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湖流域生态治理的研究与思考
——以江苏宜兴市为例

2023-01-04 06:20邵琳洁
南方农机 2022年6期
关键词:蓝藻宜兴太湖

邵琳洁

(中共宜兴市委党校,江苏 无锡 214200)

宜兴市湖岸线长达40 km,有9条主要入湖河道,是江苏省国省考断面最多、入湖河道最多、企业分布最广的县市之一,承载着巨大的外源性污染压力。其中,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及省级生态管控区总面积达到724.97 km2。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宜兴将长期处于治理太湖的最前沿,肩负特殊使命。太湖治理既是国家、江苏省和无锡市赋予宜兴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宜兴转型发展的重大考验[1]。201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将宜兴市列为全省“生态保护引领区”建设试点,2018年宜兴入选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做好生态文章,努力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的命运共同体,成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宜兴的历史选择[2]。虽然近年来宜兴太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但特定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和水情工情,决定了宜兴治太工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积极开展新一轮太湖流域生态治理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宜兴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太湖水生态全面修复具有重大意义[3]。

1 宜兴实施太湖流域生态治理的现状

1.1 太湖精准治理深入推进

创新水质监测大数据分析,启动水质监控“天网工程”建设,设置覆盖全市全域、涵盖各板块交界断面的85个水质监测点,精准锁定枯水期治理的关键环节,实现太湖污染追根溯源。大力实施控源截污行动,强化河道及支浜、工业企业、农业面源、“散乱污”治理“全覆盖”。112家太湖一级区企业,关停到位108家,2021年异地迁建2家(天音化工、傲伦达),依法保留2家(中信国安、瑞佳化学),完成基本建成“无化区”任务目标。全面依法拆除滆湖水域内从事水产养殖渔民的所有围网。加快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新建80 km污水主管网,450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农村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80%,基本实现太湖一级保护区内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重点板块启动建设工业污水处理厂,补齐全市污水处理设施短板,10家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全力保障太湖水质稳步提升。目前,9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均达到优III类,2020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III比例比2015年提升68.9个百分点,太湖连续13年安全度夏,为实现太湖“两个确保”作出了积极贡献。

1.2 太湖生态修复持续推进

推进殷村港、东氿等关键部位“水下森林”生态修复工程,探索太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加快实现水质长治久清,同时成功建成省级湿地公园1个、湿地保护小区8个,自然湿地保护面积达到33万亩。认真落实“河长制”“断面长制”,统筹做好生态清淤、河道整治等工作。太湖生态清淤工程共完成湖区清淤面积为14.98 km2,清淤底泥总量为430.2万m3,完成投资31 277万元。在莲花荡和阳山荡疏浚整治的基础上,实施了钱墅荡整治工程。对钱墅荡湖区面积630亩支河以及连渎河总长3.4 km实施清淤疏浚,清淤土方25.11万m3,完成投资554万元[4]。

1.3 太湖应急防控扎实推进

高效落实蓝藻打捞处置,建立了蓝藻专业打捞队伍24支,专业蓝藻打捞人员234人,在太湖沿岸设置蓝藻打捞点31处,配备蓝藻机械化打捞作业平台46个,蓝藻打捞机泵112台(套),建设蓝藻输送管道31 km,蓝藻提升泵站11座(提升能力1 900 m3/h),全市共计打捞蓝藻489.46万t,生产、处理藻泥约10.52万t,完成投资21 500万元[5]。

2 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流域“毛细血管”污染问题突出

流域产业结构仍然偏重,污染排放总量依然超过环境容量。2020年5条主要入湖河流未完成国家治太考核目标,2020年未纳入考核的22条入湖河流中V类、劣V类占比高达32%;216条支浜优III比例仅44.4%,劣V类支浜多达20条。各乡镇“毛细血管”河道水质明显差于国省考断面,总体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变差,对国省考断面水质造成严重威胁。

2.2 水产养殖尾水污染整治不到位

宜兴市水产养殖面积约为17.3万亩,每年约产生总氮125 t、总磷20 t,累积排污量巨大。尤其是滆湖四周约有7万亩鱼蟹塘,枯水期尾水排放量约0.6亿t,总磷浓度为0.4 mg/L~1.5 mg/L,约为城镇污水处理厂全年排放量的60%,总磷问题对太湖水质造成严重影响。同时,本应2020年年底完成的4万亩百亩连片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任务进度相对滞后,实际完成率不高,总磷问题已成为制约流域水质改善的突出短板。

2.3 治太项目统筹推进不力

重点治太项目推进节奏不够理想,如新材料产业园区废水处理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入湖河道水质保障工程、33.79万m3的太湖清淤等任务尚未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欧亚华都污水处理厂等配套的生态缓冲区尾水净化项目和尾水回用工程无任何实质进展,向武宜运河排放尾水高达18.5万吨/日,是审批排水量的1.7倍,进一步加剧了地区水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应急处置的智能模块化集成污水处理系统出水稳定性不佳。目前,太湖“藻型生境”尚未根本改变,如遇合适的水文气象条件,太湖暴发大面积蓝藻,甚至引发湖泛的可能性依然存在[6]。

2.4 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不足

2020年宜兴市污水处理量仅约1亿t,部分污水处理厂长期超负荷运行。污水管网错接漏接、雨污混排现象普遍,张渚、徐舍、新建、南漕等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长期偏低,汛期普遍水量剧增、进水浓度剧降,武宜运河三里桥下3个排口长期直排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未达到生态保护引领区100%的建设要求,“重建设、轻运维”问题突出,设施有效运行率偏低。

2.5 水生态良性循环任重道远

水质改善的“边际效应”日益凸显。滆湖圩田生态岸带占比仅为9.1%,湖滨缓冲带基本丧失。三氿湖体内部水生植被大量衰退,几乎无成形的水生植被群落。岸线以上多为人工驳岸和硬质化湖滨带,尤以团氿为甚,河湖生态系统仍较脆弱,自我修复、净化能力不足,早期硬质化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友好性不足,割断了水陆之间生态流交换,水岸带生态系统功能亟待修复。水生态修复科技支撑不够,水生态监测尚属空白,生态清淤后续淤泥资源化利用、河湖生态水位、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和机理研究不足,生态功能修复推进不足[7]。

3 推进太湖流域生态治理的对策建议

宜兴应以太湖流域生态治理为契机,筑牢美丽宜兴生态基底,展现人水和谐的江南水乡风貌,擦亮“东方水城”生态品牌,构建起具有国际风范的高水平生态保护引领区。

3.1 强化控源截污工程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合力确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执行禁止和限制发展的产业、产品名录,严格准入制度,开展纺织染整、化工、电镀及食品制造等重点行业污染专项整治,限制、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太湖一级保护区等重点区域化工企业关停并转迁;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试点,培育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发展要求的示范工业企业、示范工业园区。二是严控工业废水污染。执行严格的排放标准,重点行业按照太湖地区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的要求执行,进一步削减水污染排放;加强特征污染物管控,以化工等行业为重点,逐步建立特征污染物监控体系,督促企业自行监测并公开污染物排放情况;推进工业企业串联用水和开发区废污水循环利用,提高企业污水处理回用率。三是做好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工作。强化雨污分流,加强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的配套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加强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监管和检测,加强行业指导和监督,强化排水检测和监控,确保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四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增强农田抗御灾害的能力;利用配套的生态塘、生态沟渠、河道沿岸生态净化调蓄带等吸收农业生产尾水的富营养化,降低入河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太湖、入湖河道两侧保护控制区内,禁止农业种植和规模畜禽养殖,做到农用废水、农药残液零排放[8]。

3.2 实施退圩还湖、退渔还湿工程

一是加快太湖竺山圩退圩还湖工程。恢复太湖水面面积2.116 km2,拆除竺山圩东北部老堤防,实施退滆湖圩还湖,在还湖区域重塑、改造地形,构建生态堤防。二是严格水产养殖污染控制。着力将水产养殖区污染劣势转化为水体涵养区的优势,努力构建太湖水生态安全屏障。对于西氿南部区域水产养殖池塘,实施退养,规划建设生态湿地,着力打造三氿生态圈;对于太湖沿线重点区域水产养殖池塘,巩固扩大退养成果,着力打造太湖沿线生态带。对于占用基本农田开挖水产养殖池塘,全面退出水产养殖并复耕到位。对于其他区域水产养殖池塘,坚持退治结合,调整优化养殖结构,科学规划退养区域,因地制宜推进池塘鱼塘的生态化改造、循环水养殖、生态健康养殖,为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夯实基础[9]。

3.3 实施“太湖入湖河道生态过渡带”水生态工程

一是补齐环境基础短板。推进“治本清源”碧水攻坚战,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能级提升,组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回头看”排查整治,持续提升农村污水处理能力。二是加强河道综合整治。组织实施主要入湖河道排口分类整治,给每个排口“上户口”,建立一口一档,实行动态化监测监管,加强溯源分析,针对性制定措施,确保精准认定、精准治理;加快编制规范化整治方案,选取部分太湖一级保护区和滆湖周边区域作为排口整治示范区,先行一步、以点带面。同时,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探索运用数字化管理模式,建设网络监管平台,实时掌握排口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排口污染问题,不断巩固扩大整治成效。三是打造美丽河湖样板。深入开展美丽河湖行动,高标准推进河湖问题治理与示范创建。积极拓展美丽河湖内涵,突出重点河湖、一般湖荡、集镇河湖和农村河塘的功能定位,既强化以殷村港、社渎港等骨干入湖河道为中心的美丽河湖集群建设,又以村落为单位,错落有致地建设普惠群众的精致河塘[10]。

3.4 构建太湖西岸生态缓冲区

一是加快入湖河道湿地建设。在太湖沿岸有条件区域建设环湖生态缓冲带,建立由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到滨水林地和高地林地的多样化水生-陆生植物群落,形成规模化浅滩湿地;对于不达标和不能稳定达标的入湖河道,通过实施水质净化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生态涵养工程,确保入湖河道水质稳定达标。生态湿地选址于入湖河道附近,利用现状沟塘、拆迁地、菜地及河道等非基本农田,将入湖河道水、农田林地退水、地表径流雨水等引入湿地进行净化处理后达标排放。二是筑牢蓝藻湖泛防线。探索太湖蓝藻全自动收集打捞、藻水分离及资源化利用方式,建设离岸蓝藻全自动收集打捞装置,配套建设藻水分离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协同处理秸秆、尾菜等其他有机废弃物。动态更新配足打捞设施设备,加强重点水域湖泛和特殊气候情况下蓝藻倒灌应急防控体系建设,努力迈上更高水平,实现太湖“两个确保”。三是加快推进太湖大堤景观提升工程。依托太湖景区,整治提升现有滨水景观带,以串联宜兴太湖十二景,整体形成滨湖风光带,满足市民休憩、休闲的需求;依托太湖风光带,打造骑行和跑步绿道,形成江苏省内知名的“太湖运动健身漫步道”;依托现有的农路,串联渎边公路与太湖大堤,打造设施完善、全国知名的特色景观路带,引导游客从渎边线前往太湖,串联沿线丁蜀、新庄、周铁等区域。

猜你喜欢
蓝藻宜兴太湖
《太湖冬景》
太湖茭白
有“青苔”,请慢行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太湖三白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藻类——蓝藻
自创生存环境小能手——蓝藻
太湖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