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明,刘树洪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 长春 130052)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于世界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助推作用,同时这些技术在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广泛应用也进一步加剧了世界各国的竞争。而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如何利用新技术提升高校转型发展速度,加强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了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它既是信息技术的纵向升级,也是信息技术的横向渗透融合。
应用型大学,也称应用技术大学或应用型高校,是高等学校的一种类型。著名学者潘懋元将高等学校分为三类:一是学术型大学,主要研究精深学问,培养高精尖人才,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二是专业型应用型的多科性或单科性的大学或学院,以应用学科为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研究专门知识,力争将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三是职业技术高校(高职高专),专业多为实用性职业技术类,为生产、管理和服务等行业输送相关技术人才[3-4]。本文采用学者钟芳的定义:应用型大学是指有别于学术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侧重应用性研究,依托学科、注重专业,以本科教育为主,为服务本地经济发展为目标,并实施应用型教育的高等院校[1]。
师生关系:针对师生关系的界定,国内外有多种不同的观点,本文采用的是学者付卓玉的界定:师生关系是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建立的一种道德关系、心理关系和教学关系。从教育学方面入手,师生关系包括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建立的教学关系、敬师爱生的道德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心理关系[2]。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多年来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由于高校的大学生进入大学时绝大多数都已经超过18岁,属于成年人。但是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还不是非常成熟,尤其是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学生通过移动手机、IPAD等智能工具,可以快速、方便、有效地获取到更加具有时效性、针对性的信息,大学生可以通过各大搜索引擎、知乎、微博等新媒体掌握可能更加前沿性的专业知识与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教师与学生的知识鸿沟。而另一方面,新媒体带来的不仅仅都是有效的新知识,也包含着很多大学生无法进行辨别真伪。甚至会导致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出现。从国家发展战略来看,近年来我们一直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机的融合,从而扭转或者重塑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吉林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在2020年3月12日发布了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高校名单,其中在16所入选的高校中,有研究型高校2所,应用研究型A类高校3所、B类高校3所,应用型公办高校A类3所、B类3所,应用型民办高校A类1所、B类1所。目前吉林省确定为应用型大学的本科高校共有23所,占吉林省本科高校的67.6%。本文针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中6所应用型大学中的335名学生进行了访谈或调研,经过整理后获得310份有效问卷。本次调研样本中其中男性91人、女性219人,分别占总比的29.35%、70.65%。其中大一学生15人、大二学生63人、大三学生178人、大四学生53人、研究生1人,分别占总比的4.84%、20.32%、57.42%、17.1%、0.32%。从样本分布来看,符合研究要求。在师生交流方面来看,其中94名同学,在进入大学后并没有和教师进行过课后交流,占总比的30.32%。有161名同学在进入大学后仅与3名以内的教师在课后有过交流,占总比的51.94%,有39名同学与4~7名教师进行过交流,仅有16名同学与8位及以上的教师交流过。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超过80%的同学并未与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师生关系除去课堂授课外,并没有真正地得到改善或者提升。
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来看,在调研样本中,有93名同学认为与教师有较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135名同学认为与教师交流的时间比较有限,50名同学认为基本没有时间与教师交流,32名同学并没有尝试过与教师交流。从调研数据来看,教师与学生的课后交流时间比较少,超过70%的同学认为课后与教师交流的时间比较少。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紧密度来看,有187名同学认为关系一般、仅偶尔有所交流,占总比的60.32%,有63人认为关系很好,像家人和朋友般,占总比的20.32%。有58名同学认为关系比较淡漠,不好也不坏。对于造成师生关系比较冷漠的因素方面来看。有97名同学认为主要是教师的原因,占总比的31.29%。有88名同学认为主要是学生方面的问题,有77名同学认为是社会环境方面的问题,有48名同学对此并未确定,部分同学认为是教师与学生均存在问题、有同学认为是教师与学生的价值观存在差异等。其中,有201名同学认为教师与学生价值观不同有利于沟通与思维的多元化,占总比的64.84%。有46名同学认为师生价值观不同不利于双方交流沟通,占总比的14.84%。
从教师与学生沟通方面来看,有175名同学认可课后直接交流的方式,226名同学希望用微信或者QQ等新媒体工具进行交流,有59名同学希望能够单独交流,有74名同学希望可以用电话直接进行交流。从以上数据来看,多数同学希望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内容上来看,有236名同学希望与教师对于本学科的学习心得、经验进行交流,232名同学希望向教师讨教学习方法,有139名同学希望与教师分享其在生活、学习及未来规划方面的快乐与挫折,有78名同学希望能得到教师对其个人的评价及观感。
通过与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部分教师、学生的访谈及调研问卷数据的分析,认为目前吉林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师生关系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教育观念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表达方法及教学手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研究的访谈中,部分教师仍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教师必须在师生关系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支配或需要被管理地位的认知观念。而调研数据显示,有243名同学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朋友型,占总比的78.39%;有248名同学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互动、民主型关系,占总比的80%。显然,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不仅是学生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朋友。随着新一代信息的广泛应用,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教师不能再局限于原有的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等教学方式,需要通过与学生的充分互动与交流,利用云班课、微课、慕课、学习通等一系列信息化工具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等方面的差距势必存在一定的代沟。
从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调研结果来看,目前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出现了淡漠化倾向。教师能够按照教学大纲进行专业课程的讲授,但仅仅通过课上与极为有限的课下与学生进行了专业知识等方面的简短交流,对于其他方面的交流几乎为零。这也导致了经常出现,教师在教授一学期课后,几乎对学生没有太多的印象,或者没有真正地认识几个学生。从而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上的沟通。
教师与学生多数的接触发生在其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为保证其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从而获得学生的尊重与好评。学生从教学中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并获得一定的价值观、社会经验与方法。但从访谈中可知,部分学生认为其与教师沟通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可以从教师身上学习到专业知识,而且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可以在其入党、期末考试成绩中的平时成绩及就业、考研等方面获得更多的帮助。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如果教师不能给其带来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利益,其很可能不会与教师“处关系”。从教师方面来看,高校教师面临着学校对于教学质量的考核,且考核是否优秀又与教师的职称评定、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部分教师会出现要求学生为其打高分的现象,但这种现象仅在个别案例中出现。对于本科生而言,教师与学生关系中存在的功利化倾向多体现在学生方面。
首先,从教师角度出发,构建新型教师教育观念。教师需要转变认知观念,构建以生为本的新型师生观念。教师需要将教学与教育进行紧密结合,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要发挥好育人的功能,通过课程思政将教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根据习总书记对于“四有”好老师的期望,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其次,高校需要创造尊师重教的环境氛围,增加学生与教师的有效交流与沟通,减少师生间的认知观念差异。最后,学生也需要对自身进行审视,在尊重教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个人修养。
教师需要根据信息化时代特征,进一步的改革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翻转课堂、线上预习、线上作业及线下答疑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合作的方式来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线上作业得分找出学生学习的痛点,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出知识点掌握程度,并利用课上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这种合作式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同时,结合课程要点将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网络信息的广泛传播,国外多种不同文化的思想进入到国内。对于2000年出生的大学生,越来越注重个性的突出及对于自由的追求。习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