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玲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学隐性学力培育策略探析
张玲玲
(仪征市育才中心小学,江苏仪征211400)
当今教育背景下,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数学隐性学力已成为教师教学的主旋律。数学隐性学力是在传统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综合性思维,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全面性等特点,是学生三维目标、内在潜力发展的重要品质。从其内容来看,隐性学力主要由学习兴趣、数学思维与建模能力、数形结合等思想构成,而这亦是当今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为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重新审视育人与教学之间的联系,转变传统教学思路,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给予转变,强化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带领数学教育走出质低而收效甚微的低谷。
小学数学;学力;培养
近年来,随着《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等文件的出台,小学生数学隐性学力培育已然成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隐性学力亦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了解数学一般规律的重要依托。以往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对学生数学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并未过多涉及,使得学生能力、认知发展存在断点。如何改善以往的育人架构,提高教学工作针对性也已成为每位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为广大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作为学生能力、素养提升的关键品质,数学隐性学力主要包含数学感知素养、数学思维素养和数学素养三方面。从本质上来看,三者存在一定共通点,既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又能促进其数学思维的内化与跃迁,使其在日后学习、发展中实现能力、素养的相互转化。从目前数学课堂教育情况来看,三者内隐于课堂中,以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为传播媒介,丰富课堂教学内蕴含的同时,给予学生多元化的课堂体验,加快了其核心素养的培育。
隐性学力的本质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使其在日后学习中仍然能够保证高涨的学习热情。而数学感知作为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具有良好数学感知的学生,往往会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最大程度上的满足感,并主动探寻数学知识的内涵,从而做到“乐学、好学”。同时,Cai,J.& Merlino,F.J.Metaphor曾在数学感知、数学情感的相关研究中指出,积极、向上的数学感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使其更好地面对一些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自身学习成效的同时,实现自我能力、素养的突破。
学生能力的提升往往需要隐性学力做支撑。与一般学科相比,数学知识冗杂、逻辑性强,对学生思维、认知等能力要求较严苛,而隐性学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数学思维发展高度。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数学思维培育已然成为教师教学关注的重点,愈来愈多的教师将其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同时,一些国内外教育学家对当下数学教育体系进行研究后指出,隐性学力依赖于数学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即使学生忘记了之前所学的知识,仍可以从数学思维的角度对知识进行重新审视、分析,从而解决各种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实现能力、认知的全方位提升。
于现阶段小学生来说,学习不仅是为日后升学奠定基础,更是为日后实现个人价值提供良好的平台。数学虽然是一门抽象的逻辑学科,但其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一些社会活动可通过数形、建模的形式展现于人们眼中,并为其后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隐性学力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亦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关键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日后生活,而且能够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培育,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无法将其与日常生活割裂开来,而是要将知识落实与生活,以培养学生“数学社会素养”为目的,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科学开设多个教学板块,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魅力,从而实现自身隐性学力、数学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
现阶段小学生思维、认知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氛围融洽、形式多样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使其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同时,刚刚步入校园的他们,对周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而数学作为一门“数形”结合的学科,能够很好地契合现阶段学生思想,教师可借助图形、符号等形式,将抽象、复杂的知识进行简化,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确保其隐性学力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应充分体现开放性的原则,将学生作为课堂主题,结合隐性学力、核心素养、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共同营造优质的育人氛围,鼓励每位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集思广益,自主探究。实现师生良性沟通的同时,加快构建专业性、趣味性的数学讲堂。
数学史作为数学学科的重要内涵,对学生思维逻辑、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培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中引入数学史,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其数学视野,而且在历史故事、生活情境的引导下,能够帮助其化解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突破教学难点,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迁移与内化。对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可借助数学史的趣味性构建相关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将本节课涉及的知识重难点进行拆分,并合理融入各个教学板块中,从而唤醒学生学习热情,为其日后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以《圆》一课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可以利用图片、影像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世界上第一个轮子以及制造过程,并设置多个导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要设计“圆形”的轮子?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由“圆”组成的?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关于“圆”的研究,如《墨经》中提到“圆,一中同长也。”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句话的含义,教师可以准备不同大小的圆片,让学生思考“一中”“同长”是什么意思?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鼓励其以小组的形式,借助相关测量工具共同探究圆的定义。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古人是如何绘制“圆”、测量“圆”,并引入滚动法、绕线法等测量方式,培养学生“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增强其对圆的直径、半径和圆心等知识认知的同时,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温度。
以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采用“板书+PPT”的形式,将知识以图片、影像等形式展示于学生,使其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解题思路。现阶段小学生思想、认知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年龄、认知等因素的限制,使得他们很难独自一人理解数学抽象的知识。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出现,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短板,不仅能够拓宽学生思维,而且组内成员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能够使每位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数学问题,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内涵的同时,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以《数据收集整理》一课为例,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创设生活例题,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为后续教学铺路。例题如下:
A班老师有3人,学生数量是老师的7倍,其中男老师有2人,请问这个班师生一共有多少人?女老师有多少人?
要想弄清这些关系,学生就必须将题中的信息进行整理,即男老师+女老师人数为3,班级学生总人数为老师总数的7倍,也就是3×7=21人,女老师人数:3-2=1人。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相应的名称卡片,并赋予其不同的颜色,使学生通过数量、类型关系,对班级各部分人数进行梳理。同样,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数据收集与整理的相关例题制作成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玩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从而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升。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努力为学生创造易懂易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还能够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真正变“被动”为“主动”。相比于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模式,分组分层教学法方式多样、容错率高,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灵活变化,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知识运用等方面的培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分层分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发展目标,确保学生学习效率。
以《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课为例。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三个基本类型。对于学困生而言,教师要以当前教学内容为主,以本节课核心目标为导向,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如掌握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的绘制、理解统计图表数据对应的含义,并制定阶段性学习方案,使学生在逐步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建立学习自信;对于中等生而言,教师则要在原有核心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如,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使其在实际问题的引导下强化自身记忆;对于优秀生而言,教师应以核心素养发展为中心目标,既要保证他们自身的学习发展,又要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全面拓展,引导学生拓宽思维广度与认知面,获得更高级的发展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开展“班级学生双休日时间安排”的统计活动,让学生思考“哪些活动占用时间较多?谁的时间安排比较合理?”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还可引入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知识,改变传统“直输式”教学模式的同时,化“灌”为“导”,从而促进学生的跃迁与内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渐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辅助工具。为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培育,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搭建“双线课堂”,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其知识运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以《位置与方向》一课为例,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分为线上预习、线下巩固两个环节。线上教学时,教师要立足本节课重点知识,结合网上教学资源制作成微课视频,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游戏,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线下教学时,教师可以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软尺、铅笔等测量工具,对校园内部环境、建筑位置等内容进行记录,并以学校教学楼为中心绘制校园平面图。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多个导学问题,如图书馆在教学楼的哪个方向?怎么才能到达?操场在地图中哪个位置?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还可增加方位、角度等知识,加强知识联系性的同时,促进其隐性学力的培育。
现阶段小学生思想、认知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受年龄、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他们抽象思维相对薄弱,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存在局限性。问题设置作为教师推动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改变原本“教师主导”的教学架构,提高课堂深度,而且在多种问题的引导下,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问题变为多个子问题,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注重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培育,加强问题引导,转变知识形式,进一步达成既定目标。
以《分数乘除法》一课为例,作为小学阶段的重点知识,对于学生日后学习有理数、无理数等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掌握其运算方法与规律,教师可以用图形表示运算过程,并直观地解析分数乘分数的基本含义。例如,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设置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例题如下:一个施工队伍一个小时可以完成1/2施工任务,2/3小时后,完成了多少施工任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算式的含义,教师可以借助几何画板的优势,让学生通过绘制图像进行算式的表达。有的学生采用线段图,假设项目任务量为1,则整条线段表示工程量,二等分可以选出1/2的线段,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三等分就可以得出其中的2/3;有的同学采用方形图,将整个方块作为工程量1,结合题目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图像绘制,得出具体的算式。这样一来,在图像的帮助下,学生不仅掌握了利用图形解决分数乘分数的运算问题,而且理解了分数相乘的本质内涵,为日后学习打下了扎实基础。
综上所述,隐性学力作为数学思维的重要构成,亦是学生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关键能力。教师作为学生前进路上的“风向标”,要立足学生发展实际,把握新课标、新要求、新标准,立足数学文化,点燃学生学习热情;依托小组合作,强化学生知识感知;实施分层教学,培养学生建模思维;构建“双线”课堂,强化学生数学思维;加强问题引导,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多措并举,提高教师教学工作针对性与全面性的同时,促进学生隐性学力的多元化发展。
[1] 林航.基于学习力提升的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2019(34):94.
[2] 楚文涛.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教学改革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0(37):120-121.
[3] 李星云.基于深层学习的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09):8-12.
C961
A
1002-7661(2022)10-0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