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教师角色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分析

2022-03-15 13:37闫建璋
高教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角色冲突角色定位高校教师

王 曦,闫建璋

(山西师范大学 1.教育科学学院;2.教师教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大学教师角色指大学教师应承担起专业教学、科学研究以及为社会提供相关服务的责任[1]。一般来说,大学教师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教育者、探索高深学问的研究者和积极与社会双向互动的服务者三种基本角色。进入新时代后,大学教师角色不断趋于丰富和聚焦,承担着诸如学术创业者和文化传承者等新兴具像化角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和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和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2]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时代的演进和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大学教师角色身份在不断扩充和细化的同时,也面临着多重角色定位不清、混乱迷失、失衡错位等问题,阻碍着各角色间保持和谐共生状态,影响着教师、学校以及高等教育的正常化发展。因此,从整体上对当前大学教师角色研究存在的问题、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本研究以大学教师角色研究文献为对象,以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为分析工具,对近20年关于大学教师角色研究文献做知识图谱分析,旨在探索大学教师角色研究现状与趋势,为澄清大学教师角色定位促进各角色融合共生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期刊文献作为分析对象,检索条件为“主题=大学教师角色or主题=高校教师角色”,时间跨度为2000—2020年(近20年),文献分类目录为高等教育,文献类型定为期刊文献,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剔除了与本研究无关的书评、会议通知、广告等非学术文献,共得到有效文献639篇,其中核心期刊153篇(检索日期为2021年1月5日)。将文献按照CiteSpace软件要求进行格式转换,生成所需的样本数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借助文献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对文献资料进行可视化分析,同时采用文献计量法和文献分析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处理。文献计量主要是对从中国知网收集的大学教师角色研究文献进行数据化处理。可视化则是将目标文献按照CiteSpace所需要的文献格式导出,得出数据以后,再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数据进行多次运行分析,主要对大学教师角色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分布、文献作者以及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以发现我国关于大学教师角色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探索该领域研究的未来趋势。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研究成果年度分布及作者分析

1.研究态势

关于大学教师角色研究的年度文献数量及类型分布情况如图1。首先,从图中可以看出,近20年关于大学教师角色研究态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2004年,研究大学教师角色的文献数量范围在10篇左右,成果数量总体偏少,属于起步阶段;第二阶段是2005-2018年,文献数量迅速增加,在2018年达到峰值,属于大学教师角色研究的繁荣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2019-2020年,该阶段属于稳定发展期,文献数量保持在30-50篇。其次,与639篇研究成果总量相比,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发文量共有153篇,仅占总体比重23.9%。

图1 2000-2020年我国大学教师角色研究趋势

2.作者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设置时间跨度为2000-2020年,时间切片为1,节点类型为作者,其他参数设置皆为默认对数据进行处理。数据处理后得到456个节点、120条线条、密度为0.0012的作者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如图2)。图谱中作者姓名处所对应的节点大小代表该作者在此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贡献度。节点的大小与贡献度成正比。此外,节点之间是否有连线代表着作者之间是否有合作。首先,从图2可知,熊德明、何婷婷、刁铁军、潘玲、杨晓萍、鞠铁柱、牛海燕、王立、娄燕敏以及张慧超作者处出现节点且有的作者节点较大,说明他们对大学教师角色研究贡献了一定程度的理论基础。而其他大部分作者的节点很小甚至没有出现节点,说明其贡献度偏小。其次,论文合著是推动科研成果增长和创新的最直观表现形式。从图2得知在刁铁军、潘玲、杨晓萍、鞠铁柱、牛海燕、王立等作者之间存在合作节点连线,密度为0.0012,合作较为频繁。

图2 大学教师角色研究文献作者共现网络知识图谱

(二)基于关键词共现的大学教师角色研究热点分析

1.基于关键词共现的研究主题分析

关键词是对一篇学术论文研究内容和学术观点的高度概括,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大致可以反映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主题。在CiteSpace运行主窗口中选择Keyword作为节点类型,以1年为时间切片,选择Pathfinder图谱修剪算法,得到节点512,连线数为692,密度为0.0053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3)。圆圈大小表示关键词在文中的出现频次。关键词字体大小与其中心性强度成正比,表明关键词在该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大小。图谱中共有692条连线,节点连线的粗细程度代表关键词之间共现指数的高低。通过观察图谱发现,大学教师角色研究主题主要表现在角色定位与转换、角色冲突等方面。

为了能够更精确找到在大学教师角色研究领域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关键词,识别出该领域中的研究热点,笔者结合关键词出现频次和中心性统计出关键词列表,主要包含以下14个关键词(见表1)。这些高频关键词反映了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教师角色研究热点主要还是以角色定位、转换和冲突等大方向为主,并在其之下衍生出多元角度进一步探索大学教师角色相关问题,例如从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类型课堂教学、不同学科课程以及不同理论视角出发对大学教师角色进行定位,并提出角色转换策略。

图3 大学教师角色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1 大学教师角色研究高频关键词列表

2.我国大学教师角色研究热点分析

(1)大学教师角色定位与转换研究

一般来说,大学教师主要承担着教育者、服务者、研究者、道德者和批判者五种角色,意味着其所承担的职责也随之增加[3]。以学生群体为参照,高校教师还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学习过程中的研究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4]。但是随着大学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时代的演进,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类型课堂教学、不同学科课程以及不同理论视阈背景下,大学教师角色定位呈现出不同样态,面临着角色转变。

从不同时代背景来说,首先,“互联网+”的出现对我国高校的教育理念、手段和模式都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高校教师既是教育变革的对象也是变革的主体,其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外界期待都将产生巨大变化,我们需要重新考虑高校教师在此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杨爽认为大学教师要实现教育者、学术人、社会服务者和引领者等角色转型,并提出转型策略,个人层面要转变教育理念,主动转换身份;制度层面应制定配套政策,加强相关培训;文化层面应重建教师文化,回归教育本质[5]。朱宁波等人将大学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的引导者、信息资源的整合者、协作学习的组织参与者、学习过程中的咨询顾问、新课程的研发者[6]。孙军英认为大学教师还是学生思想的沟通者,应在准确定位角色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引导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7]。其次,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对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发起挑战,高校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变以突破个体自身发展,促进学校整体发展,带动高等教育跟随时代前进。郭春侠等人赋予高校教师角色新的内涵即创新精神的倡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设计者、组织者、协调者、辅助者、合作者、课程设计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学者以及终身学习者[8]。王德炎基于角色特征和职能两方面转型,认为高校教师还应向平等中的首席角色特征转型;向全面发展的促进者、教材的反思者和研究者角色职能转型。通过转变教师的知识观和教育观、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等途径实现角色转型[9]。周海燕以实证研究调查高校教师和学生对大学教师角色的认知,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还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信息资源的整合者和利用者。高校教师应从传授知识向整合知识调整、更新教育观念和培养信息技术能力实现角色转变[10]。最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高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以及学生和教师等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将改变人们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和期望,意味着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必然发生变化。褚丽将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大学教师角色定位于知识创新者与教育管理者[11]。刘颖则从整个社会系统层面提出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策略,转变高校教师观念和态度、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质、配备网络设备及教学软件、教育行政领导支持并建立奖励机制[12]。

从不同类型课堂教学来说,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更新变化,翻转课堂和慕课教学成为当下主流。一些学者们纷纷在此类型课堂教学模式下对大学教师角色进行定位。第一,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说,大学教师角色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帮助学生解惑答疑的活动组织者、学生各项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者、学生个体发展的促进者转变。通过内容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式上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范围上校内探索和校外观摩相结合实现角色转变[13]。第二,从慕课教学模式来说,大学教师要实现教育者、研究者和服务者角色转变,从主导者转变为导航者,从教学管理者转变为服务人员,从纯粹的教育者转变为教学辅助者和研究者,还需转变为监督者[14],并从自我主动调试、学校帮助调试、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以及授课教师等方面促进教师角色转变[15]。

从不同学科课程来说,不少学者在思想政治课、大学英语课等具体学科课程下探讨大学教师所承担的角色。首先在思想政治课程方面,学者们分别从不同教学方式、学习环境以及角色本身等角度来展开研究。第一,在不同教学方式下,杨晓慧认为在实践式教学方式下教师承担着引导者、学习者和示范者角色,并从强化角色意识和打造角色能力两方面进行角色塑造和实践[16]。陈代波认为在讨论式教学方式下大学教师要根据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随机应变、显隐结合等原则,综合考虑教学目标、讨论形式、学生情况以及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因素进行科学准确的角色定位[17]。万勇华认为在辩论式教学方式下教师角色定位存在过分干预、放任自由和敷衍了事等问题,教师应承担组织者、指导者、实施者、调控者、总结者和评分者六种角色,满足时间精力、知识能力和经费设施三个角色实现条件[18]。第二,在学习环境上,林伯海等人运用量化研究调查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角色期待,并从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情感认同、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实践技能以及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等方面营造个性化学习环境,促进教师实现角色转换[19]。第三,从角色本身切入,高校思政课下教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阐释者、教学内容的科学建设者、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学生思想品德的示范者以及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者[20]。由于教师权利与义务不一致、角色扮演环境难以组织以及角色转换能力较弱等原因存在角色认同问题,从而导致其角色冲突和阻碍新角色衍生,应建设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促进角色期待和角色认同相吻合以及提供良好的互动环境等解决策略[21]。其次,在大学英语课程方面,学者们从不同时代背景、教学模式以及多元视角下对教师角色进行定位。第一,不同时代背景主要表现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信息化时代和多媒体时代三个方面。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发展学习策略的指导者、学生素质的培养者、学生心理的保健者、教学过程的反思者、课程教学的研究者以及积极的终身学习者[22]。通过更新教师信念、加强教师教育以及更新教师评估系统等策略来实现以上角色转变[23]。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定位于知识传授者、终身学习者、网络信息技术的的学习者和实践者、语言教学活动的设计者、课程学习的组织者、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情感的支持者、教学的创新者和研究者、教学测试的评价者以及教学对象的研究者。通过注重教师观念培训、加强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培训、鼓励教师自主学习以及管理部门制定合理教学评价机制促进教师角色实现和发展[24]。在多媒体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转换课堂主宰者角色,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观察反馈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5]。第二,不同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工作坊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模式。在工作坊教学模式下,教师应从备课者向编剧角色转变、从知识传播者向导演角色转变、从权威主讲人向演员角色转变[26]。在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英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学生学习资源的收集者和提供者、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者、学生学习和实践环节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自主学习的督促者、学生课堂活动的合作者和参与者以及学生学习成绩和自我教学过程的评估员,还是课堂标准与教学计划的执行者、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和组织者、课程开发的推进者和研究者等。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下,学者们认为教师扮演着自主学习环境营造者、自主学习信息来源者以及学习结果评价者、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监控者、陪伴者、帮助者、批评者、参与者、观赏者、合作者和协调者、学生情感的协调者、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等角色。并从建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改善外语教学条件以创设良好语言环境三方面实现教师角色转变[27]。第三,多元视角主要表现为建构主义视角和其他视角。从建构主义视角切入,学者们认为大学英语教师承担着教育科学研究者、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者、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者和激发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协调者和促进者、文化的传播者以及心理医生的角色,还是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学生全面发展引路人和全方位的解惑者。从其他视角切入,在后现代误构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要树立后现代主义学生观,做知识生成过程的探索者、英语教学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28]。在多元文化视域下教师是多元文化的驾驭者、本土知识的传授者和多元文化教育环境的创建者,教师应提高语言文化素养、终身学习意识和教学水平来进行角色调整[29]。从包含信息、兴趣、质疑、智慧和直觉的“五I”视阈出发将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定位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智慧教育者,并从激发兴趣、鼓励质疑、发展直觉以及开发多元信息等方面促使智慧教育者角色实现[30]。

从不同专业理论视阈来说,我国学者从场域理论、教育语言学、积极心理学、解构理论、生态学视域、社会学的拟剧理论、通识教育等多种理论视角出发对大学教师角色定位进行剖析。在场域理论视角下,教师身处教育教学场域、科学研究场域和专业实践场域的交替之中,面临着知识传递者和研究者的角色冲突、专业实践者角色遭到漠视和多元角色期待冲突等问题。从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性知识、促进教师资本获得与资本转化、重构专业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角色重构[31]。在教育语言学视域下,高校教师身负学科主体和研究客体双重角色,其角色定位必须依据特定的教育文化机制。基于此,从信念与行动、语言与教育以及学科与人才三个方面使教师角色与文化有效结合,实现教师双重角色有效发展[32]。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教师要用积极的眼光认识教师职业,以积极的心态享受教育过程,并通过积极的行为创造幸福生活,享受教师职业生活所内含的快乐、幸福与尊严,进而帮助高校教师实现角色认同与自我发展[33]。在解构理论视角下,打破师生二元对立建构新型大学教师角色,从师生身份、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师生情感角度把握角色定位。在师生身份方面,教师是平等者;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在师生情感方面,教师是共情者[34]。在生态学视域下,寻找大学教师角色定位偏差的原因,提出协调大学教师教学和科研双重角色的方案以对大学教师角色进行定位[35]。在社会学的拟剧理论视角下,剖析大学教师教育者这一核心角色与多重角色扮演的角色行为的整合方式从而促进多元角色和谐[36]。在通识教育视野下,为适应通识教育理念下的教育要求,大学教师应及时向教学理念更新的先行者、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和交流者以及教学的创新者和研究者角色转换[37]。

(2)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切入对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表征,归因和调试策略展开研究。首先,从角色内、角色间和角色外三种角色冲突表现形式切入,何婷婷认为高校新任教师角色内冲突表现为角色期待与角色现实、工作实际需要和个人真实能力之间的冲突;角色间冲突表现为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管理者与服务者之间的角色冲突。为解决角色冲突,教师个体应正视角色冲突,有效进行自我勉励与构建良好人际关系,创造和谐工作环境;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着力创建良好氛围[38]。熊德明采用实证研究发现大学教师角色间冲突最为强烈,并将其归因于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及个体角色认知局限性。通过创设宽松社会环境、构建科学合理学校环境和强化教师角色意识与角色技巧调试大学教师角色间冲突[39-40]。李培借助量化研究分析得出大学教师的角色认知、角色冲突处理方式、对待角色冲突的态度以及选择角色的依据是引发角色间、角色内和角色外冲突的成因,并从岗位分类、分类评价、寻求合作和共同治理方面提出角色冲突解决策略[41]。朱佩佩从环境因素、人际关系因素以及组织因素出发,认为大学职能快速变迁、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学术权力觉醒要求重新配置大学内部权利结构分别导致角色内、角色间和角色外冲突。通过优化大学内部权力结构这个关键因素来解决三种形式角色冲突,以实现大学教师角色理性回归[42]。其次,从大学教师承担的三种基本角色即教育者、研究者和服务者切入,李云鹏认为三重角色冲突的原因在于教学文化、科研文化和服务文化理念的冲突与现代大学制度自身存在的冲突,即大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大学职能的分类与调试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应从学术自由与大学共治、不同定位与分类评价、文化多元与和而不同三方面化解角色冲突[43]。吕素珍认为不同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和角色行为方式与立场各异也是原因之一,应通过建立适宜的大学教师管理制度以及增强教师角色认知等策略调试多重角色冲突[44]。陈斌认为三种角色冲突表现为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困顿、学术与行政之间的冲突、批评与规训之间的矛盾,活动方式的差异、倒错的大学逻辑以及项目科研管理制度是引发其角色冲突的原因[45]。李姝婧等人认为三重角色冲突样态为角色模糊、角色失衡和角色错位,评价机制失衡、教师利益保障不足以及大学行政化现象是造成该样态的原因[46]。蔡国春利用实证研究调查大学教师师者和学者两种角色间冲突现状,提出高校应注重激励和引导、细化教师聘任和专业发展以及完善激励教师投身教学的相关制度以解决角色冲突[47]。朱书卉等人认为进入新时代,大学教师应从三种基本角色向学术创业者角色转变。同时大学教师、高校和社会应形成合力应对角色转变冲突,大学教师正确认知学术创业者角色扮演;高校加强制度规范建设正确引导学术创业者角色扮演;全社会共同努力,建设大学教师参与学术创业制度和政策体系,形成正确舆论向导,降低对学术创业者角色认同冲突[48]。最后,从教师本身切入,高飞分析教师与社会、学校、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学生的关系得出高校教师角色冲突分别表现为引领者与被动适应者、主人翁与被雇佣者、被服务者与被管理者、教育者与服务者的角色冲突。为此,学校应正视角色冲突,加强角色认知;树立教师角色主流评价体系;实施民主治校,强化教师的角色调适能力;加强对话,促进角色认同和谐[49]。黎平辉从大学教师本身出发分析使得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多重工作和职业对比中产生角色冲突的原因在于角色扮演中的自我迷失即自我失守、失控和失势,应从专业自制、个性发展和信念坚守三方面促进教师加强自我明晰以化解高校教师角色冲突[50]。

(三)基于关键词共现时区图的大学教师角色研究前沿分析

CiteSpace时区图能清晰地从时间维度上展示研究领域的演进历程,并能将各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呈现。生成后的时区图如图4所示。图中圆圈代表节点,不同颜色及圆圈大小代表节点数量随时间推移而呈现的演进关系,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不同节点之间的传承关系,连线越多传承关系越紧密。横坐标轴上的节点依时间分布,整体涵盖了我国大学教师角色研究的热点演变过程。从图4可以看出,2000年至2004年是我国大学教师角色研究的初始形成阶段,主要关键词节点为高校教师、角色定位、角色转换、角色冲突等。2005年至2018年是我国大学教师角色研究的多元发展阶段,新的主要关键词节点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慕课等,以此从不同背景视角来探究大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转换和角色冲突。2018年至2020年是我国大学教师角色研究的稳定阶段。由图4可以发现,三个阶段的新老关键词之间的连线多而密,传承关系密切。综上可以看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呈现出研究范围逐渐拓宽,研究视角更加多元。

图4 大学教师角色研究的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

三、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主要以CiteSpace软件为分析工具,通过绘制作者、关键词共现图谱、高频关键词列表以及关键词共现时区图等方式对近20年大学教师角色研究文献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从年度研究成果分布来看,关于大学教师角色研究的高水平高质量研究成果偏少,研究成果的学术权威影响力有限。第二,从研究作者分析来看,大学教师角色研究集中在小部分作者之间,合作面较窄,一方面缺少不同梯队水平层次的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影响对大学教师角色研究水平的整体性提高;另一方面,没有形成稳定的团队化合作状态,不利于对大学教师角色研究持续关注、深度挖掘以及拓宽该研究领域的参与面广度,影响着科研成果的创新性转变和创造性产出。第三,从研究热点来看,研究范围较广,从多种角度切入对大学教师角色定位与转换、角色冲突有了全面性认识,例如分别从五个不同背景视角出发解读大学教师角色定位并提出相应角色转换策略、分别从三种不同角度分析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表征,探究原因并提出策略,但同时也面临着研究内容过于分散凌乱,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导致研究成果泛而不精,缺乏深度。主要表现在:其一,学者们从多个视角研究大学教师角色定位与转换问题,但却各有看法,难以协调一致,使大学教师角色泛滥冗余,缺乏系统性和精简性,干扰教师对角色的精准定位;其二,大学教师角色转换策略和角色冲突解决策略与所处的特定视角背景相脱节,策略内容换汤不换药,呈现出泛化和趋同现象,缺乏针对性、适切性和特色化,各种形式的角色冲突和矛盾仍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其三,大学教师角色身份定位总在“老三样”即教育者、研究者和服务者的圈地里打转,缺乏创新和突破,难以响应新时代发展对大学教师角色身份提出的新要求和新需求。第四,研究对象多围绕高校教师展开,却很少以学生、高校领导管理者和外部社会需求为研究对象从侧面对大学教师角色进行研究。第五,关于大学教师角色的研究方法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相较之下使用实证研究屈指可数。第六,研究缺乏实践性。一方面,无论是关于大学教师角色定位与转换还是角色冲突问题,学者们均从政府、社会、高校、文化以及教师本身等宏观层面下空泛地理想化地构想大学教师角色维护与调试策略,较少具体到每个宏观层面下的微观方向来对如何实现多元角色和谐共生建设可行性策略。另一方面,关于大学教师角色研究多体现为理论上的探讨,而对于如何真正让大学教师认同自己所承载的多元角色并使其融合共生所进行的行动研究却是寥寥可数。

大学教师角色研究历经20多年,虽然积累了一些成果,对大学教师角色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总体上还是一个有待于逐渐向成熟化完善的研究领域。总体来看,在未来我国大学教师角色研究中,应着力从以下六个方面努力。

第一,研究者应从横纵水平层面积极合作靠拢,以具有凝聚力的专业研究者为核心组建研究团队,逐步扩大研究者群体,通力合作对大学教师角色研究进行深度剖析,实质性产出有质有量的建设性和创造性成果,引导大学教师群体健康成长以带动高等教育正向发展。第二,规整研究内容,走向系统性、针对性和创新性。首先,建立大学教师角色系统,对多元化角色身份定位去冗化简、去粕取精、去旧创新,以大学教师基本角色为出发点建设系统性角色体系,避免角色杂乱无章和混乱迷失。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新时代发展背景赋予大学教师角色身份新的定位和定义,凸显角色身份时代新内涵。例如,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大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挖掘大学教师“道德人”角色身份,赋予其新时代意蕴,并探索如何重塑此日渐式微的角色身份标识,为我国大学教师角色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方向[51]。其次,目前对大学教师角色定位和角色冲突有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分析,未来应针对其特定视角和所处背景提出具有针对性、适切性和独特性的角色问题解决策略,进一步在宏观框架下进行细化和深挖,聚焦到微观层面,例如通过改革大学教师考评、职称晋升、教学与科研管理以及薪酬分配制度等方式促进多元角色和谐共生将是未来大学教师角色研究的重要方向。第三,在规整研究内容基础上提高研究深度,未来对大学教师角色研究可以从多元视角中的某一个视角切入进行深度挖掘,由碎片化向系统化发展,由泛滥化向针对性回笼,由同质化向个性化突破。第四,避免研究对象单一化,从师生、高校管理者和社会需求等多个主体换位代入对大学教师进行全方位科学系统的角色定位是未来的研究走向。第五,改进研究方法,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综合使用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全面而详实地对教师角色进行长期系统研究,关注大学教师群体自身角色行为现状和大学生、高校管理者、高校以及社会对大学教师的角色期待和定位,从而为大学教师实现角色和谐共生提出行之有效的操作策略。第六,研究趋向实践化。走向大学教师角色演绎的田野场域展开行动研究,使大学教师根据自己在工作、生活或其他场域中的行动反思承担的多种角色,让大学教师角色问题解决回归现实性,以帮助大学教师从外到内精准定位、真正接受和顺利切换所承担的多元角色。

猜你喜欢
角色冲突角色定位高校教师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从社会学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冲突
小学德育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解读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