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效果的多元评价维度审视

2022-03-14 10:18杨媛媛李东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4期
关键词:专业课学业育人

杨媛媛,李东东

(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 400052)

从课程思政发展过程来看,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必然面临着如何进行评价的问题。以课程思实施效果评价中的评价维度为着力点,通过划分评价主体阐述各评价主体视角下的评价维度,搞清楚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实践中谁来评、评什么的基础问题,是回应课程思政评价面临难题的关键。

1 构建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多元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课程评价是教育领域的重要命题,具有导向、诊断、调控的重要功能。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节环节,建立完善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有利于诊断教学中的问题与困难,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育人效果。

1.1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

课程思政评价是保障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和质量的有效措施和重要途径,缺乏评价环节就无法对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全过程形成有效的方向指引和质量把控,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也无法发挥作用。

课程思政评价评价是关键环节也是薄弱环节,更是广大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充满困惑的地方。课程思政教学中,所有教师皆需明确在教学中是否达到了“传道”和“授业”的统一,或“育人”和“育才”的统一,做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回应这些疑惑则需摸清课程思政建设中潜藏着的种种问题,并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科学完善有效的课程思政多元评价体系,诊断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回应教学双方的需求、以评价链接教学实践与教学改进和提升,是课程思政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1.2 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效能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课程思政的根本遵循。[1]但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如何体现出立德树人,如何判断是否达到立德树人目标。在没有构建起来一个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之前,教师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评价,无法形成标准化,具有广泛共识的评价标准。评价是衡量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好坏的关键,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课程思政评价的直接目的在于弄清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实际情况,比如,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如何将育人元素融入教学中,融入情况如何等等。但评价最重要的目的是改进,评价不仅需要得到对实际情况的判断和总结,更需要反馈教学中的问题不足和存在的困难,帮助广大教师进行反思,转变教学理念,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只有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反馈、改进功能,才能够让课程思政评价的关键价值得以实现。通过发挥评价的关键环节作用,深入挖掘课程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育才”的同时,切实提升课程教学的“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将育人目标与课程教学实践相关联,在教学的全环节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育人的“润物无声”。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也将为广大教师提供可供参考的评价原则、标准与方法,诊断教学的实施效果,查找问题与不足,以积极的教学反馈提升教学质量与效能。

2 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的特点

课程思政要求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依托专业教学和综合素养课程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课程思政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评价机制对于传统教学评价机制而言也有较大的不同。

2.1 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特质要求更有效的评价

隐性教育多是指一种间接的、无意识的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教育活动和方式。强调在课堂之外受到的涉及文化、校园环境、互动交流等方面的无形教育。但课程思政的“隐”在本质上不是不见,而是存而另显;在使用方法、手段上不是单一而是多样。[2]课程思政的方式灵活,没有统一的模式,需要教师们结合各个专业,各门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通过各种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蕴含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接受熏陶,在教学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实现思想引领和精神塑造。

课程思政的隐性特质使得对其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具有相当高的难度,如果无法在评价中将思政元素凸显出来,那么教师也不会清楚自己的教学效果到底如何,正是课程思政的或隐或显,既直接又间接的教学对评价体系的有效性要求更高。在课程思政中诸如社会责任感、民族担当意识、批判能力、学习态度等内容无法难以进行清晰的分数制的精密、准确的量化评价。因而,不同于传统教学的评价环节中的量化分数评价,课程思政的隐性特质要求评价指标的设立、评价标准的设定都要更加具体有效,能够反映出不同的隐性教育元素、不断细化课程思政隐性教育元素评价内容,也给广大教师们一个可使用的有效的评价内容、标准与方法,以判断教学效果,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2.2 课程思政的双重功能要求全面、个性化的评价

课程思政具备知识传授和价值承载的双重功能,与思政课程共同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使命。在知识传授方面可以参照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但是价值承载却是一个无法量化的内容。

在知识方面,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可以用分数量化的形式进行评价。但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知识体系,可挖掘的思政资源也各有不同,再加上教师的个人阅历和教学风格各具特色,因而,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呈现形式多样。在价值承载方面,不同的课程蕴含的育人元素各有特色,如:工科类课程的工匠精神,历史类课程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感,社科类的课程的社会伦理、人文关怀等等。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最终是落脚到学生的价值塑造,但是学生的个性与成长等因素又使得学生在价值观念树立和变化的侧重点和程度不一样。课程思政的双重功能要求设立全面、丰富又有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大而不泛,既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能真正反映各门课程的特色和学生个性与成长的丰富性。

2.3 育人的长期性要求可持续性的评价

立德树人无法在一朝一夕之内完成,课程思政育人的长期性要其评价体系也应该长期可持续地反映学生、教师和课程的变化和发展。

教学评价一般有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形式。课程思政的评价除了在最初对学生、教师、课程有一个诊断性评价之外更应该强调过程性的评价。这个过程不仅包括短期的一个阶段,如一学期、一学年,还应该包括学生在大学期间乃至毕业后的发展变化、教师自身的发展以及课程发展。育人的长期性要求在课程思政评价必须要面向长期的未来,对未来的发展变化和将面临的困难挑战有所准备。对课程思政建设中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研究,例如: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的融合引起教学方式、课堂互动方式的重大变化;00后学生的代际特点愈发突出,其学习需求、问题关切和价值理念都发生着显著变化。所以,课程思政的评价必须要加强课程思政的重大影响因素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与挑战做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指引课程思政建设。

3 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维度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注重实践和应用作用发挥,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体系,首先应该明确谁来评,评什么的问题。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复合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发展是各部门综合作用的结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往往产生叠加效应,很难区分哪些方面的变化是由什么方面带来的。[3]对课程思政进行多元全面、立体化的评价,从多元视角全方位地看待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是解决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构及实施面临困难的关键。

3.1 专业课教师

教学是课程思政的落脚点,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群体和主力军。大学里的专业课占据全部课程的80%,并且贯穿了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上与学生的交流接触时间最久。专业课以小班教学形式开展,使得专业课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看到每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动态变化。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教学主体、教学活动主导者。与辅导员和思政课老师、思政工作人员直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通常不会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通过隐性的渗透和言行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4]。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执行能力,教学状况度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核心力量,也是评价的主要承担者。专业课教师在评价时应侧重于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对学科专业的忠诚度、对学科专业价值的认知、学科专业方面的操守、对与学科专业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等进行评价。[5]

3.2 学业导师

学业导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学业导师侧重于对学生的学业生涯进行指导和引领,补足教育教学资源的短板。学业导师关注的是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教育、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业导师的主要任务是在校园场域引导学生重视大学学业,适应大学校园的学习与生活。在学习场域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课程选择,引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释放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科研意识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用校内外学习资源,为学生的学业助力;在实践领域帮助学生搭建各种学习团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公益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等等。

所以,在进行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时,学业导师的评价内容应该侧重于对学生的在校园生活、学习过程、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等领域体现出的学业理想、学业价值、未来职业选择、个人发展与社会关系认知等方面进行评价。

3.3 辅导员

辅导员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不仅是学生的知心朋友,管理日常事务,也承担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教学。辅导员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班级管理、学风建设、日常事务管理等等。相较于专业课教师和学业导师,在思政教育上辅导员俨然具有天然的优越性,他们与学生接触时间最久、接触程度深入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的各个方面。辅导员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明白学生的需求和期待,因而辅导员对于学生各个方面的变化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因此,辅导员的评价格外重要。

辅导员在进行评价时,一方面在评价内容上应该侧重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业行为及变化、日常行为、价值选择等各个方面的表现。另一方面,在评价周期上应该侧重于学生在大学期间各个阶段发生的动态变化。

3.4 思政课教师

思政课时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教师在思政课上对学生进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

思政课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认知和掌握进行知识性评价,还要关注学生的获得感和价值观评价,尤其是对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命担当、家国情怀等进行评价。还要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注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活学活用在日常学习生活的表现评价,如:价值观念外化的理性与理智、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等。设置个性化评价内容,落实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注重价值观的矫正和提升。

3.5 学生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需求方。在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效果,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满意程度大部分是基于学生。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该只是来自外部的老师、辅导员等人,学生不应只是被动评价,也具有评价的主动性,仍有来自内部的评价需求。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满意程度大部分是基于学生,学生的评价直接反映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00后是现阶段大学生的主体,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规律和心理思维的代际特点越来越明显,这些特点既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也是他们看待人生、社会和世界的重要视角。学生群体的代际特点既需要教师自行研究也需要学生的主动表达。大学生在自我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对自身进行审视和反思,对自己的发展做出经常性的评判,认识自己的情况,思考自身的变化,积极表达对于教育教学的需求和期待。

学生在评价时,一方面应该侧重对课程教学的评价,包括教学方式是否多样灵活、课堂氛围是否轻松愉快,价值观念传递是否到位等等。另一方面,则应注重对自身的反思和需求表达。对自己的学习习惯,知识掌握,价值观养成和提升进行判断和审视,明确表达自身发展需求。

4 结语

高校课程思政多元评价体系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关系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课程思政评价的实践推进也值得关注[6]。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多元评价体系,畅通课程思政全过程,切实提高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效能,仍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

猜你喜欢
专业课学业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艰苦的学业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35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