星,加入“饭圈”这个社群,究其思想原因可以从青少年的从众心理、情感需要、偶像崇拜、身份认同四个角度进行分析。
“饭圈文化”的形成具有很长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成为青少年追捧的文化。最初,受日韩娱乐文化的影响,我国娱乐节目将粉丝为偶像宣传助威的方式引进,形成“偶像养成”系列节目,让粉丝全程参与偶像的选秀、出道过程。21世纪出生的青少年是网络的“原住民”,他们更懂得如何使用自己手中的资源进行追星,且在媒体的引导下追星越来越流行。青少年特殊的主客观条件导致其从众心理倾向较强,群体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对其社会化起着潜移默化地影响,所以说部分青少年追星是因为从众心理。[3]在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思维不稳定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到媒体宣传和身边同伴的影响。媒体宣传和同伴追星让部分青少年认为追星是社会主流,便跟随“大众主流”加入“饭圈”成为追星的一员。
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很多城市生活节奏较快,部分青少年群体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却在家庭中缺乏健康的亲密关系,没有得到足够的家庭关爱,在社会中也常常不被理解,这就导致他们的情感诉求得不到满足,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当青少年面临多重生活学习压力时,“内卷”成为青少年的“口头禅”,而此时,有的偶像所塑造的个人形象、影视角色恰好符合粉丝的情感需求,这使得部分青少年将对生活和学习的情感诉求投射到偶像身上,展开偶像的成功与自我价值实现的联想。偶像的成功成为粉丝快乐的源泉,并且填补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求而不得”的社会境遇。
青少年由于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在追星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生活经历、价值取向、情感需求去选择偶像。例如,“人间富贵花”“赢在起点”“超级星二代”等人设反映出粉丝羡慕“生在罗马”的情感诉求;“幸运锦鲤”的代表杨超越的走红,则反映出中国底层青年反抗现实困境的情感需求;“反内卷”人设的利路修则反映出城市青年对安稳生存环境的价值追求。青少年粉丝因为个人情感的需要疯狂为偶像宣传助威,来排解自身在生活中的孤独、学习压力、生存困惑之情。
偶像崇拜自古有之。人类早期有神灵膜拜,中世纪有宗教崇拜,而现阶段的偶像崇拜衍生出一种新样态——“饭圈文化”。[4]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习惯寻找偶像作为自己模仿学习的榜样,寻求他者的力量来鞭策自己。而在部分青少年看来,偶像身上所体现的敬业精神、外貌气质、奋斗经历等品质正是自己所想具备的,所以这样的青少年加入“饭圈”,不断地关注自己喜欢的偶像并为之宣传助威,为偶像“刷数据”的同时仿佛自己也在成长。在“饭圈时代”,偶像崇拜不仅仅是单向付出,偶像也可以给粉丝发“福利”,粉丝偶像之间的黏度更高。粉丝不仅会对自己的偶像进行完美幻想,还会为偶像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洗白”,在网络平台下方进行“控评”“澄清”“反黑”等“团建”部署,并且不允许有任何质疑自家偶像的声音,至此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已经变为畸形的“饭圈文化”。
“饭圈”的形成,源于粉丝对偶像品质、外貌、作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认同,而“饭圈文化”的形成经历了粉丝从“偶像认同—自我认同—群体认同”的过程。当粉丝看到偶像与自身的共同之处时,会形成一种投射,将偶像的人生经历与自身的经历进行联想,从而完成偶像认同到自我认同的过程。当粉丝完成自我的身份认同,部分青少年会进行单独追星,但是大多数粉丝会渴望加入集体,期望能得到群体认同,寻找归属感,以弱化自身的孤独感、异类感,相应地强化自己的身份认同。在群体中,粉丝能够通过认同群体提高自尊与荣耀,当偶像实现事业的进步与攀升,作为偶像的粉丝本身会感受到一次次喜悦、荣耀与尊重,并引以为荣,不断向“路人”安利自己家的偶像,从而促使“饭圈文化”的影响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追星行列。
“饭圈文化”是一种从属性的边缘亚文化,表征着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包含着青少年群体的价值理念,反映了青少年群体的社会心态。[5]“饭圈文化”因为其消极影响被大众熟知,但不可否认“饭圈文化”有时也起到一定正面作用,比如在新冠疫情防控当中,部分“饭圈”组织积极召集粉丝展开疫情防控物资的捐赠、统计、分配等工作,并且高效透明,不仅有效地帮助社会防控疫情,而且为自家偶像积累了良好的人气。 2019 年香港乱局时,各家“饭圈女孩”纷纷团结一致“为国出征”,让大众看到了“饭圈文化”传播正能量的一面。但是“饭圈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不良影响已大于其积极意义,严重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利于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一旦受到不良影响而未及时干预,甚至会危及社会稳定发展和国家安全。
追星并非当代特有产物,不同时代的追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价值追求。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为何当代青少年偏爱“流量明星”,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当下青少年粉丝大多崇拜外貌出众、青春时尚的偶像,一味地注重外貌的满足和对表象的追逐,对偶像的个人品质、道德水平充满“滤镜”,因为个人的崇拜而将偶像完美化,缺乏对偶像个人才能、道德品质的真实考察。当青少年进入“饭圈”以偶像明星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时,将追逐名利、频繁炒作当作日常目标,从而造成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错位;甚至有的青少年认同“读书无用论”,看到一些偶像明星中途辍学照样可以名利双收时便排斥努力读书,将能挣很多钱、拥有很多粉丝作为成功的标准,从而对理想追求形成了错误的认识,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的泥潭而不自知。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6]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如果青少年不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危及国家安全。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必须以为国家奉献为目标,以为人民服务为原则,以努力奋斗为青春底色。在追星途中,追英雄人物,学习先进人物,时刻关心为国家、为人民作出重要贡献的榜样人物,以他们的人生奋斗史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榜样,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实践导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饭圈”之所以有“圈”,在于它的边界化,一名“合格”的粉丝要通过应援打榜、购买周边、超话留言等任务的完成来与“路人”相区别。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饭圈”严密的组织性、圈层性,粉丝经常使用相同的话术表达,共享同一套底层逻辑。粉丝利用自己的剩余时间为自家偶像“刷数据”,成为名副其实的“数据工人”,“数据拜物教”在“饭圈”占主导地位。在长期高度密集且同质化的信息环境下,粉丝对外界声音的包容性不断下降,当出现不利于偶像发展的声音时,就会造成互撕谩骂、控评反黑等情况,造成青少年信息价值观单一片面。加之媒介平台嵌入大数据算法进行筛选推送内容,一味地迎合粉丝喜好,很容易形成“信息茧房”,限制了青少年粉丝获取正常信息知识的范围。
青少年如果习惯于从互联网中获取信息知识,难免肤浅甚至错漏百出。青少年要正确认识追星过程中的“信息茧房”,不仅要拓展自己对偶像的认识渠道,更要确立什么是真正的偶像。在进行互联网信息摄取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拓展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多面性,培养有益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在实践中充实自己的知识与信息。与此同时,要突破青少年“信息茧房”的困境,国家、学校、家庭等社会各方面必须形成合力,共同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积极的互联网环境。
群体具有容易急躁冲动、遇事缺乏冷静、判断力和批判精神缺乏、喜欢夸大感情等特点。[7]当个体因为共同的偶像而加入一个圈子时,自己的独立意识往往会被集体意见无意识地诱导而丧失主体性。在“饭圈”意见领袖的不断暗示、组织下,粉丝容易做出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破坏公共秩序等极端行为。在国家出台政策对“饭圈”进行“清朗”行动后,多位偶像明星被曝行为失德,甚至违法,引起大众一片哗然。但是与此相比,部分粉丝不仅表现出难以接受,还在网络上大肆为自己偶像辩驳,扰乱社会公平公正。
在群体极化的“饭圈行动”中,青少年粉丝由于价值判断能力尚未成熟,时常“冲锋陷阵”被当作“工具人”。由于“饭圈文化”的“回音壁”效应,青少年粉丝的错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长此以往思维容易走入极端,过于狭隘,极大地削弱了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建立,扭曲其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偏离了大众主流价值观方向,导致青少年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渐行渐远,危及未来青少年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当文化以文字为中心转向以形象为中心时,媒介中的图像、影像逐渐充斥了感性与直观、动态与渗透等景观表演,粉丝被大量的视觉文化所吸引,并在视觉文化中夹杂着审美价值观的影响。“饭圈文化”所流行的审美一直是饱受争议的话题,偶像明星的审美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一些畸形审美被粉丝津津乐道,争相模仿,比如“男性娘炮化”“颜值正义化”“白瘦幼审美”,还有盛行一时的“耽美”改编剧,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审美价值观,危害青少年对现实生活的正确看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8]中国审美的复兴还需紧抓青少年的审美价值观,“饭圈文化”的审美并非全然不可取,比如在疫情防控期间有偶像奔赴一线体现出勇敢奉献精神,有偶像参加冬奥会体现出健康拼搏精神,有偶像参加公益活动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等,他们用实践行动告诉青少年什么是美——美能照亮现实,关照社会,而不仅仅是狭隘肤浅的外貌美。
从传统追星发展到“粉丝经济”,可以看出作为消费者的粉丝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娱乐公司、媒体平台、市场资本等通过对偶像明星的周边产品、打榜数据、代言商品进行包装营销,利用粉丝的剩余劳动时间和购买力,将粉丝对偶像的感情转化为“氪金”行为,实现“变现”。然而,部分粉丝盲目、无节制的消费却大大冲击了青少年的消费价值观,例如某综艺节目的“打榜倒牛奶”事件,将粉丝支持偶像行为与购买牛奶直接捆绑,购买数量体现粉丝的忠诚度与支持度。从事件爆出的结果看,部分粉丝的消费价值观已经受到不良影响,才导致了畸形消费、过度消费,给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
从文化经济的特定视角来看,当代“饭圈”乱象的实质是商品拜物教的赋魅症候群。[9]在“饭圈”大粉的煽动下,一些粉丝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不仅从自己生活费中节省金钱为偶像打榜,甚至还拿父母的医药钱进行挥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报告指出,73.4%受访青少年指出粉丝团会道德绑架强迫粉丝“氪金”,仅24.4%受访青少年不会花钱追星。[10]可见追星已经与资本盈利密切相连,偶像与背后资本赚得盆丰钵满,而粉丝却一直心甘情愿地买单。如果不能有效治理“饭圈文化”,将会严重冲击青少年的消费价值观。
“饭圈文化”的形成并不只是因为青少年的盲目追星,其原因涉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资本的介入、中外娱乐文化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必须从家庭、学校、媒体平台、偶像四个主体出发,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进行有效教育,拓展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1]父母作为家庭的“领航者”,在青少年追星问题上应该做出正确的引导。
首先,父母要辩证地看待孩子追星的行为,积极引导孩子学习偶像的优质品德,将孩子追星的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而不是一味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及时纠正孩子的价值观判断,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次,父母加强同子女的沟通。青少年追星过程中掺杂了复杂的情感因素,可能由于在生活中得不到情感满足或找不到情感宣泄口,因而父母应该主动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进行疏导纠编,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最后,在实践中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父母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要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并从生活实践中培养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利用周末积极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学习党史知识,多从主流文娱节目中汲取营养,拓展知识面和兴趣点,主动带领孩子观看具有正向引导的影视或综艺节目,如《觉醒年代》《革命者》《理想照耀中国》等。家长在生活中也应该做孩子的榜样,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优秀,而自己却做了很多不良的示范。
“饭圈文化”对于青少年具有不良影响,但某种程度上也使青少年丰富了生活,给青少年带去了很多精神寄托,所以学校教育不能一味地否定追星行为。
首先,学校应该给予青少年充分的尊重与理解,充分利用思政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对青少年难以排解的情绪作积极及时的引导,将青少年的学习榜样作多维的指引。比如可以多赞扬鼓励青少年身边的同辈榜样,也可邀请正能量偶像进行校园宣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学校教育应拓展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途径,不能只成为传授知识的地方,更应该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准则,通过思政课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关系,冲破青少年对偶像神话的幻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全方位的课程中,结合信息课、班会课等德育课程,丰富文化教育、艺术课程,提高学生价值观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理想追求。最后,教师更需要谨言慎行,为学生做好榜样,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不应该将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学生身上,给学生做出错误的示范。
“一个愤世嫉俗、蛊惑人心、唯利是图的媒体,最终会制造出像自己一样的卑劣民众。”[12]媒体的宣传导向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媒体频繁宣传“流量明星”的娱乐新闻,会占用青少年关心其他新闻的空间,过度占用网络公共资源。
首先,国家主流媒体要起到关键的导向作用,对于“饭圈”出现的失德行为应及时报道,并做出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利用“饭圈”寻找“破圈”的途径,积极引导追星青少年多了解主流文化、主流知识。例如,央视节目《国家宝藏》《朗读者》《衣尚中国》等综艺节目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主流媒体应扩大对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节目的宣传。其次,娱乐媒体平台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禁止传播不实新闻,淡化功利意识,积极向青少年传播正确的娱乐导向。有的娱乐媒体为了流量一味对明星进行炒作,甚至打“擦边球”,为了利益进行无底线宣传,严重危害青少年价值观的正确构建。最后,媒介平台应该优化大数据推广的算法,避免给青少年造成信息单一而导致“信息茧房”的现象。应对平台信息内容进行严格审核,推送多元化、个性化、正能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优质内容的供给,承担起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社会责任。
青少年追星本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此时偶像的道德品质至关重要。偶像的产生来自粉丝的支持,偶像在享受粉丝追捧带来的名利时,必须承担起正确引导粉丝的社会责任,向粉丝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帮助粉丝理智追星。
首先,偶像应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做好粉丝的榜样。不能以数据作为衡量偶像的唯一标准,应以“德艺双馨”为评判目标,积极提升业务能力,守住道德底线,向青少年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偶像本身要树立以身示范的意识,在公众场合谨言慎行,肩负起偶像的责任与担当,引导青少年控制好时间与金钱,不能放纵自己粉丝扰乱公共秩序,危害社会安全,也不能诱导自家粉丝无节制的“氪金”;在粉丝做出不良行为的时候,要勇于承担责任,及时纠正粉丝的错误行为,勇于发声。最后,偶像应积极传递正能量,积极为社会、为人民奉献,热心参与公益事业,弘扬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秉承爱岗敬业的拼搏精神,携手粉丝一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培养青少年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是国家安全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青少年的价值观不应被“饭圈文化”的不良影响所裹挟,社会各界都应为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承担起应有责任,为把青少年培育成新时代新青年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