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剑峰,罗志雄
(福建农林大学 1.国际学院;2.图书馆,福建 福州 350002)
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布局、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举措。2018年共有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万名国际学生来华留学,“一带一路”国家生源占比52.95%[1]。福建省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2018年共有10340名国际学生在全省24所高校学习,留学人数在全国位列第15名,相比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教育强省市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系统研究当前福建省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于进一步发展好福建省来华留学生教育、推动福建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超越、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窗口,近年蓬勃发展,这是引力和推力合力效应产生的结果。引力即我国整体国际地位、教育质量、留学环境优化等供给因素,推力即生源国人才匮乏、经济、教育发展水平差距等需求因素[2]。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提高我国整体教育质量水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此发挥引力作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我国来华留学教育的重点任务是建立并完善来华留学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全面提升来华留学质量。而进一步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的必由之路就是要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新时代的来华留学生教育要更加注重以质量为核心,同时兼顾结构、规模和效益的协同发展,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发展局面。
人才和知识的竞争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根本,只有依靠人才和教育,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固本强基,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GDP总量现已位于世界第二位,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高等教育、优秀人才和科学知识。通过来华留学生教育吸引各国优秀青年、未来领袖来华学习交流,学有所成后部分留学生在华就创业,助推中国经济新发展;部分留学生毕业回国后就职于中资企业或政府部门,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走得稳、走得好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人文教育先行[3]。教育在推进与各国民心相通中既发挥着催化剂、粘合剂、润滑剂的作用,同时又具有先导性、基础性的人文交流属性[4]。世界各国的历史、政治、文化、语言等迥异,要实现互联互通,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势必要加强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而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民心相通的重要抓手则是强基筑魂工程。自1950年第一批留学生来华求学以来,我国已为世界各国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来华留学生通过讲述他们在华求学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所感,传播中国声音,增进相互理解。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中写到,中国欢迎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学习深造,也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你们看到的中国,多同中国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5]。
从图1中可以看出,近十年我国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长,从2009年的23.8万人迅速增长到2018年的49.2万人,其中福建省来华留学生规模从2009年的5611人增长到2018年的10340人,但福建省来华留学生占全国来华留学生的比重却从2009年的2.4%下降到2018年的2.1%。
图1 2009-2018年来华留学生人数变化趋势
从图2中可以看出,福建省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人数显著增长,特别是本科生增长幅度较大,硕博士研究生人数增长缓慢,专科生在2016年达到顶峰后开始下降,2018年硕博士研究生人数均已超过专科生人数。此外福建省来华留学生生源国及学习专业也持续优化,2017年生源国为157个,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比70%以上。攻读理学、工学、农学的人数逐年增加,分布愈加合理。
图2 2009-2018年福建省来华留学生结构变化趋势
2009年共有来自190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我国619所高校就读,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我国1004所高校就读。从图3中可以看出,近十年留学生在福建省就读高校总体分布更宽更广,其中2009年留学生在福建省9所高校就读,2018年则达到24所,但从图中显示在2015、2016年留学生就读高校稍微下降,这是由于部分高校留学生毕业结业后,当年度未招生所致。
图3 2009-2018年福建省来华留学生就读高校变化趋势
奖学金在留学生来华求学中具有不可忽视作用。目前,我国设有中国政府奖学金、地方政府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市政府奖学金)、企业奖学金、高校奖学金等多种奖学金类型。图4所示为中国政府奖学金人数。2009年我国共资助来华留学生18245人,奖学金生占比7.7%;2018年我国共资助来华留学生63041人,奖学金生占比12.8%。其中2009年在福建省就读的奖学金生为290人,奖学金生占比5.2%;2018年在福建省就读的奖学金留学生为897人,奖学金生占比8.7%,相比全国,福建省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名额偏少,比例偏低。此外,2009年福建省仅有厦门大学1所中国政府奖学金接收高校,2018年共有9所中国政府奖学金接收高校。从2012年开始福建省设立福建省政府奖学金,各市校也相继设立奖学金,如厦门市陈嘉庚奖学金、福州大学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等,奖学金类型及层次愈加多元。
图4 2009-2018年来华留学奖学金生示意图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提出,要深化教育合作,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高端智库和学术交流平台,要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增加来闽留学生数量,实施东盟十国来闽留学奖学金项目。同时要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政治和经济运行规则,熟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政治法律制度和国际法规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这对福建省来华留学生教育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
《福建省“十三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提出,要推动教育事业进入以优结构、提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阶段,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推动教育开放化多样化信息化发展,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
2016年教育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双方将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为总体目标,以提供人才支撑、促进民心相通、实现共同发展为重点任务,大力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培养大批共建“一带一路”急需人才,努力形成携手同行、顶层设计、政策倾斜、重点突破的“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新局面[6]。2021年福建教育将聚焦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高等教育要优结构、强内涵,立足理念创新、夯实基础、优化结构、协同发展、加大投入、扩大开放,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7]。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具有历史文化、地缘、人缘等优势,拥有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如造船文化、港口文化、闽商文化、瓷器文化、茶文化等,这些都带有福建特色,是福建走向世界的名片,是吸引来华留学生来闽求学的重要因素。同时,福建是全国著名侨乡,福建籍的华人华侨将近1800万,占海外华侨的三分之一,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东南亚,这些华人华侨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共同的文化基础,如妈祖文化、客家文化、陈靖姑文化、朱子文化、闽南文化等,通过言传身教,助推其子女来华求学进一步了解中国、与中国共发展,这也为推动福建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开展奠定深厚基础。
福建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深化对外交往内涵,现已与43个国家的省、市建立了111对友城关系,每年举办6.18海交会、厦门投洽会等品牌展览会,有效扩大联系交流渠道。福建省民营经济优势明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不断深化,2019年,东盟、欧盟位居福建外贸伙伴的前两位,而东盟和欧盟又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途经地和终点,伴随经贸合作深化而来的则是海量的留学生需求。此外,福建省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也有着悠久的教育交流合作历史。截至目前,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举办孔子学院21所,共建52个孔子课堂。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与国外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5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3个[8]。福建各高校与境外多所高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如厦门大学已与境外240多所高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与近20所世界名校开展实质性交流合作。2014年,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奠基,为中国高校走出去开创先河。福建省国家菌草工程技术作为农业技术对外援助项目,现已在13个国家建立示范基地或中心,开设的中非菌草技术发展研修班已为105个国家培训近7000人。福建与世界各国已实现互助互信合作,将沿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方向发展。
2018年福建省招收来华留学生10340人,相比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福建省在经济、教育方面不具有优势,不足以成为留学生来华求学的首选地;相比辽宁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福建省不具有地缘优势,不足以吸引接壤国学生来闽。为扩大留学生规模,特别是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闽求学,个别高校降低准入标准或通过中介招生。在招生录取过程中,个别高校思想不够重视,宣传渠道单一、英文网站未及时更新、审查不够严格、业务不够熟练,且未制定完善的招生流程及过程监控管理,如缺乏入学考试考核、面试选拔等环节,导致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近年,国家陆续印发《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中国政府奖学金工作管理办法》《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教育部关于规范我高等学校接受国际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为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和管理服务提供了根本遵循。福建省也相继出台《福建省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规定》《福建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项目实施办法》等文件,但是目前尚未出台国际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存在非法就业问题。同时各市校也尚未制定本市本校层面的配套规范文件,来华留学质量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已编印的留学生手册或规章制度比较宽泛,或是在学生手册中注明留学生参照规定管理,相比中国学生在制度上还不够细化精准,在实际处理过程中仍然比较棘手,无法从源头上根治。同时各高校出台的规章制度大部分为中文版,留学生在理解上面临很大挑战,特别是采用英文授课的留学生,当前仅依靠留管人员日常的解读或教育还远远不够,导致留学生对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仍知之甚少,无法入脑入心。
来华留学生主要采用汉语或英语授课,有些与中国学生同堂上课,有些则单独开班授课。由于不同国家基础教育水平差异巨大,且受汉语水平影响,与中国学生一同上课的留学生普遍成绩不理想,难以跟上教学进度。采用单独开班授课时课程设置针对性不足,考核标准偏低,学生存在迟到旷课现象。此外,个别高校国际化师资队伍薄弱,英文授课水平不足,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质量堪忧,且未建立有效的双向评价体系。在教育评价方面,高校虽已陆续开展破“五唯”,但在如何完善来华留学生培养方案、落实留学生培养目标上仍任重道远。
目前福建省留学生管理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是由国际学院或国际教育学院负责留学生招生、教学、管理等一条龙事务;一是在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平行或下设留学生管理办公室,牵头留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各培养学院负责具体管理事宜。这两种模式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分头管理或无人管理、职责不清、趋同化管理不够等问题。此外,留学生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建设落后,个别高校仍采用最原始的办公软件统计数据,导致各部门信息更新滞后、数据不一致、管理效率低下。同时闽政通、e福州等APP未将所有留学生纳入其中,留学生未能体验到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存在感、融入感不强,培养效益不佳。
从入口关选拔优秀人才有助于生源质量的稳定和目标的实现。一是要根据教育部要求及福建高校实际,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统筹谋划省内高校吸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学科专业,既要围绕福建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助力“高峰”“高原”学科发展,推行“一校一策”目标管理,同时也要充分吸纳“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急需的专业化人才和福建省发力的数字经济、海洋经济方向,制订科学的内涵式发展格局,精准拓展留学生招生,稳步扩大福建省来华留学生规模;二是要在“留学中国”网站的基础上建设好“留学福建”网站,搭建留学生招生宣传平台,通过与省友城、驻华使领馆、孔子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联合培养和交流互访高校等合作,利用好对外友好协会、论坛、展会、夏(冬)令营、对外援助等线上线下渠道,发挥好职教联盟、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平台和校友作用,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行,丰富宣传渠道,增强福建对留学生的吸引力;三是要积极转变观念,主动求变,争取更多奖学金名额,拓宽国家、省政府、学校、企业四位一体的奖学金类型,群策群力,制定严格的入学标准、审核流程、考试考核环节、监督机制等,遴选优质生源。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教育方面同样如此。一是要勇于改革、善于变革,要围绕新时代留学生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勤于归纳总结,善于分析研究,构建招生录取、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奖学金年度评审等完备的工作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各类规章制度,推动留学生制度建设走深走实;二是要开展检查督导工作,严堵制度漏洞,确保来华留学生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对与留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规章制度要施行中英文双版本,便于留学生学习理解,确实补足制度缺失短板,落实普法教育。
留学生教育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和含金量,因此要高度重视,既要严进更要严出。当前,福建省尚未有高校成为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高校,福建省教育主管部门要开展高校内部质量监控,给予配套政策要求,以评促建,推动高校参与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争取早日成为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高校。此外,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质量,一是要完善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体系,使预科教育不仅限于小部分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生,更要辐射到大部分的自费生、研究生,使所有来华留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能够具备一定的汉语能力、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更顺畅地在中国开展生活学习研究;二是要整合各类教学资源,结合办学定位积极打造来华留学教育高水平学科群和全英文精品课程,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授课方式,丰富课程内容,严抓学风建设,创新督查督导方式,重视互评环节,不断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要化危为机,在疫情中主动求变,推动线上教育理念变革和模式创新,打造优质线上课程,扩大在线教育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三是要因材施教,针对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帮助辅导,增强留学生自信心;针对不同学科门类的留学生,差异化制定培养方案,使培养的人才更适应国际化需求。
高质量人性化的管理服务能提升来华留学生的融入感、幸福感、归属感。华侨大学坚持管理相同、生活求同、活动偕同、文化认同的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模式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具体管理服务中,一是要建立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的留学生管理队伍,增强队伍在管理过程中的成就感,畅通队伍职业晋升渠道;要理顺部门关系,明晰责任工作,创新管理模式,如设立留学生管理服务站等;二是要以生为本,建立精准化成长档案、弹性化签证办理、国别化普法宣传、网格化宿舍管理、多元化资助帮扶、可视化学风督查[9];三是要构建联动机制,如警校联动、社校联动、(大使)馆校联动、处院联动等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动,建立联合预警和信息通报工作机制,切实共同做好育人工作;四是要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推进福建省高等教育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将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广泛深度融合,如将外国人纳入整体统筹中,增设英文界面,开发维护好留学生从入学申请到毕业离校的全环节信息化培养管理系统,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注释:
①本文留学生数据来源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历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