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燕 , 王长云 , 史 勇 , 石 砦 , 黄 薇
(新疆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近年来,在全球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模式也掀起了改革浪潮。为顺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教学多样化的改革趋势,着力构建起以互联网和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强化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解决好教与学模式创新的问题,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1]。在一系列政策的引领下,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新疆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各学科也逐步开展基于各类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
“电子技术”课程作为工科非电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后续学习专业课程的敲门砖。因此,对于工科类学生而言,“电子技术”课程十分重要。将这门课程打造为“金课”,并结合当代、当地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线上平台进行传播和推广,有必要性和可行性[2]。同时,“电子技术”课程具有基础性、工程性和应用性的特点,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知识难度的加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效率逐渐下降,并且学习时间和自觉性的差异,导致了“电子技术”课程最终的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有很大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逐渐尝试利用各种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灵活多变地完成课堂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短板,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全面提高了教学效果。
混合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也是应时代而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主要由线上、线下两种教学环境组成,是为实现良好教学效果采用多种形式、手段自由实施的一种教学模式[3]。线下是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但并非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教与学。线上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与学,但也并非单一的教与学。这种混合式教学,教师和学生都能自由掌握学习的时间、地点、途径和进度,可以通过教师设置的形式多样的教学任务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根据学习数据,教师能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调整教学任务,做到有的放矢。线上交流,增加师生交流空间,扩大学生知识面[4]。
混合式教学采用线上、线下两种教学环境,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进行。本研究以“电子技术”课程为例,进行混合式教学设方案设计,具体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具体活动实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图1 混合式教学方案设计
1)课前:推送学习任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网络平台发布预习、讨论、自学等通知,平台拥有简短教学视频、拓展视频、PPT、图片、测试题等资源,学生可以根据发送的任务查阅相应的资源。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对课程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在讨论平台进行交流、互动并提出疑问。
2)课中:翻转课堂。课中是教学实施的第二个环节,属于线下课堂教学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前讨论、预习情况进行成果展示,讨论点评,循序渐进地精讲重点内容,拓展最新研究应用,随时向学生手机终端推送随堂测验、投票、在线抢答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3)课后:知识内化。教师根据课后总结,发布线上线下作业,对于想更深层次学习的学生提供个性化资源,并上传至学习通。在学生端,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想要提升的同学可进一步完成个性化学习资料的学习。课堂教学环节结束后,学生仍可以通过超星平台回顾教师的授课课件,复习课程相关内容。对于没听懂或者想探讨的知识点,可以通过超星或钉钉讨论区给教师留言,与教师进行实时问答与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采用多维度、多环节、多任务的教学模式,课程成绩也是综合多个环节、不同权重进行评价。本课程最终考核成绩由期末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40%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又是由0.2权重的实验成绩、0.3权重的线上成绩(12次线上作业+3次线上测试+课堂活动+线上任务点)、0.4权重的线下成绩(7次线下作业)、0.1权重的考勤构成。线上成绩构成及权重设置如图2所示。
图2 线上成绩权重设置
在课程结束后,对所授课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98%的同学认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优于传统线下教学模式。80%的同学认为采用混合式教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预期的好。90%的同学对课程的兴趣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利用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班级的学习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如图3所示,混合式教学卷面平均分达到了67分,最高分98分,不及格率为30%,30分及以下的低分学生仅1人。与上一届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班级的卷面成绩相比,卷面平均分提高了5分,不及格率降低了12%。结果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图3 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成绩对比
通过对加权平时成绩的综合成绩进行统计,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综合考核成绩平均分为78分,最高分97分,最低分52分,其中及格率达到98%、优秀率为14%。实际从平时成绩,特别是线上成绩构成来看,凡是在平时完成线上任务的学生,期末试卷成绩较高,线上不能完成任务的,卷面成绩较低。在没有降低考题难度及题量的前提下,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的考分总体得到了提高,特别是综合计算的得分率普遍比往届学生高。
随着教育部对现代信息手段的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带来的教学效果确实很明显:利用移动设备,碎片化完成学习,更自主,更自由,也符合现代知识信息量较大的环境。但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电子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还存在潜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课堂,教师在课堂监督,线下作业督促,但混合式教学的线上任务,包含解锁任务点、看视频、讨论等环节也需要教师采取一定激励措施,但是有部分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存在刷课、刷题的现象,从而造成教师未能及时掌握学生真正学习情况[5-6]。例如,目前教师普遍发现学生无论是线上作业还是线下作业,正确率比较高,可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却无法正确回答,作业存在抄袭现象,影响学习效果。
随着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教学内容环节的简化,导致教师与学生都有浮躁的情绪。当代学生为了追求速度和效率寻找各种捷径,缺少脚踏实地的自我反思的过程。例如,“电子技术”课程作业,计算应用题型较多,需要推导计算、验证的过程,但是部分学生的作业只有结果没有推导过程,学生缺乏对问题研究的热情,学习过程马虎、随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学习效果差。
课题组通过对近年来“电子技术”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不断反思改进,力求教学过程中效果的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混合式教学效果表现出来的优势较明显,针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以下几点措施进行改进。
无论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近年来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尝试,发现学生的自主性低是普遍现象,那教师就该反思教师“教的”与学生“学的”。混合式教学是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课堂,转变的关键主要取决于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7]。面对现代的信息时代,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重新审定,解决好“教什么”“如何教”“采用什么方法教”等问题。因此,混合式教学中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又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
学生对课程的主动性及学习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教师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方面,在于授课的方式,混合式教学模式更多倡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参与、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压力,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另一方面,在于教师对待课程的态度,“电子技术”属于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科学严谨是素质目标,对于公式推导、计算过程要实事求是,教师要起到示范作用,要强调步骤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有浮躁情绪的学生,要耐心引导。因此,混合式教学需要教师了解现代学生的特点,把握好学生的状态,及时调整教师的授课方式,做到教学相长。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培养目标是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学习效果,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8]。线上与线下没有特别限定,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要求、学生情况等灵活选择。对于“电子技术”课程,为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可以通过线上小视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是逻辑性较强的公式推导,计算过程应该注重线下过程,如果以线上环节代替,很可能造成知识的模糊性、不严谨性。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严格筛选线上线下知识点,选择性地进行线上线下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又能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9]。
根据教育改革的发展,培养学生目标也趋于多元化,要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大国工匠精神的学生,特别是通过“电子技术”课程中原理验证、计算过程推导培养学生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教师要立德树人,率先垂范,主动融入思政元素,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互鉴互促,以此潜移默化地克服学生浮躁情绪,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学习态度更加明确[10]。
相比于传统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信息时代的产物,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对“电子技术”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课题组通过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分析原因并提出几点改进措施,为“电子技术”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也可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