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铸牢各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讲好“大思政课”的路径探讨

2022-03-17 16:17徐小莉顾华详
喀什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徐小莉,顾华详

(1.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教育局 教研室,乌鲁木齐 830002;2.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乌鲁木齐 830002)

党中央着眼于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强调指出“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1],这是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磅礴伟力的战略擘画。“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2]铸牢各族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刻不容缓、任重道远。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3]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各族青少年,是我们党百年来形成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后继有人作为事业发展的根本大计,坚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听党话、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在各族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主攻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在各族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中华民族是各民族长期相互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共同体。”[4]当今国际社会,地区和民族之间发展差距逐渐在拉大,特别是民族分裂主义倾向日趋抬头,经济全球化面临重重困难,推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实现各民族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好愿望,尤其要重视引导各族青少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培育各族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他们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而“大思政课”正肩负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使命。因此,通过“大思政课”在各族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各族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

坚定不移地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铸魂育人的工作重要而又紧迫。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工作重点,形成各族青少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是最大限度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磅礴伟力的最佳途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5]“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6]坚定不移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努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各族青少年,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选择,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教学技能。放眼国际,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挥之不去,民粹主义抬头,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更加复杂,并不断影响全球和平与发展。长期以来,美西方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利用民族、宗教、人权等话题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和“颜色革命”,特别是“当前,境外宗教渗透通过影响国民信仰取向、敌对势力人为干预和解构主流价值取向等方式对我国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网络安全等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7]其重点是要针对我们的青少年一代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动摇甚至摧毁青少年一代的理想信念,达到“西化”的目的;极力通过离间、挑拨党群关系、民族关系,达到“分化”的目的,最终就是要对我实施“颜色革命”,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目的就是要迟滞中国的发展和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党中央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加以精准谋划,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中加以深入推进。早在201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论断,在同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集中体现,是铸牢民族团结之根、维系中华民族和睦之魂的最高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衡量各族青少年学生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是否增强和生死与共、命运与共、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否树牢的标尺。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在不同场合深入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重要力量是青少年。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一代代青年,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需要。民族的整体文明素质取决于青少年的文明素质,也体现在各族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战略上审视问题,准确判断形势和把握目标任务,坚持把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放在首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历史层面上深刻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以中外历史的沉痛教训为警示,特别是深刻汲取了恩格斯1872年总结巴黎公社失败教训时,在《论权威》中阐述关于树立“权威”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极端重要性时强调的“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9]的思想观点,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两个确立”,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竖起了“主心骨”和“指路明灯”。而运用好“大思政课”坚定不移地引导各族青少年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践行“两个维护”,就是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深化对思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忧患意识,主动防范和抵御“颜色革命”所必须要做好的重要工作。社会文明程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可缺少的软实力。“大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肩负着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任。持续运用好“大思政课”在各族青少年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事关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在培养各族青少年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乃至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等方面,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在各族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

我们党坚实的根基、宏大的血脉和生生不息的力量蕴藏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之中,聚焦主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决不能动摇。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章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总纲”。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工作要求。推进新时代的学校“大思政课”向纵深发展,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坚持强化“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坚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让思政课堂更显智慧;坚持提升思想性、理论性,让“大思政课”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扎实引导各族青少年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必须集聚到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旗帜下,必须让思想的火炬照亮各族青少年崭新的时代征程。

新时代的各族青少年,既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取得辉煌成果的见证者、建设者和共享者,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参与者和贡献者。青少年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关键时期,最需要思想的营养浸润滋补培壮,也最需要思想的力量持续深入引导。思政课在统一各族青少年的思想和行动特别是在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引领作用无可替代,而且承担着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大思政课”承担着塑造各族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特别是在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和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作用无可替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坚持党的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中央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来推进。因此,“大思政课”肩负着从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教育工作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其主线定位,准确把握这个“纲”的实践要求,着力推动民族地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责任;“大思政课”肩负着坚持从根源上有效防范化解国家政治安全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引领和促进各民族青少年共同团结、共同奋斗、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重任。

(三)在各族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世界发展大势、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必修课

青少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任务艰巨而复杂,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正能量,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最强力量。[10]因此,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不断深化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丰富内涵的问题,多次亲赴民族地区展开密集调研,反复倾听、认真思考来自基层一线的声音,广泛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共识,共同持续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在贵州,他强调“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去广西,他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到青海,他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赴西藏,他指出“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11]。中华民族在多元中铸就整体、在整体中百花齐放,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大思政课”教师要承担起引导各族青少年学生共同凝聚在中华民族旗帜下的责任,共同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为政之要关键在人。“大思政课”肩负着引导各族青少年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重任;肩负着引导作为时代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的各族青少年正确处理远大抱负与脚踏实地的关系;肩负着激励青少年把个人理想追求自觉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之中;肩负着促进民族大团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向深入;肩负着引领各族青少年牢固树立为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与信心,自觉用中国梦激扬青春理想、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因此,讲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思政课”,必须坚持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根主线,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高度重视培育各族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积极“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12],用心用情用力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大思政课”,全面深入培养各民族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以铸牢各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讲好“大思政课”的目标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3]。在各族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其胸怀“国之大者”,必须坚持践行“大思政课”的理念,特别是要对思政课之“大”有准确把握和深入理解。

(一)应立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讲好“大思政课”

青少年兴则国家兴。为国家培养出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各族青少年人才,社会就能繁荣昌盛,国家就能国富民强,民族就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治理和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高度关注并贯彻始终的重要工作,因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1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阶段,全面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观点,目的就是要在中国走上“强起来”的历史发展阶段,持续强化与巩固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教育必然要肩负其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当今世界,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大思政课”必须坚持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全力引导其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要在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上持续用力,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坚定各族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筑牢他们的精神之基,纯洁他们的政治灵魂,坚定他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树强他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要以更强的责任感、使命感促进各族青少年全面成长,引导他们忠诚党、持真理、守理想,践初心、担使命、敢斗争,永不负人民,坚定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应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讲好“大思政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英勇奋斗、敢于牺牲和勇于创新的主题。“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15]民族复兴需要一代代各族青少年接力奋斗。中华民族追梦者、圆梦人的后继者只能是各族青少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魅力是巨大的,在凝聚人心的同时还可以激励人,这完全符合马克思所指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6]的认识规律。因此,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讲好“大思政课”,不但有助于各族青少年成长为通晓事理之人,而且还可以激励各族青少年自觉勇挑重担、接力奋斗。新时代,各族青少年正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考卷,“大思政课”有助于在增进各族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认同中打牢思想基础、在促进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中打牢今后发展基础、在推动共同学习的深度嵌入中打牢情感基础、在坚持依法服务管理中打牢法治基础。面对新时代的新考卷,克服“本领恐慌”,必须增强各族青少年担当新使命的本领。确保赶考不停歇,奋斗不止步,必须善用“大思政课”,凝心铸魂必须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持续用力,必须坚持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三)应聚焦立德树人重任讲好“大思政课”

中国56个民族、14亿人口中各族青少年学生人数居于世界首位。学生群体庞大,民族、区域、年龄、家庭因素等各不相同。面对这样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受教育群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到优化提升中华民族作为国家民族的相关国家制度设计,也关系到有效动员全体中国国民为一体、参与大变局时代国家治理的精神资源”[1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认识国家塑造中华民族作为各民族共同体认知与情感特定内涵的关键。马克思认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8]因此,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正确认识以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为价值核心,从心灵深处衷心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百折不挠、浴血奋战、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必须坚持“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19]之力,切实保证各族青少年在不同成长阶段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不缺席”“不掉队”,既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又要坚持源头把关和末端管理相结合;既要严格要求和开放管理相结合,又要坚持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协调;既要落实好国家教学目标、科学设置课程、因人施教用好教材、精准组织教学,又要兼顾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和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的工作方法,积极促进“大思政课”实现高质量发展,确保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立德树人重任落到实处。

三、以铸牢各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讲好“大思政课”的实施路径

在各族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善用“大思政课”是关键,必须深刻总结我们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根据各族青少年的认知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努力做到善用“大思政课”。

(一)善用“大思政课”应重在全社会形成合力

要把握住“大思政课”多方参与、多主体密切合作、多方面协同发力的特点。坚持“大思政课”必须明确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不动摇。聚焦教育引导各民族青少年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坚持按照系统观做好整体设计,完善“大思政课”的教学体系,严格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20]的工作格局来开展思政教育。坚持提升“大思政课”的协同意识和协同质量,打破教育校园化模式的禁锢,充分调动全社会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形成结构科学化、目标层级化、内容多样化的“大思政课”的创新模式。坚持思政专业教师把方向、定主题、明目标,学校党组织书记、领导干部讲政治、明事理、谈国事,让人民英模、老军人、奥运冠军等走进大思政的课堂,从内容、形式、结构上创新,从师资队伍上突破,确保“大思政课”的内容有高度、深度、接地气。坚持“大思政课”走进家庭、进入社区、融入社会,潜移默化影响到每一个孩子,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单位、社会全方位、立体式的育人模式,让学校的专业育人和家庭的环境育人、社区的服务育人、社会的引导育人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确保形成对各族青少年的思政教育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守责的“大思政课”育人大格局。

(二)善用“大思政课”应不断完善思政课体制机制

思政学科的单一性不能满足新时代对各族青少年思政教育的需求。必须坚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持续深化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充分发挥学科综合的优势,体现“大思政课”的特色,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和党史学习教育,注重挖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蕴含着中华五千年文明所凝聚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深邃历史智慧”[21],强化“大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力度,优化顶层设计,打出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组合拳。注重统筹推进,把“大思政课”“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起来,把“及时评价课程目标”与“延迟评价社会行为”相结合,实现“大思政课”的教学资源互联互通、教学经验方法互学互鉴。转变观念,引导学生将“大思政课”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构建大育人观、大教材观、大课程观,将教材内容从教师单一准备发展到学习者补充,将教材内容从书本延伸到实践,将有界有限的教材内容链接到无限的社会中去,将有限的课堂与互联网+对接,构建网上网下融合的“大思政课”立德树人新格局。构建教学组织形式,着力构建校内校外结合、课上课下同步、师生互动、家庭社会协同的“大思政课”课程体制机制,确保各方面合力,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师资队伍,配足选强专职思政教师,健全储备优质兼职思政教师人才,研发科学有效评价机制,引导思政课教师俯下身,深入各族青少年中和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激发大教育家的情怀,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激励各族青少年增强信心、树立自尊、健康成长,享受成功的喜悦。构建“大思政课”的育人体系,要进一步完善讲好“大思政课”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确保坚持聚焦各民族青少年的思想引领,实施以“遵政治品德、讲社会公德、修个人美德、守职业道德”为核心的“德育铸魂”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着力聚焦提升各族青少年的专业能力,实施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与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及特色培育相结合的“智育固本”大思政育人模式;聚焦促进各族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上好以“一人一技能”为重点的学生“强身健体育人”课程;聚焦提升各族青少年的人文素养、保障其身心健康成长的目标,实施“美育浸润”教育,推进美育走进“大思政课”堂,将美育要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坚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遵循美育特点立德树人,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利用新技术、新理念、新表达,深挖诗词典籍、歌舞戏曲、文物名胜、节日庆典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文化内涵,引领各族青少年深刻感悟中华美学精神和古典之美;聚焦提升各族青少年的实践本领,开展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生活技能的“劳动淬炼”课程教育,全面完善“五育”并举的思政教育体制机制,着力培育出高质量的人才,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实现。

(三)善用“大思政课”应把好全过程相互衔接关

善用“大思政课”应重视统筹推进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坚持充分认清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贯穿于教育教学和改革发展全过程,把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迅速转化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为此,必须把好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相互衔接关,打破“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学段教育教学体系。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各环节,针对各民族青少年的认知差异,遵循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精准精心设计和开展“大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着力提高教学实效,实现思政育人的全过程相互衔接。强化“大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坚持在“八个统一”上做好“大思政课”的全过程相互衔接,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做到既充分挖掘各学科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又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达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用科学理论培养人,传导主流意识形态,落实教育教学统一要求,注重启发性和研究性教育相结合,确保实现“大思政课”全过程闭环育人。

(四)善用“大思政课”应创新教师素质提升的方法

教师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提升“大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确保育人的效果,创新善用“大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的方法路径是关键。必须全面提升“大思政课”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作为全面提高思政教育质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之策。应按照“大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人格要正、情怀要深、自律要严、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的要求,引导和促进广大教师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真学习、真宣传、真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聚焦培养时代“大国工匠”式的“大思政课”教师目标和标准,更新“大思政课”教师培训观念,创新培训模式,强化服务管理,推动“大思政课”教师培训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重视通过重构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大思政课”的思路,强化大思政“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研究信息技术与“大思政课”学科教学整合的路径,推进在“大思政课”上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探索,促进“大思政课”多媒体素材处理及课件制作运用,引导“大思政课”教师提高PPT的技能等一系列创新性的措施;不断创新“大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的方法路径,确保“大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的方法路径不落俗套、教师素质提升确实有效、能力拓展确实见效、教育教学效果确实高效。坚持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三进两联一交友”、下乡调研等活动,让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大思政课”教师在基层实践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让思政课的教学活起来、使育人工作更加富有感染力。

(五)善用“大思政课”应坚持推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坚持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大视野下用好“大思政课”。努力从五千年文明史中汲取中华民族思政教育的丰厚资源,引导各族青少年从社会主义500年历史中把握其发展规律,从马克思主义170多年历史中感悟其理论魅力和真理力量,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中感受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从新中国70多年历程中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巨变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从改革开放40多年历史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性,特别是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条成功道路——不断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创造性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始终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永远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大问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为世界上政党建设和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作出新贡献等方面[22],引导各族青少年从中感悟思想和制度的伟力。坚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教育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教育工作。引导各族青少年牢固树立核心意识,自觉增强担当意识,从小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从心灵深处拥护“两个确立”,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发自内心地做到“两个维护”,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六)善用“大思政课”应把思政课融入火热的社会实践之中

“大思政课”必须突出其极强的政治性。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大思政课”教师必须从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的具体实际出发,高度自觉地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判断和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的现实问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好“大思政课”应重视用好蕴藏在社会生活中丰富而鲜活的素材,善于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引导各族青少年关注现实、走进社会、深入生活,自觉以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为“活素材”,以社会生活为“大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与社会实践充分互动起来,实现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不断增强“大思政课”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和引领力,让各族青少年在共同的理想中,聚焦铁一般信仰、信念、纪律、担当的育人目标,按照灵魂、本事、血性、品德兼具的育人要求,持续深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保更好满足各民族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和期待。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