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雪浪中心小学 徐 莉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对塑造学生三观,培养道德品质和意志品格也有着重要作用。但阅读教学中,教师习惯采取单刀直入的方法,忽视了引导的重要性,其实“教”与“学”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合理地对其进行引导。
阅读中文字是主体,作者通过遣词造句表达自己的情感,赋予了文字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在阅读中读者需要敞开心扉感悟和体会,用心了解文本诉说的内容,以“真诚”为前提进行阅读对话,才能真正理解文字中的含义,并对其有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在阅读教学中设计讨论环节,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手段,这一环节中,学生需要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并就阅读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但由于学生的文学素养、主观意识等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讨论中经常会各抒己见,甚至是争得面红耳赤。面对这一情况,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教导学生讨论和对话的目的是在交流中取长补短,要求同存异,才能实现共同进步,而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通过鼓励和批评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对话态度,并养成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是无止境的,教师不可能在几年的时间里,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与其重视传授知识,不如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规则,这样学生在课后可以运用正确的方法对阅读内容进行解读。首先,不同的文体表现生活的方法和手段是不同的,但各自都具有鲜明的特征,虽然新课标教学中有意淡化文体教学,但是教师也要在教学中重视突出各类文章的问题特征,让学生掌握阅读不同文体的正确方法。但文学作品不等同于现实,如《愚公移山》这篇文章主要突出的是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但从现实角度来讲,移山是破坏自然环境的一种行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认识到这其中的差别,并用客观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时代背景,这是深入解读文章的前提,如《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童话中流传度较高的故事,教师在鼓励学生说明最欣赏故事中哪一个人物时,他们大部分会表示欣赏孩子,也有部分会表示欣赏骗子,认为骗子骗了皇帝是“劫富济贫”的行为。但这种理解是浅显的,教师应补充适当的材料,明确文本创作背景,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更全面、正确的印象。可见,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规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和处理信息,并提高文学素养。
阅读教学最忌“盲目”,否则不仅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还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先确定阅读目标,以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教会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进而使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并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来说,教师在制定阅读目标时,可以从学生情感体验、学习态度、价值观、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培养目标上综合考虑,从课前、课中、课后等多个环节进行设计,并对学生的认读、鉴赏和理解等方面提出较高的要求,以便更好地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此外,学生之间存在客观差异性,这是无可厚非的。教师应给予学生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将重点放在阅读质量上,合理控制阅读数量,进而保证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游山西村》一课时,为了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教师要先确定阅读目标,并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应翻阅教材和教学大纲,从情感体验、学习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综合设计教学目标,如学生需要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和词语解释,在阅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并理解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所蕴涵的哲理。其次,在导入环节教师先引出“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这两个成语,并点明这两个成语出自同一首诗,进而引出主题。学生在课堂中会认识到原来古诗中也会蕴涵成语,进而对后续学习产生较高的兴趣。再次,教师要为学生介绍陆游的生平事迹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并鼓励学生尝试以时间为主线,分析作者当时的境遇和情绪。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认识到,陆游当时是被罢官回归故里的,其心情较为复杂,而他始终未放弃理想和情怀,这让陆游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了希望和光明,从而将这种感受融入诗歌,这种教学形式为古诗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再次,教师要先进行朗读示范,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之后再让学生听录音注意停顿和节奏,方便学生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及读音。最后,教师按照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顺序,引导学生对诗句进行解析,尤其要重视讲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使其通过诗句分析其中描写的景物,并解析诗句中反映出对诗人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可以对古诗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加强情感体悟。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理解能力较差,经常会遇到不懂的字词或是无法理解的问题。对此,教师应设计重点字词学习环节,并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文本中的关键词或是中心句为切入点,开展深入的探析。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利用语言及媒体技术将学生代入文字意境中,进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爱之情。
例如,在学习《观潮》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教师应合理地创设目标引导学生理解。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先利用媒体技术播放一段钱塘江涨潮的视频,让学生对涨潮时的场景有更直观的认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为教学增加一定的趣味性。其次,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内容,了解其中的大致内容,并对重要词句进行分析,如“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这句话中“漫天卷地”用来描写潮水的来势凶猛,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漫天卷地”运用的精妙处。作者没有直接写出潮水凶猛的来势,却用“漫天卷地”这一成语形象地形容了潮水汹涌、铺天盖地而来的现象。学生通过理解“漫天卷地”可以联想到涨潮时声势浩大的场面,从而充分体会到了观潮的魅力,有利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基于此,学生不仅对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有了深刻的认识,还能沉浸在文字意境中,逐步形成对阅读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经常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而在这一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表述错误或是表述不完整的情况,这说明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尚不全面。遇到这一问题时,部分教师为了追赶进度,会直接将准备好的“标准答案”展示出来,但这对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却没有益处。其实,这正是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好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情节走向、人物关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分析文本时要注意到事件的前后联系,从整体和局部的联系完成深度理解,进而让学生独立、完整地进行表述。
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作者写了几次游览鸟的天堂的次数?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可以按照游览顺序将文章分成两个部分。”教师则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标明文章中的自然段,并合理划分两个部分。”学生需要重新阅读课文,按照作者游览的顺序,将1~9 自然段分为第一部分,讲的是作者第一次游览“鸟的天堂”;将10~14 自然段分为第二部分,讲的是作者第二次游览“鸟的天堂”。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能让学生合理地认识到事件前后的联系,并重视文章写作大体脉络,进而加强对文章整体的联系。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主阅读文章时收集和归纳信息的能力,还能借助完整表述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文本阅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特定结构的句式,如双重否定、关联句、修辞等,这类句子与普通句子相比更难理解。因此,在学习这类句子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结构和特点,之后结合主旨引导学生对句式进行替换或是改写,通过对比达到巩固句式的效果。当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完成对特殊句式的理解后,可以更轻松地理解全文,总结主旨时也会更容易。
例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文章中共写了三件事,中间共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衔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想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的起因。这句话的理解对全文理解有着重要意义,正因为周恩来被一连串问题驱使,才为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奠定了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将这句话删除再阅读文章,探索表达上的区别。学生会发现如果将过渡句删除,后面的“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就会显得非常突兀,而过渡句的存在让文章后面内容变得更加理所当然。之后,为了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大家已经了解文章第一次过渡句的意思,那么,能否找到第二次过渡,并尝试分析它的意义?”学生阅读后发现,课文的第九段整段都是过渡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经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深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为文章主旨奠定了基础。
阅读教学中要重视“以生为本”,从阅读中出发合理地启发学生思维,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教师应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以便在解答问题的前提下,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思维,不能浅尝辄止,而是要连续追问,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质疑,并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例如,在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对“呼风唤雨”这一词进行分析和总结问题。同时为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小组交流,教师可以围绕标题设计一些问题,如“呼风唤雨的世纪指的是哪个世纪?”“课文中说谁呼风唤雨呢?”“为什么说20 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学生在听清教师的问题后,应带着疑问再次阅读课文,采用边读边思考的方式,从文章中找寻问题的答案。其中“为什么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和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前提下,锻炼自身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对语言文字实现熟练的转换。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会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提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帮助学生加强对课文结构的了解,进而提高阅读学习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第一,科学与科学思考不能混为一谈。对学生来说,阅读能力的提升除了需要科学的指导,还需要时间的积累,因此教师应意识到并不是学生具备科学知识,就能形成科学思考的能力。第二,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经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事无巨细”,总是希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将自己理解的内容和范畴都传递给学生。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的不是琐碎精细的知识,而是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和体会。第三,阅读指导中通过问答可以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教师不要过于依赖“标准答案”,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这使他们在阅读同一段文字时会产生不同的见解,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并耐心引导,而不是直接否定学生的回答,否则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多阅读书籍对增长学生见闻、开阔视野、加强语言积累等有着重要意义。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想要达到预想中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对此,教师在课堂中应积极地创新教学方法,并结合教学要求将阅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布置合理的阅读任务,并与家长取得合作共识,在达到阅读目的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