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晓芬(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城关中心小学)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识字阅读是孩子们认识这个世界最好最快的途径。《秋天》是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篇课文。教师如何教好这一课,帮助“种子”更好地发芽成长至关重要。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正确,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轻声、儿化等;读流利,则要求努力做到连词成句,不能单个字单个字地读,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不添字漏字、停顿正确等。二者均要求教师教学时要重视学生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注重通过倾听、模仿、比较等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秋天》教学时,怎样既能落实目标,又能上出语文味,还不会把“阅读第一课”上成识字课呢?课前,笔者仔细解读文本后发现,这一课要认识的十个生字比较简单,学生通过一个多月“汉语拼音”和“识字课”的学习,已具有了一定的自主识字本领。为此,笔者决定先弱化识字教学,把读准轻声词语和完成课后练习的第一道要求——注意“一”字的不同读音作为识字教学的重点。在听读课文之后做了如下设计:
师:出示“凉了”等5个带拼音的轻声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了、么、子”没有声调
师:对,像这样不带声调帽子的拼音娃娃啊,就是轻声。那么我们怎么读好它们呢?这些轻声字,它就像个小弟弟,要读得又轻又短,前面那个字就像大哥哥,读的时候要适当读长一点儿。
(设计意图: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学生埋下“轻声的种子”,让学生知道轻声音节是怎样的,怎样读准轻声音节,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自主地学习轻声音节。)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小捣蛋,它会把不同的声调帽子戴在自己头上。它就是“一”。圈一圈文中它出现了几次。生:(小组学习汇报)“一片片”“一群”“一会儿”“一字”
接着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小组学习伙伴一起读准“一”字的词语和句子,并发现声调的不同。
师小结:是啊!“一”有时读第二声,有时读第四声,有时又读第一声。以后碰上“一”这个小捣蛋时,只要多留意它,多读读,慢慢地就会发现它戴帽子的规律的。
然后,学生回顾并圈出书中前面已学过的带“一”字的句子,读准它们。最后再说说平时这样带“一”字的词语或句子。就这样变音的“一”字已经悄然根植在学生的心中。
从《秋天》课后习题二以及“泡泡语”的提示中,我们知道本课“认识自然段”是教学上一个重要的语文要素。怎样让学生们自然而然地“认识自然段”呢?笔者采用对比的方法:首先出示之前学过的童诗、童谣以及《秋天》的课文,让学生比较,在文字的排列上有什么不同?通过仔细对比,学生发现童诗、童谣前面排得整整齐齐,一句一行。而课文却分成三个自然段,有长有短,每个自然段前面空了两格。教师还告诉学生这两个格子预示着这一自然段要开始了。然后,带着学生观察从空两格地方开始到“落下来”就是一个自然段。为了有效区别自然段,可以在每个自然段的开头标上数字序号。让学生找一找文中像这样空了两格的地方,并学着老师的样子标上序号。最后,教师引导孩子今后预习这样的课文时,可以先标出自然段,数一数有几个自然段。就这样,在第一次学习课文时,学生就轻松地认识了自然段。
心芽比喻心中初生的念头。“读文章想画面”对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新生是一种全新阅读方法,也是一种用心来阅读的能力。阅读时,学生进入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一边读一边想,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连续的画面,如同在脑子里“放电影”一样。这些画面通过合理丰富的想象,形成了学生对文章的独特认识。课文抓住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景物,描写了黄叶纷飞、秋高气爽、大雁南飞的迷人秋景,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对秋天的赞美和喜爱。怎样在第一课《秋天》的学习中,让学生学会“读文章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呢?执教时,在学生充分地和文字进行对话后,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的:这么美的课文,如果把它画成一幅画,那一定超级的棒。可是,我不知道要画什么?接着让小组讨论该画些什么,是读了哪一句之后画出来的?学生们各抒己见,精彩纷呈:有的说画上一棵大树,满树的叶子都变黄了;有的说在半空中画上一片片的黄叶;有的说在树下画上满地的落叶;也有的说画上又蓝又高的天空;还有的说画上一群排成“人”字的大雁……当一位学生提出“天气凉了”无法画时,其他同学提议在树叶旁边画上两条线,表示起风了;也有提议画上一位小朋友穿着秋衣围着围巾在树下捡落叶,这样的衣着就能看出天气凉了……同学们一边说、一边画,再一遍遍地美读相关语句。在说着画着读着中,一幅美丽的秋景图便跃然于纸上。教师适时选择一幅学生的优美画作,投影呈现,故意把文字隐去,让孩子看图试着背诵课文。紧接着提出“秋天,还可以画什么呢?”让几个画画能手把自己眼中的秋天补充画在已有的秋景图上。只有在第一课中真正学会“读文章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假以时日,才能让图画这一形象的思维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他们将头脑中所学的知识与文中所描绘的意象进行合理地补充、连接、组合,使形象化的文字描述在阅读中引发想象,瞬间转化为更清晰、直观、生动的画面,从而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画面美,进而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掌握汉字常用的偏旁部首和基本笔画,能用硬笔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 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学生初学写字困难很多,要抓住每个字的细微之处,反复讲解,多次训练,不断扶正不规范书写汉字的这棵“嫩芽”。笔者发现这一课要求会写的“人”“大”和“了”“子”,可分成两组。只要把“子”和“大”写好,就能触类旁通,自主写好“了”和 “人”字。于是,教师首先进行“子”和“大”的字源字理进行教学;第二步让学生拓展组词;第三步认识横撇和弯勾这两个笔画;第四步微视频复习田字格;第五步教师范写,学生书写;最后对照范字安安静静地练习书写。如此有序的、针对性地训练,笔画、田字格、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范字的示范作用,为学生们打牢了规范书写汉字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