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铭臣
(宿迁学院 江苏 宿迁 223800)
2012年,联合国发布大数据白皮书,宣告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许多发达国家将大数据作为重要的资源和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也十分重视大数据的开发与研究,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共享。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理应利用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做好高校大学生精准扶贫工作,不断实现精准化资助目标,从而真正地做到因人施教。
目前来看,贫困生的认定程序过于简单。每年开学之时,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开始启动全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教师讲解贫困生认定的规则和程序,评议小组组织学生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并收集《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就《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来看,要求学生持该表到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以证明其家庭经济情况。就学生反映和自己多年的经验来看,当地村委会或居委可能碍于人情世故,不会过多审查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加盖公章。
部分地方民政部门无从核实学生真实的家庭情况,通常会以一些陈旧的证件材料来判断学生的家庭情况。缺少对学生目前家庭收入、家庭开销、是否脱贫等方面的了解。另外,在评审过程中部分申请资料中存在信息不准确或证件真假难辨等情况,这也导致了高校难以做到精准帮扶。
高校的资助工作,主要以经济资助为主,物质资助为辅。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贫困生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经济困难补助、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当地市人民政府成才基金、当地福彩助学金和勤工助学等等。不同贫困学生获得资助后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部分学生会将学校资助的资金用于简单的生活开销和购买学习资料。在生活中,他们怀有感恩之心,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努力学习回报社会。但也存在另外一部分贫困学生,不愿努力学习,生活习惯差,拿到助学金沉迷于购买高昂的化妆品和电子产品。此外,还有部分学生虽学习和生活很低调,不存在高消费的情况,但他们却认为国家资助是理所当然的,缺乏感恩之心。
学校缺少统一全面的信息服务平台,虽然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建立资助平台,但碍于日常事务性工作的烦琐,对资助平台的利用率非常低。部分学校信息服务平台的用途仅仅是用于贫困生认定、助学金评选和学费减免等消息通知,未立足学生实际情况,难以实现信息共享。
在开展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时,学校为了方便把第一次的认定结果作为大学四年的评选依据,资助对象往往四年不做调整,而不考虑到其他因素。比如,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不可避免的疾病和灾祸,有些家庭会突然陷入窘境,导致学生无法支付学费和生活费等。由于高校资助工作周期性长,高校贫困认定工作有特定的时间,如果贫困库中的学生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那么也将导致家庭突发变故的学生学习和生活受到影响。
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识别贫困学生?各省市应按照国家相关机构对贫困学生进行识别,将相关文件和政策下发到基层。这就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层面对帮扶信息平台的信息进行公开和共享,由基层政府部门和扶贫组织进行实地走访,将贫困学生的家庭人口、房产和收入等家庭信息录入系统,从而为高校扶贫工作保留最精确的数据。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每年需要更新一次。对于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数据库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家庭状况进行精准识别,分析家庭贫困原因、摸清帮扶需求、落实帮扶措施、开展考核问效、实施动态管理,检查帮扶责任人履职情况和当事人脱贫情况。
在以往的贫困生资助中,高校负责贫困资助的老师会穿梭于各种纸质的证明材料和文件中,忙于通知和收缴一些文件。有时对一些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常常无法确定。如今在大数据背景下,学生可以自行登录系统了解国家政策,判断自己是否符合条件并提出申请,负责老师可以在系统中查看学生家庭和生活消费等各项情况,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给予最精准的资助。另外,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事情都可量化出来,及时导入系统。高校通过各部门信息共享和大数据分析,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消费等情况做出分析,找出各自的差异化需求,更高效地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人性化的资助,让教育真正回归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以生为本”的理念。
在贫困生的资助过程中,可通过数据库精准的分析学生学习成绩、生活水平、是否诚信等情况。将消费水平绘成折线图,根据折线图的起伏变化分析学生的生活状况,当观察到某个月学生消费突然变低时,便要了解学生家庭是否出现变故并及时找此类学生谈话,及时给予精准的资助。
在贫困生的资助过程中,贫困生数据的及时更新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新生入学时都会填写自己的家庭信息情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个家庭情况都在改变,我们应该借助大数据平台,及时更新学生的个人情况,最终依据现有的学习成绩、消费能力、家庭目前实际情况、个人诚信等方面综合考虑,以此来判定贫困学子的贫困等级。
高校常见的资助形式主要以经济资助为主,物质资助为辅。常见的主要有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这些贫困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家庭实际情况也各不相同。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和贫困程度,列出学生家庭实际经济困难情况,如是否单亲家庭、父母有无重大疾病、家庭子女数量、父母是否离异等。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我们要设立不同的资助项目,帮助他们解决困境、提高素质,增强志气。根据数据库,发现有的贫困学生成绩优异,有强烈的自尊心,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刻苦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有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缺少关怀,我们可以加大对这部分的学生的人文关怀,鼓励他们加入学生组织,结交朋友。有些学生自立自强,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得报酬,我们就可以推荐此类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勤工助学岗位,既让他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又能让他们在做事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更具有成就感。
高校应该大力推动国家资助政策的解读,使学生知道资助政策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如果自己不了解这些资助政策可能会产生什么影响。如贫困生不了解资助政策,当申请助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其他资助项目的时候,有可能因为时间节点或者成绩不达标而失去机会。另外,对国家政策的解读,有助于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助学贷款,有效避开了网贷等各种潜在风险,同时也给同学们树立了正确的消费理念与诚信意识。
要想实现精准资助,就需要多个平台携手合作,构建统一全面化的数据平台。学生工作系统可以方便了解学生的具体信息,如获得奖学金的情况、思想动态、有无处分、求职意向等;后勤保障部可以了解学生宿舍卫生、一卡通消费等方面的数据信息;财务处可以追踪学生每年的贫困补助、学费减免、奖助学金发放的信息;教务管理系统能有效了解贫困学生的学习成绩等。
资源整合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方法。单纯靠辅导员老师去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远远不够的。利用大数据将所有信息整合起来,精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状况,通过宏观视野,拓宽资助工作领域,使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把工作做好。
3.3.1 消费分析及校园一卡通资助
随着数据化不断发展,各项资源信息得到有效的整合与完善。为积极落实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要求,学校可以参考学生在食堂用餐期间的消费水平,自主非公开化向贫困生的校园卡打入一定的资金补贴用于食堂消费。这种“隐形补助”一方面可以帮助那些碍于面子不愿寻求帮助的贫困学生,另一方面这种资助模式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国家和学校对于贫困学子的关怀。其次,校园一卡通资助也能够充分评估该学生某个阶段的生活消费变化,当发现学生某个阶段的消费水平突然降低,我们可以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和对应辅导员老师联系,询问是否家庭突发变故或生活遇到了困难,及时进行人文关怀和对应资助。
3.3.2 心理测试提供心理辅导
一方面,大数据可以分析学生每次的心理健康测试情况,根据测试结果,确定心理异常学生的访谈名单,了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和难处,及时给予关怀与帮助。
另一方面,考虑到贫困学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们的贫困生身份,可建议他们以匿名的方式把自己的心事和困难倾诉到心理辅导网站上,学校相关负责老师以年纪或专业为单位进行问题收集并及时反馈。对于有严重心理危机的贫困生要及时向心理咨询中心报告,建立专门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袋。
3.3.3 能力定位提供就业帮扶
总体而言,贫困生大多来自贫困农村以及经济不发达的城市,也有一些贫困生由于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导致贫困,相比家庭经济优越的同学,他们所拥有的人脉和经济资源较匮乏,在求职过程中常处于弱势和被动地位。这就需要加强贫困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根据贫困生的专业特性和能力定位开展专业型的技能活动,如教师教育学院开展师范生技能大赛;商学院开展电商直播培训;建筑类学院开展模型设计大赛等等。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精准资助能够极大地提高一线学生工作者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真正实现资助育人。在此期间,开展资助政策及“资助育人”主题教育,组织感恩、励志、诚信和社会责任感主题教育活动,把“扶困”与“扶志”“扶困”与“扶智”结合起来,以“扶贫励志”教育为抓手,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内在人格,培育自立、自信、自强的品质,并用感恩之心回馈社会,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的最大价值。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的是国家和广大社会群众一直关注的问题。大数据时代为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带来了极大便捷,我们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对贫困生的个人信息进行准确定位和动态管理,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梳理并分析,制订出精准的资助方法。为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服务师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