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紫琦
摘 要:透视蓬勃发展的科技经济,便会发现人口在这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人口流动和集聚的现象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变化,但同样也会给经济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城市病的出现制约了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正是解决一系列城市问题的关键所在。分析和研究人口集聚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使社会对当前人口趋势做出更加准确的预测,从而通过产业转型升级解决人口在经济发展中带来的问题。人口集聚能够推动产业的转型与升级,而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使得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提升,人才培养机制更加健全,从而更好地引导人口的流动和集聚。
关键词:人口集聚;产业升级;人才资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8.004
0 引言
人口集聚是指一定时间段内,人口向某一特定的区域集中的现象。我国五大都市圈的兴起,表明人口区域集聚效应的不断增强,同时在人口的迁入也对该区域有显著的影响。人才、技术的集聚使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兴起,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资源不足等。原有粗放型发展的方式必须得到改变。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中能够认识到,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北方经济的重要核心区,其对于研究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分析和研究人口集聚与产业升级的关系对于社会与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京津冀地区人口集聚的特征
1.1 相较于河北,京津外来人口数量多,增长快
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吸引着大量的人口迁入。2018年,京津冀地区常住人口总数为1127亿人,其中北京市常住总人口占比为191%,天津市常住总人口占比为138%,可见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和天津两市为人口的主要集聚地,人口数量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北京流动人口规模为776万人,2000-2010年天津、北京的流动人口增长数分别位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2014年,两市的外来人口总数达到了1300万人,而河北外来人口仅占比2%,因此,京津的外来人口相较于河北增长快。
1.2 人口主要向北京市集聚,河北为京津冀地区的人口流出地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北京市与天津市2000年的外来人口中,河北户籍分别占2253%和2758%,与2010年的河北户籍占比2213%和2522%相比差距较小,表明这十年间京津冀地区的人口流向主要为由河北流入京、津两市。2000年,北京外来人口中天津户籍仅为322%,而2010增长至1496%,因此人口流动出现了新的趋势,即天津向北京流动。
2 京津冀地區人口集聚的成因
2.1 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的重要影响
从自然环境看,京津冀地区的西北部多为山区,地形崎岖,不利于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人口较稀疏;东南部地区主要为平原,地形平坦,加上百年来的发展历史拥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因此人口主要向位于东南部平原的北京、天津集聚。从区位条件看,京津冀地区内,各市距离相对于去往其他省份较近,且区域内交通设施建设较完善,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京津冀地区在北方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河北人口偏向选择北京、天津作为流入城市。
2.2 京津高校众多,吸引大量青年人口
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其雄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千百年的历史,为众多的高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环境。加之我国长期以来的高校建设发展政策,北京的高校已成体系化发展,科研水平居于全国乃至世界领先的地位,大学生、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者等的大量流入也使得该地区的外来人口快速增长。
3 京津冀地区人口集聚带来的问题
3.1 京津冀地区的人口的流向带来产业发展的不均衡
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人的创造。只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人才的集聚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但京津冀地区存在人才的分布的严重失衡。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天津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经济中心城市,对人才的拉力远远大于河北省,导致河北省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资源闲置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经济不完全发展。而人口过度集聚在京、津两市,一方面两市的经济建设在人才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就业困难,竞争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从而限制了京津冀地区产业的协同发展。
3.2 京津冀地区的资源矛盾与环境矛盾污染严重
北方地区的重工业发展具有很长的历史。而京津冀地区作为北方的重要经济中心,其重工业发展与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重工业主要以石油、煤炭、矿产等作为基础性原料,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氧化物、硫化物,加之人口的大量集聚,汽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交通拥堵,汽车尾气排放问题也日益严重。严重的大气污染,使得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频发。工业排放出的废水废渣也污染了土壤,使得河北多地的草场退化、沙化严重。另一方面,重工业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京津冀地区所处的华北平原本就不是水资源丰沛的区域,人口的大量集聚带来水资源需求急剧增长,加之重工业的过度发展,使得该区域水资源匮乏问题日益严重。
4 京津冀地区的人口集聚推动了产业转型与升级
经过对京津冀地区人口集聚带来的相关问题以及该地区长期存在的重工业过度发展问题的分析,可得出京津冀地区产业转型与升级的迫切性。
4.1 产业转型升级能够解决资源、环境问题
要坚持通过科技创新的方式推动京津冀地区第二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产业转型升级必须要紧跟技术创新步伐。同时要坚持绿色环保发展的科学理念,该区域的空气污染指数超出国家规定标准。通过产业的转型升级,改变原有的重工业发展方式,使得资源利用效率大大提升,通过产业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使得各生产环节的效率显著提升,从原材料到工业成品实现质的飞跃。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使用,不仅可以减少因使用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带来的环境污染,实现绿色生产,有效缓解京津冀地区资源不足的问题。
4.2 产业转型升级能够引导人口和合理流动,缓解区域内不平衡问题
人才是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基础。当前互联网科技快速发展,人才、市场信息的快速流动和多元化的交易方式,使得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而原有的落后产业极大制约了高效的生产模式的发展。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仅靠改革体制和机制、国家政策的帮扶倾斜便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北京作为中国主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众多世界著名高校的所在地,因此必须要凭借人才和科技的优势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京津冀地区在产业结构上存在差异较大的问题,于是解决人才资源在京津冀地区内分配不均衡问题,是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助推力。因此,应重视河北高校的发展与建设,可以优化学科的设置,京津地区高校集中政治文化、航天航空、精密电子技术等学科,河北地区设置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工业学科,有助于引导人才的合理流动,通过不断地知识溢出,使新兴产业的创新技术推广和扩展到其他粗放产业,形成良好的循环,促进产业全面升级。
5 总结与建议
深挖京津冀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有助于解决河北承接能力弱,京津两市过度饱和问题,京津冀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可以从如下维度优化。
首先,充分发挥北京核心的辐射效用。北京作为全国的交通中心和国际交通枢纽之一,铁路、航空港建设完备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备。以首都为核心,完善辐射状分布的高速铁路网和城际铁路网,同时延伸区域交通网络,联通亚欧大陆桥,加快多式联运建设,使得京津冀与北亚、东亚、欧洲的国际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降低区域内物流运输的成本,同时增强区域的国际影响力,为外资进入提供便捷的交通途径,为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投资、消费和国际市场的刺激。
其次,提升河北整体产业承接能力。京津冀地区的制造业基础良好,河北的钢铁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大量的钢铁企业集中在此,为落实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政策的,首钢集团从北京搬迁至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曹妃甸。通过承接北京钢铁企业转移,河北钢铁产业加快推动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竞争力,鼓励传统业态下的地方企业的创新发展,由于河北地价较其他经济圈相对低廉,可有效节约企业建设成本,从而增加对企业核心业务的开发投资,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未来由钢铁产业向其他制造业扩展,提升河北的整体产业承接能力,减少产业产能和技术的流失。
再次,着力推动京津冀人才一体化。近年来北京溢出的人口资源并未按预期流向河北,而是流向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因此,推动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增强河北的人才拉力显得尤为重要。从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入手,加快河北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区域内教育协作网络,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增加对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建设资金投入,并加强同企业的合作关系,从而推动人才就业向当地企业流动。京津可以将毕业生定向输入河北,减少用人标准差异,并且通过学术交流、项目合作、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对河北的人才进行培训,提升河北整体的技术水平,改善区域内劳动力人口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从而减少劳动力流失。
最后,推动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协同升级。解决京津产业过度聚集,减少京津冀人才流失,还需要提高河北产业和人才的承接能力,形成关联上下游产业的产业链。充分利用城市空间进行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河北土地资源,吸引中小企业、新兴企业落户,通过健全政策体系建设,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京津产业的转移效率。提高各产业的分工协作能力,推动产业园建设,形成产业集群,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区域知识溢出效应,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协同升级。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委党校北京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人口蓝皮书·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9)[EB/OL].(2019-12-16)[2021-03-19].http://www.199it.com/archives/981034.html.
[2]北京市统计局.全市年末常住人口[EB/OL].(2019-01-23)[2021-03-19].http://tjj.beijing.gov.cn/tjsj_31433/yjdsj_31440/rk_32024/2018/202002/t20200217_1647183.html.
[3]天津市统计局.2018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會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9-03-11)[2021-03-9].http://stats.tj.gov.cn/sy_51953/jjxx/202008/t20200805_3398520.html.
[4]王春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人口流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64):46-49.
[5]杨莉虹,宋晓华,左晓丽,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产业转型与升级问题探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0,(11):186-189.
[6]王婧,刘奔腾,李裕瑞,等.京津冀人口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8,(9):1802-1817.
[7]于明言.京津冀制造业集群优势变迁与升级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21,(1):110-120.
[8]张心淼.中国人才区域流动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166450170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