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雁丽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倡导英语学习活动观,要求设计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融合性活动中实现和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多元发展(教育部2020:2-3)。戏剧活动作为教育戏剧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徐俊 2017),以其教育元素多元性成为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有效方法之一。由于对戏剧教学法的本质和意义等方面的认识欠缺,戏剧教学法并没有被纳入更深入的英语教学实践并充分发挥其综合育人功能。下面以英文经典短篇散文阅读教学为例,依据二语教学理论和戏剧本体理论,探讨戏剧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设计理念和教学步骤,并据此阐释其多维教育教学功能,以期深化对戏剧教学法的认识,并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于戏剧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已有研究普遍论及“从做中学”教育思想、建构主义理论及具身认知理论等。下面着重探讨二语教学理论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和戏剧教育中的“质朴戏剧理论”在戏剧教学法上的结合点。
国外二语习得“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认为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唯一决定因素(Krashen 1985),而“输出假设(The Output Hypothesis)”则突出了输出对语言习得的功能(Swain 1985),认为学习者在说话或写作时,大脑同时运行着一个编辑、修正和监控系统,能够自觉发现表达方面的不足,并通过语言试错行为、咨询语言专家、诉诸小组资源或利用网络搜索等途径予以积极的弥补(Izumi 2003)。基于对输出心理机制的再认识,文秋芳(2008)提出了二语教学“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Output-Driven,Input-Enabled Hypothesis)”,指出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输出驱动有助于盘活旧知并激发探求新知,因而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而输入则是促成当下输出任务的必要手段,可以适时直接地为输出供给所需的语言、知识和思想素材,以弥补反复尝试输出中所发现的欠缺。输入和输出交互活动、如此往复,推动着语言能力整体协同地向前发展。文秋芳(2008)还认为,教师应采用“综合技能教学法”,即“通过输入与输出的巧妙结合,组织课堂教学”,达到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培养一体化。
戏剧教学法是输出带动输入、输入促成输出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是以输出为导向集听、说、读、写、译多种语言实践于一身的综合技能教学法。戏剧教学法营造输出氛围,使学习者在语言产出目标驱使下再次聚焦所学材料中的内容和语言,进行反刍,并通过听、读、译等靶向性地寻找和吸收新的语言知识,在尝试完成产出性任务中使如此积累起来的语料得到各种方式的强化,从而有效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和语言运用的自动化(即外化)(韩宝成 2018)。
虽然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戏剧是朴素而简单的,但是戏剧的本质性的东西依然得到保留,并悄然运作,在教学中自觉地发挥着作用。那么,戏剧的本质是什么?波兰戏剧学家格洛托夫斯基(Grotowski 1984:9)的质朴戏剧理论认为,戏剧的特质不在于化妆、服装、布景等外在的和附加的东西,戏剧是产生于演员与观众之间的感性、直接、“活生生”的交流关系,而“演员的个人表演技术是戏剧艺术的核心”(Grotowski 1984:5)。
质朴戏剧理论强调戏剧关系的完全开放和演员潜能的完全开发。首先,在导演与演员之间,“演员必须得到关怀、信任和自由”,从而发挥出自身的全部才能,并在他人的观察、惊奇和期望改进中成长(格洛托夫斯基 1984:15)。在演员和观众之间,演员要“完全地给出自己”,与观众达到“一种深层次的灵魂间的结合”(高子文 2015)。这种开放性的关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戏剧活动生态环境,实现戏剧关系各方在身心方面的“双生”或“共生”。其次,演员的训练是“一种自我提升的积极形式”,其最终目的在于激活身体中最原始和休眠的东西,完全释放出一个人内在的“精神”能量(格洛托夫斯基 1984:6-7),实现对身心“最彻底的探索与解放”。质朴戏剧理论揭示了演员中心论的戏剧观念及戏剧以“人”为本的实质,指出“戏剧不是目的,戏剧是条道路”,其目标是“人”本身(梁燕丽 2012)。
在开放的关系中最大限度地激发潜能,这一主张契合了教育的本质追求。要实现这一追求,正如日本教育学家大田尧(2006:69)所说,最可取的教学方式是充分信赖学生自身由内向外溢出的成长力量,打开他们的“水龙头”,让这种力量汩汩地流淌出来。戏剧正是这个可取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戏剧法教学关系中,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占据教学舞台的中心,“古老的身体”被不断激活,成为新鲜的、能动的、“活生生”的人,释放出更多的生命能量。戏剧方式开启了学生成长的力量,并随着在教学中的应用能为学科课程教学带来更多的附加值。
以英文经典短篇散文Two Truths To Live By为例,展示如何设计戏剧教学法教学环节,以充分开发其教育教学潜能。这是一篇美国犹太人联合会主席辛德勒(Schindler)于1987年5月在南卡罗莱纳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的节选。文章的大意:生活既让我们抓紧,又让我们放松。解决这一矛盾在于处理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物质是短暂的,而精神可以永存;生命是有限的,但它可以在我们创造的真善美中得以延续。因此,与其追求物质,不如追求理想,要用有限的生命成就无限的人类文明演进,并创造光明的未来。
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语言学习方面,正确理解原文,把握正式语体特征,能够运用转述技能实现不同语体语言的转换,并提高相关主题英文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和语篇有效输出能力;在意义探究方面,通过学习语篇内容和相关主题语言实践,能辩证地理解人生“抓紧”与“放松”这一矛盾,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及人生中可能面临的诸多取舍有所思考,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依据“英语学习活动观”和整体外语教学的“整进整出”原则设计,即“整体输入、整体互动、整体输出”(韩宝成 2018),以完整语篇为依托,通过戏剧活动促成意义的重新建构。此外,活动设计还有如下考虑:(1)语言运用最大化和戏剧手段质朴化,以突出戏剧教学法服务学科教学和语言实践的初衷;(2)戏剧活动充分体现了学习自主性,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同时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留出足够空间;(3)课内课外相结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运用翻转课堂教学策略,戏剧准备完全在课外进行,课堂上进行原文必要的讲授、戏剧的集体呈现和评价。这些原则和考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堂文本学习,明确输出任务。
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精读学习,引导他们用英语对长难句或段落释义(Paraphrase),或者借助翻译辅助理解,以保证语言和内容输入的准确性,但不作过多拓展。
完成文本学习后,明确输出任务,要求用戏剧表演的形式再现主题“生活的真理”。可以就语篇的总主题进行戏剧叙事,也可以只聚焦语篇中的某个分点(如第一个真理“Hold Fast”)。戏剧叙事可以演绎语篇中作者引用的自传性故事片段,也可以采用其他文学文艺作品中人物的故事、现实生活中他人或者学生自己的经历,甚至可以编撰。无论采用何种素材,其所传递的主题都要与原文相关,能诠释全部或部分文意,符合正向的价值追求。
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多人自愿结组表演独幕或多幕剧,备选的形式是二人结对表演对话,以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选择。在语言方面,鼓励学生在戏剧表演中尽可能使用原作的语料,包括单词、句子甚至段落,将原作的语言很好地镶嵌在自己所创作的戏剧中,语言地道,没有语法、语用错误。在呈现戏剧时,台词脱稿、熟练,表演生动、真切,语音语调准确,有节奏感,道具从需、从力、从简,时间控制在5—15分钟内,具体视剧目需要而定。
第二阶段:课后分组准备,自主创编排练。
这是最重要的自主学习构建过程,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创作戏剧。学生分组后,推选组长,由组长组织组员讨论原作,确定要用戏剧演绎的主题,并分配任务,利用网络等资源寻找所需要的素材和语料,包括相关的文章、文学作品、影视及其他音/视频资料,然后小组在一起“头脑风暴”,确定叙事题材,创作剧本。第二阶段,分配角色和排演。学生分配角色,进行排练,根据需要制作背景、道具、音响效果等,为课堂呈现作好准备。
教学可以安排两周的课外准备时间,使学生有时间充分吸收原作的思想和语言,并自行进行视、听、说、读、写、译拓展,在输出的驱动下以足够的注意力积极参与输入进行“选择性学习”(文秋芳 2015)。为了保证输出的有效性,这个阶段教师作为语言专家的输入促成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以小组形式准备戏剧时,虽然能够放松地互动和交流,并从彼此身上获取一定的语言知识点,但是由于语言差异有限,这种同伴间的“自然学习”会对学习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鼓励学生依靠团队尽可能自己解决学习问题的同时,教师应根据每组的情况和需要适当介入,答疑解惑,提供资源,审阅剧本,纠正语音语调等,发挥“脚手架”作用,帮助学生有效拓展现有知识与语言体系,将产出水平推向新的高度(文秋芳 2015)。
第三阶段:课堂展示欣赏,进行评价反馈。
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分享准备好的戏剧,然后进行评价和反馈。这一阶段的评价是多元的,包括自评,即在观看完其他同学的表演后对自己的表演进行当众反思;包括互评,学生互相评价,促进彼此之间的关注,形成评价互动;也包括师评,即教师的总结。因为在课堂呈现前,教师已经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辅助学生尽可能完善创编的戏剧,所以在课堂呈现后,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自评和互评进行自我总结,而教师的评价则从赏析的视角,以总结升华式的语言为戏剧表演画上“句号”。
以上戏剧教学法的设计强调过程性,以使师生最大限度地经历教与学,在不失学科教学重点的前提下达成综合教育教学效果,实现多维功能。具体阐述如下:
戏剧教学法可以从多方面推动语言能力的发展。首先,在文本课堂学习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用英文解释英文,培养其转述能力,为间接引用他人观点的学术写作能力进行积累,也便于后期向戏剧语言的过渡。其次,从原作到表演需要经过两个环节:先将散文等语篇改写为戏剧,涉及如正式语体到正式—非正式混杂语体的转换;再由戏剧文本到舞台表演,由涉及“看读”的语言到“听观”的语言转换。这锻炼了学生语体间、静态表达到动态呈现的转换能力,建立起语言得体意识。再次,在创编戏剧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一定量的视、听、说、读、写、译语言实践,调动各种感官进行立体化学习,以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最后,在戏剧中将原作的语言迁移过来,依托原作地道的语料进行输出,会产生拉平效应,使学生更加接近原作语言的高度,加上教师自始至终的引领作用,能够提升其语言素养。戏剧中使用的语言会在准备和反复排练的过程中逐渐烂熟于心,有助于语言的内化和外化。戏剧教学法将输入和输出活动有机融合,整合了语言学习的方方面面,构成了完整的教学链,有效地促进了个体语言能力的发展。
要将语篇的某个思想转化为戏剧叙事,学生要学会使用隐喻,培养具体化和形象化的能力,即“完形”能力(何强生 2008),从而对文本进行视觉化理解和重新构建,同时发展了为观点寻找叙事支撑的学术论证能力。这种戏剧创演活动从平面文字到立体表演,丰富的想象贯穿始终并得到充分的表达,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这里需要提及文本的适应性问题。从表面上看,戏剧教学法似乎只适用于剧本或故事语篇,有情节,有对白,便于就地取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英语水平的提高,学生较成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为戏剧教学法向非戏剧或非叙事文本的引入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其实,任何一种体裁的语篇,都可以演绎成一部有深刻意蕴的戏剧作品,在这种意义上,戏剧教学法具有文本普适性。
戏剧是最接近人的艺术(董健、马俊山 2012),具有天然的育人功能。索莫斯(Somers)认为,学生在戏剧虚拟情景中的角色体验,带着源于真实生活情景的经验和认知的影响,反过来也会影响参与者个人的原有经验和认知(欧怡雯 2014),从而间接丰富人生阅历。用戏剧表演经典会进一步提升育人效果,因为“在改编经典、排演经典中,其实是实践角度对经典名著的反复咀嚼和阐释尝试,对文化的细读、对精品的深入理解就融化在活动过程当中”(吴戈 2019)。经典作品思想隽永,学生在准备戏剧中本身的认知与作品的思想交相互构,从而能提升对这些优秀文化思想的审美和感悟,有助于实现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转变。
戏剧教学法在英语课堂的应用除了教师在语言和内容方面的必要指导外,搜集素材、整合资源、创作剧本、分配角色、准备道具音乐、排练及评价等,整个过程都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有助于锻炼其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相对母语课程而言,学生对英语课程普遍感到生疏,心理上常有对教师指导的期待和依赖。戏剧教学法推动学生将既有的学习能力迁移到英语学科,看到自己对英语学习的把控能力,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形成学习自身驱动的良性循环。戏剧教学法以有效的学习发生为中心,强调自主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学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陈佑清、余潇 2019)。
戏剧教学法重塑了教学关系。教师走出了单向授课的模式,充分“赋权”(欧怡雯 2014),将学习交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得到了应有的关注、信任和尊重,激活了参与交流的热情。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彼此敞开心扉,形成了开放的教学生态环境,从而使学生有了更好的学习者身份体验,并在教师的“观察、惊奇和期望中”健康成长。学生与教师角色范式的转变,有助于建立更接近教育实质的主体间性教学关系,形成相互感染的教育教学“磁场”(张勇 2013),培育和谐共进的学习共同体。另外,和其他教学法相比,戏剧教学法以特有的品质强化了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促进了人际认知和在人际认知基础上的自我认知,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和沟通交际能力,使其在互动中学会注意他人、关怀他人,增强社会适应性,正如教育家曾中毅所言,“有助于将来处世”(夏家善1984)。
充分体现二语教学理论精髓和戏剧本质特征的戏剧教学法,可以有效实现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共同成长。作为语言教学手段的教育戏剧,戏剧教学法统整了语言和其他能力实践,促成教学范式的改变和积极进取的效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文化,以其自身具有的开放性和综合性,成为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实现整体英语教育目的的一种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