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中小学教师内涵式发展路径探析

2022-03-18 00:14李尧堂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6期
关键词:内涵式双减育人

李尧堂,常 晴

(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一、“双减”政策下中小学教师内涵式发展的原因

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未来,更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只有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才能确保我国各项事业后继有人。但近些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短视性、功利性的问题愈发严重,在教育“内卷”的背景下,家长和学生承担着较以往相比更严峻的升学压力,如何让孩子上一个好高中、好大学成为家长们所关注的重点。尤其是中考改革以来,“普职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剧了家长对于孩子升学的焦虑情绪,为了达到上“名校”的目的,本应在义务教育阶段打基础的中小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了自我增负的怪圈,早早地背上“大书包”、戴上“小眼镜”。校外培训机构为了吸引更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往往会通过提前授课以保证学生在学业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加沉重。在以升学率为目标追求的教育情势下,音体美等副科时间被大量挤压,素质教育成为口号。

“双减”政策的落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唯升学论”的教学目标,实现了由追求升学向学生全面发展、由“填鸭”教学向立德树人、由单一学科向多元文化内容、由校外培训机构向学校课堂的转变。为了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小学教师必须在教学工作中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责任担当,增强教书育人、多元发展和协同育人的能力,通过实现教师自身的内涵式发展以适应“双减”政策的新要求。

二、“双减”政策下中小学教师内涵式发展的意义

1.是确保“双减”政策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作为“双减”过程的重要一环,教师能否实现内涵式发展直接关系到“双减”政策能否取得实效。“双减”政策虽然将目光聚焦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效果。相反,“双减”政策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其中不仅包括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学生学业能力和学习水平的提高。因此,中小学教师只有实现内涵式发展,提高自身教书育人和协同育人等方面的能力,才能在新形势下实现立德树人的使命,推动“双减”政策落地实施。

2.是实现课堂教学“减量提质”的重要前提

“双减”政策落地之前,校外机培训机构在加重学生学业压力的同时也相应地起到了缓解教师教学压力的作用。一方面,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学习能力和认知方式的差异,不同学生对于相同知识的接受程度和学习速度都各有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教学方式也无法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学好。另一方面,学校“一对多”的教学模式迫使教师不可能因为某个学生而进行重复授课,而校外培训机构的“一对一”单独辅导和课前预习模式不仅恰好契合这部分学生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压力。但“双减”政策落地后,在将教学主体责任归还给学校的同时,也缩减了中小学生每天用于学科知识学习的时间,但与之相应的学习内容要求并没有减少。在此背景下广大中小学教师只有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通过自身的内涵式发展,才能实现由“以量补质”向“减量提质”的转变。

三、“双减”政策下中小学教师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路径

1.练好责任担当的内功

“双减”政策聚焦校外教培机构,力求通过教育与资本的脱钩以达到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目的。但在政策落地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监管力量,大量校外培训机构从“明面”转入“地下”,由教培辅导转型家庭私教,使治理难度也进一步加大。[2]想要实现标本兼治,就必须通过政策宣讲让中小学教师确立好政治站位,深入了解“双减”精神,使其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防止“功利化”“短视化”等价值思潮的影响与渗透。随“双减”政策同时落地的课后延时服务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5+2”模式和假期托管服务的出台意味着教师工作时间的变相延长。在此情况下,中小学教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责任担当,牢记育人使命,做“双减”政策的支持者、执行者、宣传者,助推“双减”工作顺利落地生根。[3]

2.练好课堂教学的内功

教师不仅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体,也是“双减”政策最直接的实施者,新形势、新任务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双减”政策强化了学校教书育人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与此同时,“双减”政策对课后作业时间的严格规定使“延时补习”和“题海战术”失去了作用,如何在更少的时间里将知识教授给学生成为中小学教师的新考量。广大中小学教师必须意识到“减压”不等于“零压”,“双减”不同于“快乐教育”和“宽松教育”,其本质是减去不必要、重复的学业负担。因此教师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不断探索多元的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优化作业设计,在改变模板式教学的同时积极探索契合“双减”政策的教学方法。

3.练好多元发展的内功

“双减”政策的工作指向就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不仅要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还要更多地将目光聚焦于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来。中小学教师要认识到“双减”的本质,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根据各学科特点设置不同类型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好专业知识,更要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用心的能力,提高其自主解决问题和寻找答案的能力。此外,“双减”政策要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兴趣爱好从而实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改变传统“专业教师只教专业、课堂教师只管课堂”的刻板模式,加强对自身更多兴趣的培养,努力做到“一专多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学校层面应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体验,拉近彼此之间的情感距离,在实现正确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缓解教师因延时服务产生的教学疲惫心理。

4.练好协同育人的内功

“双减”政策将课外培训的时间归还给学生和家庭,这固然可以减少校外培训费用悬殊所造成的教育不平等,但也使得家长所承担的监护和教育责任与日俱增。一方面,在校外培训离场和课程作业减少的双重影响下,学生空余时间大幅度增加,如何防止学生将空余时间投入到游戏、短视频当中成为家长需要解决的又一难题;另一方面,“双减”虽然致力于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但在我国“成绩决定论”的升学机制下,部分家长迫于升学压力选择亲自下场补课,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方法,在辅导过程中非打即骂和“咆哮式”教育屡见不鲜。这不仅无法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产生厌学情绪。因而,中小学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教书育人重在育人,从家庭需求出发借助家校合作交流平台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方式,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原则努力与家长达成共识,消解家长的教育焦虑心态,努力完善家庭、学校相衔接的教育网络,形成家校协同减负的合力,共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4]

结语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而传统“填鸭式”教育忽视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趋向于短视化、功利化,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逐渐背离教育的初衷。“双减”政策落地之后使中小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并缓解了社会压力,使教育主阵地重回学校,对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有极大地推动作用。学校和教师真正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中小学教师要明确自身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贯彻落实“双减”政策,与学校、家庭、社会一同努力探寻更加合理有效的教育方式,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猜你喜欢
内涵式双减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走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道路
茶馆式图书馆走进高校理念浅析——基于图书馆内涵式发展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