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哲学素养对于完善大学生的素质结构、促进大学生的专业发展、提升大学生的人生境界,都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的哲学素养存在对哲学知识理解不够深刻,使用哲学理论分析问题不够全面,不能自觉用哲学理论指导实践以及看问题偏激不够辩证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培养大学生的哲学素养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哲学思维增强获得感,同时营造全社会重视哲学的氛围。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8.05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他们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更高的站位与更广阔的视野,具有战略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才能更有能力地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1 新时代大学生提高哲学素养的意义
1.1 使大学生自觉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大学生在自己的成长实践过程中都会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待人接物、分析问题、处理问题、选择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事实证明,自觉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人们认知和改造世界,才能取得成功。用正确的、科学、合理的价值观指导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才能够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长远利益为重。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高不高对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
1.2 使大学生站位更高,视野更广
清人陈澹然在《寤言二·迁都建藩议》中说:“不谋万世者,不足某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意思是说,做事情如果不能从长远利益、全局利益、整体利益考虑,会危害到未来和全局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就是要求从事物发展的根本和全局出发,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普遍和特殊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指导自己的行为,就会站位更高、视野更广。习近平总书记正是拥有高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才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提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这样具有大局意识的发展理念。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高不高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能否尽快实现。
1.3 使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更高
恩格斯明确指出:“理论思维无非是才能方面的一种生来就有的素质。这种才能需要发展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所谓理论化是说哲学不是一般的感性经验,它是人们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理性认识形式建构的理论体系。所谓系统化是说哲学不是人们自发形成的零碎的世界观,它是人们通过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逻辑思维方法建构起来的知识系统。用哲学方法进行思考,就是要对零散的、不系统的感性材料进行概括和总结,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通过分析此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包括它产生的原因以及它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看到它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形成理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恩格斯还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在目前很多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培养大学生用哲学思维看问题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1.4 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成功率得到提升
从反思批判能力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在理论和生活中都敢于反思,勇于批判,不断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从问题意识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要敢于面对矛盾、分析矛盾并解决矛盾。矛盾在现实生活中集中表现为问题。树立问题意识就是承认矛盾普遍性的体现。因此,树立哲学素养有助于我们敢于面对问题。而要解决问题,必须要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问题意识的确立在一开始就为我们提供了实践成功的可能。邓小平同志正是具有这种哲学素养,才能将改革开放决策立足于中国国情,它并不是局限于前人已经提出的理论。
2 新时代大学生哲学素养不高的原因
2.1 很多学生掌握哲学知识碎片化
多数学生哲学知识碎片化,无力反思。对哲学的学习仅限于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的记忆知识,而对于哲学原理的背景、应用和理解都因为自身知识的局限性而不能灵活运用。比如,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发现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一种经济形式,有的学生会质疑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也会采取这样的政策?实际上,邓小平曾经在九二“南方谈话”时曾提到,“无论黑猫白猫,能抓到耗子就是好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而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事实上,这是由于大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和深刻反思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理论及其逻辑论证的结果。
2.2 学生运用哲学的实践实训少
一方面,大一的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并不陌生,从初中和高中的课堂里一直在学。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局限性,绝大部分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概念和原理的内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这些原理了。很多大学生经常处于迷茫状态,沉迷于追剧、追星、刷抖音,而花费在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学习上的时间很少。不能把哲學理论运用于日常生活实践成为限制大学生提高哲学素养的一大障碍。另一方面,教学中针对提升哲学思维能力的实际训练较少。由于哲学内容的深刻性和抽象性,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更着重于对哲学范畴和原理的来龙去脉进行讲解,让学生实际运用哲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训练较少。组织学生参加特定实践的活动较少。有时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一些特定实践项目的作业去让学生通过制定实践方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但很少组织学生实际地进行这一实践活动,因而学生不能对自己的实践方案进行实际操作和检验,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2.3 培养哲学素养的大环境氛围不浓厚
就中国整个社会大环境而言,还没有真正形成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气候,在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环境之中,由于自主择业、大学扩招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就业问题就成了家长的首要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已成为一种新常态。在这种新常态下,学校主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如何应对就业以及如何提高专业技能,这就使得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哲学的需要。受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学生搁置了对哲学素养的追求,转而将自己的衡量标准放在就业上,其关注点也往往放在了是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上,致使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被不断稀释。
3 新时代大学生哲学素养的培养
3.1 让学生通过哲学思维增强获得感
首先,要让学生在领悟哲学史中体会哲学魅力。了解以前的这些是为了感受哲学的魅力。我们只有掌握了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使人拨开成功路上的迷雾,少走弯路到达认识的彼岸。哲学的魅力就从这体现出来。其次,让学生在分析现实中学会反思批判。要让学生沉下心来细细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了解提出每一个原理的历史条件和理论形成历程来理解原理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进而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哲学反思。在学习中不断反思的方式也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手段。新时代的社会生活向哲学提出了一系列需要回答的问题。例如,科技创新发展中的一些哲学问题,生态保护中的一些哲学问题,道德法治建设中的一些哲学问题,社会大繁荣大发展中的哲学问题。最后,让学生在日常实践中学会辩证思维。在学习中要善于区分主次矛盾,抓住学习的重点,学习的计划不只是说说,还在于能否实现。例如,新常态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原创思想,体现出了发展过程与发展阶段性的统一。“四个全面”总体战略布局也体现出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全面的观点。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就体现出了做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
3.2 改革哲学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应做到抽象内容具体化。这样能够让学生在故事中轻松掌握原理。比如,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以前学生只记住了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具体化为一个劳动过程,例如,在“李四用拖拉机耕地”这个劳动过程中,李四是劳动者,拖拉机是劳动资料,地是劳动对象。拖拉机和地统称为劳动资料。李四使用拖拉机耕地这一过程形成了现实的生产力,这一生产力的性质是大机器生产,其水平是拖拉机水平。这一劳动过程中的生产关系是通过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体现的。如果这里的拖拉机和地属于其他人比如王五所有,李四和王五之间就是雇佣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李四的劳动积极性就会受到限制。如果拖拉机和地属于李四所有,李四就居于主人地位,生产积极性就会充分发挥。通过这种通俗易懂的事例,才能提高学生对哲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应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课上让学生用哲学原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训练。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个具体事件,让学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特别是要找到根本原因,本事件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并预测事件未来的发展走向,提出从最坏处开始思考,往最好处去努力的对策。另一方面,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特定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之前,要求学生对本次活动作出实践方案,并组织学生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尽量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方案中不足之处,使实践方案符合逻辑。事实上,实践反馈也是对实践过程和实践方案进行反思的过程。最后,不断提高教师的哲学素养“教师不仅要拥有专业特质,更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素养,哲学素养即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学校应通过创新选拔与录用制度、进行合理的人员流动、创建奖惩制度等方式来提升教师哲学素质,教师是一所高校最能动、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因素,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师资力量是学校的根本,也是发展的源泉。优胜劣汰是激发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基本方式。不仅要完善工资、保险、福利等保障制度,也须加强内部竞争,通过建立奖惩机制,创建良好的学术氛围,调动工作积极性。
3.3 营造全社会重视哲学的氛围
只有全社会重视哲学素养的氛围,才能逐步让哲学深入人心,全社会要做到像重视自然科学一样重视哲学学习。重视对大学生哲学素养的培养,塑造新的成长氛圍和生活环境。首先,要做到。弘扬主流社会价值观念。主流社会价值观念是思想道德观念的根本参照物,有了这个参照物,社会成员才能在对照中感悟自身思想行为的正当性,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这是提升社会成员思想道德水平的途径之一,只有全社会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营造正确的哲学氛围,为当代大学生哲学素养提供良好环境。其次,引导形成合理社会期待。社会中不可能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有同样的积极心态。因此,引导形成合理的社会期待至关重要。当前,社会成员在追求物质需要的同时,文化方面的需要与日俱增;在勤奋地创造富足物质同时,也在积极追求幸福的生活。要引导人们从现实可能性出发,形成合理的对于自己、对于他人、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期待。最后,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激发和维持公民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Z].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84.
[3]马克思,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287.
[4]冯丽洁,何齐宗.论教师的哲学素养[J].教育学术月刊(南昌),2008,(12):6-9.
作者简介:王立寒(1996-),女,汉族,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喀什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42650170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