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课堂的构建

2022-03-17 02:54唐新芳
读写算(上) 2022年4期
关键词:立德立德树人德育

唐新芳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课堂的构建

唐新芳

(甘肃省临夏市东关小学,甘肃临夏731100)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立德树人”成为我国小学教育的重点目标,其意义在于通过科学的德育引导小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培养其优秀的品质,促使其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人才,以助力社会建设。小学语文作为传播优秀思想及文化的主要学科,其教学活动是开展德育的有效渠道。本文对小学语文德育课堂的科学构建进行了分析,为“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德育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小学语文;德育课堂;立德树人

知识、文化、品德、修养均是评价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关键性指标。但是在长期以来的教育工作中,学校、教师对知识、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学生品德、修养的教育程度,而随着现代人们对教育认知的不断深入,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才得以体现。语文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元素和优良的精神品质,浓缩了我国文化的精髓,是开展德育的重要素材,并通过与德育的融合而加强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感悟,深化了语文教学的价值。

一、“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课堂构建的意义

所谓“立德树人”就是教师通过开展课程教学,给学生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贯彻德育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说,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渗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新课改中明确表示,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能够适应当代社会人才的发展需求。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当中应该以道德培养和学生发展需求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理解知识的深层含义,促进学生个性品德的发展,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合格的接班人。

(二)“立德树人”是教育基本要求。我国小学教育中,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基本目标要求,因此,教师应该以德、智、体、美、劳教育内容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合理开展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让学生得到综合性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合理创设德育课堂教学,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

(三)符合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在语文教学中渗入“立德树人”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发展需求,能够纠正小学生的错误行为,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给学生创设健康、和谐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所以,教师应该顺应教育目标要求,有效渗入“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课堂的教学现状

德育融入语文课堂是推动“立德树人”目标落实的有效方式,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人文性特征,在德育方面有天然优势。“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指导理念需要及时转变,打造德育氛围浓厚的课堂教学环境十分必要,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德育素材,强化价值观引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

(一)语文教师缺乏德育意识

教育者自身的道德素质和德育意识直接关系着德育与学科教育之间的融合效果。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模式比较滞后、单一,跨学科教育理念渗透不足。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关注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情况,没有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教育任务,因此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德育教育。

(二)学生的德育体验不足

学生是德育教学的主体,语文德育课堂应该引导学生提升自我道德素养的意识,但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不足,因此学生缺乏真实的德育体验。语文课堂德育形式化,使得学生无法获得深刻的情感与道德教育感受。这也是语文德育课堂构建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课堂构建思路

(一)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的德育情境

要想发挥德育的作用,必须让小学生从情感上来认同德育的理念。对此,教师需要对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重视小学生在德育中的情感体验。情境教学是一种通过外界情境的影响调动小学生情感、增强小学生认知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合理的手段创设适宜的德育情境,一方面让小学生在情境中深刻地感受语文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促使小学生情感的释放,使其与德育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以情动人、育人的效果。以《开国大典》为例,小学生生活的时代和文章描述的时代有很大的差异,时代背景的不同导致了小学生难以体会开国大典这一举国欢庆时刻的激动心情。此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中找到开国大典的视频片段以及相关报道,通过多媒体将当时的真实情境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小学生亲眼看到当时人们听到新中国成立时的欢喜雀跃,利用视频中的情境氛围感染小学生,激发小学生激动、自豪的情感,与文章的爱国情感达成共鸣,培养小学生爱国精神。再如教师在教学《落花生》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一些相关的视频、图片,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进行播放,为学生创设另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文中收获花生的场景和收获喜悦的情感,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品德,让学生明白应该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不能做只想要得到好处的人,应懂得为他人付出,这样更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

(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恰当渗透德育

课堂教学活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在课堂活动中恰当地渗透德育,在促使活动有效开展的同时实现德育目的。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朗读活动实施德育。语文教学中,朗读是经常开展的一项教学活动,朗读可以锻炼小学生的语感,巩固小学生对词、句的掌握,可以强化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对文章情感的体会。以《慈母情深》为例,教师在学生朗读时可以播放一首深情的音乐增强情感氛围,在音乐的感染下激发小学生情感,让小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文章,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让小学生可以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和伟大,从而培养小学生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品质。其次,教师可以在读写结合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读写结合可以促使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感悟,而写作本质上就是情感的表达,挖掘文章的德育元素,让学生在阅读后写读后感,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德育理念的深刻理解。再以《鸟的天堂》为例,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了文章中清丽悠远的意境,结合小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体验写读后感,可以增强小学生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培养小学生热爱自然的品格。

(三)借助实践活动增强德育体会

德育不仅仅是改善小学生观念,还要将这些观念通过行为方式落实到实际生活、学习中,这才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开展适宜的实践活动,促进德育的有效落实,增强学生对德育的体会。其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关德育主题,让小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相互分享、交流,探讨主题思想,让小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知德育。以《腊八粥》为例,腊八属于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粥是这一节日的必备食材,材料丰富,蕴含着丰收之意。教师可将“传统节日”作为主题,让小学生探讨我国传统节日的风俗、寓意等,挖掘传统节日中的德育内容,以促进德育开展。其二,教师还可以组织小学生对一些文章进行改编、创造,使其成为一个小短剧,让小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绎剧情。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参与兴趣,促使小学生积极地对文章进行分析,锻炼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还可以让小学生亲身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主人公的思想品质。再以《将相和》为例,这是非常有名的一段历史故事,表达的是蔺相如海纳百川的胸襟以及将、相的爱国精神,小学生在表演这个故事的时候会对国家利益与个人私欲的取舍有更深刻的领悟,从而引导小学生做人要大气、有格局。

(四)借助情感教育手段深强化德育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可以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闻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为强化德育效果,借助必要的情感教育手段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体变化,找准德育契机,真正使德育契合小学生的情感发展需求。显然,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手段比较单一,且教育者对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度不足,教师实施德育契机不合适,很多德育机会因此丧失。想要促进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需要教师从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和儿童情感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契机开展德育工作,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真正突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如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作者通过回忆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之情,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作者真切的情感,在阅读过程中带给学生很多感触。以文本表达的思想情感为基础,教师可以利用“母爱”这一情感教育主题,从母爱延伸到感恩,从感恩延伸到报答,引导小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的母亲,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为了深化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课后教师可以继续布置作业,与课上的情感教育环节进行有效衔接。比如要求学生课后帮助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无论是帮助父母做家务,还是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都是深化道德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使情感教育联合德育渗透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延续课文带给学生的感动。

(五)课内外联合教学拓宽德育渠道

学科教育和德育融合的方式是多样的,同时融合的范围也应该是广阔的。德育教育契机存在于学生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德育工作理念与方法都需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色与先进性。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的渗透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课内外联合才是扩大德育范围、创新德育方式的正确思路。渗透德育的过程是复杂的,并且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们要使德育教育像涓涓溪流一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语文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中心,延伸到课外环节,双管齐下,增强育人效果。比如,面对小学生常见的思想道德误区和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辩论赛,让学生参与辩论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对道德观点的辩证,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或者鼓励学生展开社会调查,基于德育课题合作开展课外调查活动,小组总结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课上汇报调查结果,以社会调查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思想与行为的反思;还可以通过重要节日渗透德育目标,比如中国传统节日端午、中秋、国庆等,可以作为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爱国历史教育的契机,以此作为教育主题,组织演讲比赛或者朗诵会,把语文学科教育活动真正和德育活动联合起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让德育教育走出语文课堂但又不脱离语文教育环境。

(六)渗入传统文化情怀,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是非常广阔的,而且是从多个角度开展的,教师想要在教学中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应该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教学中,这也是语文思政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岁月的长河里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它一直被国人们弘扬和传承。教师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作用等融入语文课程教学当中,实现资源补充的目的。教师可以组织不同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传统节日活动当中,让中华优良的文化思想、理念渗入到学生的意识和思想理念中。这样更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当中融入中华传统节日开展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如传统节日春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春节的诗句、成语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春节古诗接龙游戏;元宵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制作花灯,然后在班级开展元宵节花灯展示活动,或者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猜灯谜游戏;端午节,可以让学生搜集端午节是怎么来的,了解作者的爱国思想;中秋节,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过中秋节,北方的月饼和南方的月饼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学生通过参与不同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进而体会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也会更加重视这些传统节日。所以,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是非常可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也让学生逐渐地产生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发展的影响作用。

四、结束语

“立德树人”背景下,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实践活动以及与课堂教学结合等方式加深小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感知和认同,以促使小学生在德育引导下形成正确观念,树立良好品德,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1] 欧阳红月.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2019(024):56-57.

[2] 黄巧玫.小学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渗透[J].新一代:理论版,2020(7):41.

[3] 杜倩.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小学生作文辅导(三四年级版),2020(002):95-96.

[4] 刘文军.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20(5).

[5] 刘东意.立德树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究[J].神州(上旬刊),2020(012):172.

[6] 黄巧玫.小学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渗透[J].新一代:理论版,2020(7):41.

G622

A

1002-7661(2022)10-0034-03

猜你喜欢
立德立德树人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