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玲(山东省招远市龙馨学校)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提出要切实抓好相关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务劳动等关键环节,但是学校真正落实到位,也并非易事。笔者现以所在校为例,分享一下我们依托家校社“三位一体”奏响劳动教育“四部曲”的本土经验。
如何扭转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
我们从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出发,依托学校、年级、班级等三级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实践体验、课程评价等全过程,并积极拓展开发家长资源、社会资源,为劳动教育创新实践蓄力助力。如依托“母亲节、父亲节、妇女节”等节点,引入适合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家长在“亲子瞬间”“劳动最美”等多样活动中践行劳动教育,并评选出“最勤奋家庭”。
课程和课堂是劳动教育在学校层面落细落小落地落实的核心和载体。毫不夸张地说,课程和课堂的质量直接决定劳动教育的育人质量。
课程设计精心。我们建立三级领导小组,全面摸底学生劳动素养等学情,选择适合的“课程配方”,建构“星光、星辉和星彩课程群”。每门课程深挖德育点,建立评价标准,实施动态管理,助力学生人人成长、天天成长。课程的建构与开发,让教师从目标、课程、教学、评价来整体规划教育活动和行为方式,从而成为课程的“动态生成者”。
课堂打造细心。我们紧抓“真味、情味、趣味、韵味”展开劳动教育“四味”特色课堂建设,课堂上以5至10分钟的“微课”为抓手,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更大限度地体现“以劳动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真正的劳动不止于出力出汗,而是要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学会把“知识”变成“力量”,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新的价值、寻找到更好的自我。
实践活动规范化。我们结合“多彩实践日”“劳动周”等,引导学生乐思、乐辨、乐行。如组织学生走进红色基地黄金博物馆等,以“专题活动+价值认定”劳动教育培养模式,并开发相应课程,努力让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班本活动特色化。在学校活动总体架构基础上,各年级班级积极探索自己的特色。如“袖珍菜园我来建”活动,各班打造“蛋壳种植”“纸箱栽种”等;再如“美妙打卡我能行”活动,各班分别开展“厨房小高手打卡”“整理小能手打卡”等。
重大节日序列化。我们以主题节日深化为手段,关注不同类型活动的价值追求,促进各门课程的有机融合,在“科技节、阅读节、写作节、演讲节、数理节”等节日上,尽情让学生展示,在多彩的展示活动中,“劳动光荣、强国有我”的价值观无声渗透。
七字“月令”有机化。我们以“孝、勤、庆、恩、励、勇、诚”七个字“领航”学生日常行为养成和劳动素养养成,并常态化开展“勤奋星、感恩星、勇气星”等评选,让学生有前进的参照系。
在解决“忽略过程、忽视体验、忽视素养”等问题基础上,我们建立“面向全体,培养劳动兴趣;关注过程,深化劳动体验;关注发展,激发学生潜能”的全面贯通、促进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括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具体情况作为“劳动之星”的评选依据。评价方式注重多元化、日常化,采用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和“一日一评,一周一汇总,逐步累积升级”的模式,努力实现评价的全方位和多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