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浪浪
摘 要: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陕西作为中国的十三朝古都,同时又是古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有着丰厚的本土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本文在挖掘、分析陕西本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探究如何将陕西本土文化资源应运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去,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民心相通"贡献陕西力量。
关键词:本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陕西
一、绪论
对外汉语教育的目的除训练学习者的汉语交流能力之外,还需要学习者了解汉语的人文常识,增强文化素质。汉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汉语与中华民族文化之间彼此依赖、促进和制约着。要学习汉语就需要掌握相应的中华文化基础知识,而地域文化不但是中华文化的生动体现,更是与留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地域文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陕西地域文化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大发祥地,西周、秦、汉、唐等共十四个政体在此建都,成为了我国发展史上许多重大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枢,而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正是以其省会西安(古称长安)为起点的。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为陕西积累了极其珍贵的文化资源。
2.1、饮食文化资源
陕西地理环境复杂,南北跨度大,因此其饮食特点和中国其他地区饮食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它的多样化与丰富性,无论是大菜还是风味小吃都是品种繁多,应有尽有。如八珍宴、羊肉泡馍、腊汁肉夹馍、油泼面、裤带面、凉皮、甄糕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美食。陕西饮食的人文特性,还反映在许多美食背后都有一些优美而生动的历史故事或典故。关于黄桂柿子饼就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中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后便要进军京城,但由于当时的关中地带正遇自然灾荒,军中又缺乏充足的粮草,临潼县的百姓看到这种情况就想了一个办法,他们把面粉拌在了熟透了的火晶柿子上,烙成柿子面饼后送给义军,结果义军在百姓的帮助下势如破竹,一举攻占了京城。后来当地人们为悼念李自成和义军,每逢柿子熟透的时节,家家户户都要烙些柿子面饼食用。不同的饮食往往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品味陕西美食其实也是在品读陕西的历史与人文,对外汉语教师可以从饮食角度切入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与饮食相关的文化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当地生活,减少学习障碍。
2.2、旅游文化资源
陕西省的旅游资源如果以时间线的角度大体可以分为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革命资源。被称为"天下第一宫"的阿房宫、"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以及玄奘法师传教译经的大雁塔等等一大批世界文化遗产,每天都有千千万万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玩。而近现代的陕西则是我国红色革命的摇篮,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经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抵达陕北后就以此为根据地继续革命斗争,在艰难困苦的13年后留下了激励全国人民的伟大陕北革命精神和大批宝贵的革命纪念地。文物古迹其实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审美、文化和生活。老师在引导学生参观游玩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发掘其人文意义,让同学们体会和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
2.3、方言文化
陕西方言主要包括陕南话、陕北话和关中话三个部分,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关中方言。关中话是我国最古老的话语,在西周时代,关中地方话也被叫做"雅言"。关中话的发声特征是:普通语发阴平的,关中话仍念轻声;普通语发阳平的,关中话仍念阳平;普通语发上声的,关中话念去声;普通语发去声的,关中话仍念阴平。如把"你别说了"说成"你包社列",把"没问题"说成"么嘛哒",把"好"说成"嘹咋咧",把"吃"说成"咥"。留学生的对外汉语课程学习一般是普通话的学习,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面对的往往是复杂的方言环境,难懂的方言会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因此教师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可以适当的引入当地方言,教授学生一些当地常用的表达,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文化震荡症",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有很大帮助。此外很多留学生对当地方言也有主动学习模仿的兴趣,因此在课堂引入方言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4、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指人民群众在漫长的社会交往和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非物化的内容,陕西由于厚重的社会历史底蕴,也诞生了不少瑰丽独特的民间风俗。较为出名的有关中皮影艺术、汉调二簧、西安鼓乐、凤翔木板老字画、秦腔等,秦腔也称为"梆子戏",是陕西省地方戏的主体剧种,也是中国现存戏曲艺术中发展演变历史最久远的传统戏剧之一,其唱腔、人物、音乐门类和表演形式等都自成体系。其特征为:慷慨激昂、宽音大嗓、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对留学生来说,由于当地民俗和社会生活密切关联,往往更能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民情,一般也会激发国外留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而老师可采取积极主动的对策,如在课外活动和文化教学中引入中国民俗,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语和理解我国的民俗文化。
三、陕西地方文化在对外汉语教育中的影响
3.1、促进汉语学习,缓减"文化震荡"
舒曼的"文化适应假说"指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掌握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于目的语的理解和掌握。陕西地域文化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所不得不面对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合理的介绍陕西本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心和亲近感,从而提升汉语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熟悉自己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了解当地的历史地理、风俗民情等,可以大大降低学习者在异文化环境中的焦虑感和挫折感,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当地生活环境,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
3.2、吸引各国人才,传播中华文化
作为我国的十三朝古都(西安),陕西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若能充分挖掘其文化资源并将其应用到国际中文教育中去,那么不仅会促进陕西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发展,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国外人才来陕学习工作,为陕西人才市场注入新鲜的血液,促进陕西的建设和进一步发展。同时,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留学生聚集地和古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陕西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若能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有选择地介绍或让学生体验当地的方言、饮食、民俗,并挖掘其文化内涵,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發地将中华文化传播出去,不仅能让更多地国家了解中国,也能为“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民心相通”助力。
四、陕西本土文化资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运策略
4.1、课内+课外与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地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教师、教材、课堂”进行,虽然课堂教学能进行集中的、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学活动,收到相对来说短期速成的效果,但由于缺乏真实的情景且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利于语言和文化的学习。而线上教学和课外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更能体现趣味性,和课堂教学相比,它不仅更能发挥情感因素,排除心理障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还能提供自然习得机会,接触真实的社会情景,更利于学生掌握汉语和中华文化。因此,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将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最大效率的提高学生水平。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品尝回民街、永兴坊的特色美食,带领学生参观兵马俑、大雁塔等名胜古迹,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详细地介绍与其有关的文化知识,由于学生已经亲身感受了陕西当地文化,对当地文化有了深刻地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文化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地效果。
4.2、开设丰富有趣的陕西文化课
对外汉语教学地课程设置一般分为技能课和知识课,知识课包括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虽然对外汉语教学作为语言教育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语言教学为主,但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并且随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知识掌握的越多,就越有利于他们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课程中开设具有特色的陕西文化课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最感兴趣的陕西本土文化内容,然后在了解学生兴趣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内容选择和教学安排。比如学生一般会对秦腔中的人物脸谱感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各色脸谱,然后介绍脸谱的相关知识以及不同性格的人物其脸谱特点是什么,并让学生自己尝试着描画。这样做不仅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能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
4.3、增强教师文化感知力,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的课堂教的质量,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优秀的教学技能和跨文化能力外,还要具备以下两个特点。首先,对外汉语教师要有较强的文化感知能力,一方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师要能从中选择最能代表中华文化、学生最感兴趣、教授起来最切实可行的文化主题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教师要能敏锐察觉一些往往会被人忽视的文化现象,比如很多留学生会觉得陕西人说话声音大,听起来像吵架,这一文化现象往往连陕西本地人都会忽视,因此当有学生产生困惑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这是陕西人的豪爽性格和地理位置导致的。其次,教师要有扎实的文化素养,要能主动地了解陕西各色文化,因此,教师可以翻阅陕西文化书籍,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地给予正确解答。
五、结语
作为古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高速发展的现代经济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陕学习工作。对外汉语教学要充分挖掘陕西地域文化资源,完善陕西对外汉语教学体系,打造陕西特色,吸引更多的国外人才为陕西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助力。
参考文献:
[1]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 范婕.“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文化资源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运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
[3] 张羽洁.地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导入研究.西安石油大学
[4] 张海涛.地域文化環境在陕西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教学研究
385450190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