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活动观视角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2022-03-17 07:54
英语教师 2022年5期
关键词:唐山大语篇阅读教学

张 霞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教育部 2020)。英语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活动。近年来,英语学科领域倡导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本质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一种形式,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可行的路径。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和提升语言素养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篇不仅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而且是发展其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英语阅读教学更多关注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学习及语言技能的训练,教学呈现模式单一化、信息碎片化和思路应试化的特点,缺乏对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下面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指引,结合具体案例,探索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的方法。

一、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

《课程标准》指出:“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教育部2020)

从《课程标准》对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描述中不难看出,基于主题意义探究设计教学活动是落实英语课程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开展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及迁移创新等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使教学过程具有层次性和梯度,突破浅层学习,促进深度学习,指向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英语学习活动观视角下的阅读教学实践

在英语学习活动观视角下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在理解主题意义的基础上,从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构建专题学习目标,并按照认知发展的层次规律设计学习活动。设计思路如下:教师深度解读语篇,除了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篇等语言信息的准确理解外,还要对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思维品质与价值观等全面把握,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多维度学习目标,然后围绕学习目标设计读前、读中、读后三阶段综合性、连贯性、递进性的学习活动。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英语》Unit 4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阅读课为例,探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的方法与实施的路径。

(一)教师深入研读语篇

教师深入研读语篇是有效开展阅读教学,提升阅读教学实效的重要前提。任一语篇都是基于一定的主题和情境,以某种逻辑结构构建而成,呈现一定的文体特征和语言形式,这些结构和语言特点均服务主题意义的表达。研读语篇就是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进行深入的解读(教育部 2020)。

1.解读语篇主题和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地震”。本课教学的语篇的主题是“唐山大地震”。文章主要讲述了1976年7月28日凌晨发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的大地震,整个语篇由四个自然段构成:第一自然段讲述地震前发生在唐山市及其周边的一系列异常现象,第二、三自然段描述地震对整个城市造成的毁灭性破坏,第四段描写震中、震后全国军民支援唐山的情形。全文以时间为脉络,清晰地展现了唐山大地震前、后唐山人民的经历,向读者展现了自然灾害极强的破坏力,以及地震发生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

2.解读语篇文体和语言

从文体角度来看,这篇关于唐山大地震的语篇属于叙事类语篇,读者从标题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即能抓住语篇的核心内容:地震。语篇的插图分别呈现了地震发生前的一些异常现象和全国人民协力支援唐山的情景,学生可以从直观的插图中提取一些关于此次地震的事实性信息。从语言角度来看,该语篇在呈现地震极强的破坏力时用了大量的数字(有些是具体的数字,有些则是概数)、描写地震前异常现象及地震破坏力细节的动词及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从表达效果来看,这些数字、动词、修辞手法向读者呈现出地震的巨大破坏力及其给人和城市带来的惨重损失。

3.解读语篇作者

教师在从主题、内容、文体和语言视角对语篇进行研读后,要进一步深入文本,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该语篇通过对唐山大地震的描述,向读者传达自然灾害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破坏性结果,警示人们掌握与地震相关的一些常识及逃生知识,并呼吁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设置多维教学目标

在英语学习活动观视角下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体现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个层面,体现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相互融合、渗透和发展(高洪德 2018)。

在对语篇进行深入解读的基础上,教师从学生英语阅读水平实际出发,根据英语学习活动观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

1.获取唐山大地震的基本信息,包括时间、地点及造成的损害等。掌握与地震相关的词汇,如earthquake、burst、crack、in ruins、suffering、injure、destroy、shocked、rescue、trap、disaster、dig out、bury 等;

2.梳理文章细节,概括文本结构,清晰把握文章脉络;

3.基于语篇信息,推测分析唐山大地震造成如此惨重伤亡的原因;

4.评价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语篇中的表达效果;

5.感悟唐山人民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坚韧品质及全国人民支援唐山人民的精神;

6.模仿文本,根据所给提示信息,报道汶川大地震。

(三)设计与实施阅读教学

本课教学设计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依托,以设置的多维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及迁移创新类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语篇信息、获取语言知识及应用语言知识,促使其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能力转化成学科素养。

1.基于语篇,开展学习理解类活动

布鲁姆(Bloom)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与评价等六个层次,安德森(Anderson)将其调整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与创造。有学者将前三者界定为面向良性知识的浅层学习,将后三者划定为应对复杂情景的深度学习,浅层学习为深度学习提供经验基础与知识支撑。因此,获取信息、理解内涵是开展其他活动的前提。

(1)感知与注意类学习活动。

阅读文本前,教师播放影视作品中的唐山大地震片段及地震后的图片,多模态的信息输入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激活其已有关于地震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生活经验。教师提问:“What else come into your mind at the sight of the word‘earthquake’?”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列出与地震相关的词汇,包括描写地震的词汇及描写人物感受等方面的词汇,为后续解读目标语篇作铺垫。

(2)获取与梳理类学习活动。

教师让学生根据语篇标题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预测语篇内容,从作者的角度思考,如果自己是作者,会如何描述一次地震,并鼓励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想法。预测之后,学生阅读文本时会主动寻找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述一次地震的,可见,激发了他们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其和文本之间的互动。接着,学生快速阅读语篇,验证预测信息并获取本次地震的相关信息:时间、地点、造成的损失及救援情况等。

(3)概括与整合类学习活动。

在学生对文本有基本的了解后,教师提问:“In what order is the text written?How many parts can the text be divided into according to this order?”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结构图概括语篇叙述主线,将之前从语篇中提取的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建立信息之间的关联,构建结构化知识。同时,促进学生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化。

2.深入语篇,开展应用实践类活动

应用既可以强化知识的内化,又能够提升外化行为能力。阅读的应用实践类活动环节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而且能促进其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1)描述与阐释。

在学生梳理语篇知识,探讨语篇叙事结构之后,教师引导他们根据插图描述唐山大地震发生前人们注意到的一系列不寻常的现象。之后,学生再读语篇第一部分,并着重注意作者在描述细节时所用到的具体而生动的动词及修辞手法,并以对子活动形式探讨这些动词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For three days the water in the village wells rose and fell,rose and fell,rose and fell.”这句话中使用的重复修辞形象地向读者呈现出井水的异常状态。“In the farm yards,the chickens and even the pigs were too nervous to eat.”这句话中作者将鸡和猪比喻成人,用nervous一词描述地震前它们的不安,让文本生动起来。

(2)分析与判断。

在分析语篇第二部分时,教师提问:“Why does the writer use data in the second part?”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这些数据背后的信息,从one-third、two-thirds、thousands of、75%、90%、tens of thousands of等数据的使用推理出地震对人与城市带来的巨大创伤。同时,学生进一步思考,分析这次地震带来如此惨重损失的原因,除地震本身震级大以外,还有哪些其他因素?除了直观的数据外,作者还使用了夸张、明喻等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评价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Bricks covered the ground like red autumn leaves.”将震后建筑物坍塌后的砖比喻成秋天的落叶,强调坍塌的建筑物之多,损失之惨重。在语篇的第三部分,各方救援唐山重建家园。教师提问:“What effect does the use of passive voice achieve?”学生细读文本,可以看出参与救援的主体有soldiers、rescue workers。除此之外,学生可以透过被动语态的使用判断出很多救援行为的主体没有被明确说明,这恰恰说明参与救援的人数众多,来源范围广。这整个过程中层层递进的活动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3)内化与运用。

在阅读语篇后,教师设置如下课堂活动:以关键词的形式给出汶川地震的相关信息,包括时间、造成的损失及震后救援情况等。学生模仿目标语篇的结构及细节描写,口头报道汶川地震的情况。这一过程是学生在理解语篇信息、概括语篇结构后,通过模仿对语言进行应用实践,有助于知识的内化。语言知识只有经过内化才能转化成语言能力。

3.超越语篇,开展迁移创新类活动

迁移创新类活动主要包括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教育部 2020)。学生对语篇主题意义的深入理解,对语篇所传达的价值观、人生观的领悟需要迁移和创新活动的推动。为了尽快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在读后活动中创设了以下情境: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访谈经历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人员,包括幸存者及曾经参与救援的人员。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访谈,准备时间5分钟,小组长负责根据组内成员的英语水平及性格特点分配角色。教师提示学生从已学语篇中提取信息,结合访谈节目形式完成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的采访活动基于语篇、超越语篇,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该活动给学生使用本堂课的目标语言提供了平台,为他们创设了说英语、用英语的情境,给了其锻炼口语的机会,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激发了其创新意识,为其迁移应用知识搭建平台,并激发其创造力。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从“当事人”的角度再去感受人们面对自然灾难时坚韧的品质、团结互助的品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其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结语

英语学习活动以综合性、关联性、实践性一体化为基本特征(李莉媛 2021)。在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设计基于语篇的学习理解类活动、深入语篇的应用实践类活动、超越语篇的迁移创新类活动,引导学生从语篇中提取信息,促使信息向知识的转化、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及能力向素养的转化,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其逻辑思维品质和批判思维品质,促使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

猜你喜欢
唐山大语篇阅读教学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ovie Titles Viewed from the Fluidity of the Five Elements of Drama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唐山大地震余震或持续上百年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40年前,唐山大地震
本土化改编与再创——从小说《余震》到电影《唐山大地震》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