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然,仝 娜,陆春城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6)
2021年12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的通知》,建设指南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培养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实战型公共卫生人才,开启了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教育改革的新征程。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1],是党和国家赋予公卫医师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预防医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大多数公共卫生学院仍然是填鸭式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强调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现场和案例教学内容不够,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面对复杂多变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问题束手无策。近年来,许多学校进行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如网络课程、视频公开课等,但仍未开门办学,没有接触实际案例,没有真正走向社区、走进现场,培养的学生普遍表现应急能力差、现场调查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不足、社会适应和沟通能力不够等,没有现场组织指挥和应急处置能力。本文将结合近几年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来阐述如何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近年来,不同规模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核泄漏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公共卫生学院必须增加与公共卫生实际工作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才能很好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满足公共卫生一线工作需求。公共卫生人员面对的是群体,是社会,尤其是突发事件来临时,公共卫生专业人才需要现场的判断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指挥能力。我校以公共卫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以优质教学资源为支撑,在基础理论、实践技能、批判思维、科学素养、社会责任和人文素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培养。
南京医科大学自2012年开始紧扣“扎实基础、培养能力、注重创新、提高素质”的理念,开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改革探索,经过2年多时间的准备,于2014年正式开设《公共卫生PBL》课程,逐步形成了以问题导向为基础,以疾病预防和控制为核心,以环境—人群—健康为主线,整合预防医学多个二级学科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PBL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在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是国内最早开设《公共卫生PBL》的高校[2],该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共21学时,前3学时为引导课,随后进行2个案例的探索与学习,每个案例9学时,分3次课开展,所有案例均来自公共卫生现场实际工作,案例撰写小组来自校内一线专业教师和校外实践基地导师。为了在全院推广PBL教学改革,学院组织多轮次教师培训与演练,组织编写了国内第一部公共卫生领域的PBL教材《公共卫生PBL实践》、后立项为江苏省重点教材,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公共卫生PBL教学改革的系列文章,举办了全国公共卫生PBL教学研讨会,在全国公共卫生学院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目前,我国公共卫生学院专业课课程设置以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等为主,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培养方案优化设置中,坚持控制理论学时数,增加实验课学时,在传统课程中增加整合性实验/实践课程等新形态课程。充分利用首批预防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公共卫生实践教育中心、大型现场实践教学基地和人群队列研究基地等校内外教育资源,在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前开设《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对学生的公共卫生基本技能进行全方位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包含临床技能、个体防护、样本采集与检测、卫生处理四个部分[3],课程采取教师示教、学生分小组练习、开放实验室训练、集中考核的形式进行,学院专门建设公共卫生实践技能中心并开放实验室预约系统,学生也可以在课后预约练习。该门课程为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他们快速适应公共卫生一线实习工作。
学院先后成立以预防医学本科生为主体的“南京医科大学红丝带同伴协会”“青源(环境保护与健康促进)协会”“食·尚营养协会”“人初·康健”“TCA控烟协会”等专业性社团,每个社团/协会配备多名专业指导教师,为学生课外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载体。专业性社团/协会活动的开展与预防医学多门专业必修课密切联系,成为学生在校内进行专业实践的良好形式,具体如下:
(1)“南京医科大学红丝带同伴协会”是江苏省首家防治艾滋病的同伴教育协会。以同伴教育为主,充分利用《流行病学》知识,举办青春解码、性文化沙龙、世界避孕日活动、“防艾”精英论坛、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累计开展大小活动千余场,在推进青少年艾滋病防制及性健康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众多活动把协会锻炼成了一支分工明确、管理体系完整、训练有素、凝聚力强的志愿者团队,协会先后获得“江苏省十佳社团”“全国优秀社团”等称号。(2)“青源(环境保护与健康促进)协会”是我校学生的第一个校级环保类专业性社团,主要关注空气、水、土壤污染和职业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社员组织环境和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讲座参观等,用实际行动去关注环境,保护环境,在实践中丰富同学们的《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知识并提高应用能力。社团曾经荣获“全国最有影响力环保社团”称号。(3)“食·尚营养协会”的活动主要围绕饮食营养和科学膳食开展,深入群众,科普饮食营养的相关内容,促使大家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膳食调理疾病,同时也能够丰富社团内同学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社团由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的老师和江苏省营养学会的相关成员联合指导。(4)“人初·康健”学生社团由公共卫生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同学共同发起,旨在向全社会宣传我国妇幼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及国家政策,妇女儿童预防保健措施;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妇女儿童健康,为保障妇女儿童生命安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预防控制妇女儿童疾病、改善妇女儿童营养状况做出一定的贡献,提高预防医学生的《儿童少年卫生学》《妇幼保健学》知识应用。(5)以控烟为主题的学生专业社团“TCA控烟协会”,践行“健康中国,健康江苏”理念,利用《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学》知识宣传控烟措施,营造无烟环境,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和公益活动,并展开吸烟与健康相关科技研究,提高医务工作者乃至人群健康意识,同时着眼于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根据培养要求,我校预防医学生寒暑假需要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参加系列医学人文社会实践活动,并参加学校团委布置的其他社会实践,包括暑期三下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让大学生尽早参与社会活动、担负社会责任,提高他们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健康的意识和本领。
与此同时,学院建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咨询服务与研究中心,中心充分吸引预防医学本科生参与相关学科知识的宣传教育及网络资源建设,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体系及案例分析、疾病防控、健康促进、营养食品等知识的科普宣传知识。
学院积极鼓励预防医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学科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高校数据分析、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类比赛,与此同时,鼓励并支持预防医学本科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健康科普作品大赛,提升学生的健康教育宣教能力[4],学院给与一定的经费支持,并安排专任教师或疾控中心老师进行业务指导。
被誉为“医学生奥林匹克”的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是检验我国医学教育质量的最高赛事,其中的预防医学赛道是全国预防医学生一争高低的赛场,我校学生取到了2021年度金奖的好成绩。参赛学生为五年级预防医学本科生,参赛时学生已经完成了所有本科课程的学习,是对各个高校人才培养的一次综合考察。大赛需要全体预防医学生参加,通过集训,学生的理论知识准备、案例分析、数据统计分析、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是“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最佳方式。
我校预防医学生从大一开始便安排一位本科生导师全程对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学习、生活、科研、人生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师生交流更紧密[5]。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师生共同商议后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通过江苏省公共卫生实践教育中心开放课题、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培育计划、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团队/论文等各类项目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的学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时间到导师课题组参与导师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为今后的实验室工作或科学研究工作打牢基础。全程本科生导师制以师生密切联系为基础、以各类科研项目/实践活动为契机,让学生较早的融入预防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较早的接触预防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内容,较早的计划学生的毕业论文以及职业规划,引导学生立志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事业。全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本科生继续公共卫生研究生学习与科研,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公共卫生一线工作或继续留校进行公共卫生科研工作,为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专业实习是预防医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专业实习,可以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公共卫生实践相结合,巩固和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为毕业后很快适应和胜任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学院积极拓展学生的“宏观公卫视野”,加强与CDC、监督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系,建设实践基地,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联动,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发展。
我校预防医学生一般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实习与轮转,包括(1)15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了解和掌握流行病学、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校卫生学等相关科室的内容和工作方法;(2)8周的卫生监督所实习:熟悉食品卫生、公共场所、传染病防治、职业病防治等卫生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卫生监督执法技能;(3)6周的卫生行政部门实习:提升行政管理能力、对外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4)6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和职责;(5)8周的校内实验室实习: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课题设计、现场调查与采样、实验室操作、资料整理、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各项工作,并指导实习学生完成综述及毕业论文。在实习结束后进行实践技能考核检验他们的实践技能胜任力。通过实习,着重提升学生现场实践能力、专题调查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论文或报告的撰写能力。
提高公卫医师的岗位胜任能力,必须培养预防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高校通过教育改革,为预防医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替代和打破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僵化的考试评价,做到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对准未来社会的需求,培养具有较强岗位胜任力的实践型公共卫生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输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