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扎根于生活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浅探

2022-03-13 06:58徐慧琴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35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生活化科学

徐慧琴

(合肥市明珠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0)

小学是学生初步认知世界的重要学习阶段,而科学课程则是奠定学生科学知识与技能基础的启蒙学科,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应该贯彻落实“科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将生活实践融入教学中,积极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建立在熟悉的生活化背景下。基于此,本文围绕如何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进行研究。

一、充分利用生活化的科学材料

在进行科学探究时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实验器材,实验器材也是实现自主探究的必要工具。实验室及课堂教学中,可供使用的标准配套实验器材往往难以满足全班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小组教学时,实验器材只有一套,每位同学又都想参与到实验中来。这时如果一味地追求实验器材的标准,就无法创造人人都有机会进行实验操作的教学环境。此时,生活中的材料就派上大用场了。例如,教学“溶解”内容时,家中厨房的油盐酱醋、洗洁精,洗衣服用的洗衣粉、洗衣液,淋浴间的沐浴露、洗发水等洗护用品都是用来探究物体是否具有溶解这一特性的很好的实验材料。小学阶段的实验多为定性实验,器材无须十分标准,学生可以用家中的水杯、碗来代替烧杯做溶解实验的容器,用小木棍、筷子等来代替搅拌棒,这些材料在生活中都是很容易得到的,大大降低了实验成本。每位学生都可以带上一套生活化实验器材,课堂上人人都可以动手做实验,学生的参与度高,学习起来就会更轻松。这样的实验课会让学生感到很有趣,使得实验探究不再局限于课堂。同时有助于学生养成留心观察身边物体,将一些物体进行简单处理变废为宝的好习惯,锻炼了其动手能力。

二、善用生活情境助力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理创设生活情境,结合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对于学习新内容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教学“学习物体的运动形式”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说出汽车行驶时车轮是“转动”的,玩弹珠时弹珠很容易“滚动”。此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以下生活场景:在游乐园坐旋转木马,荡秋千,和小伙伴玩跷跷板,有风的天气拿着风车玩耍,和家人坐火车去旅游,拨动一根紧绷的橡皮筋,等等。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然后引导他们思考“在这些熟悉的生活场景中,物体有哪些运动形式”。新课程改革强调科学学科教学要将常见的生活场景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让复杂的科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展学生的主观体验。课后当学生再经历类似的生活场景时,就会不断进行知识的强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日常生活情境开展教学。例如,午间在校就餐时,学生需要用到筷子,此时教师可以抓住契机,让学生思考用筷子夹菜和直接用手拿菜哪个更省劲,导入“杠杆”这一概念。进而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观感受,知道杠杆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筷子就属于费力杠杆。再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活动运用的工具属于杠杆,分别是什么杠杆,为何有些工具是费力杠杆人们还要使用。虽然教授的知识点相同,但是这种基于生活情境的教学模式,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真正实现了教学生活化。

三、基于生活实践,创新教学游戏

小学教育开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游戏教学,这一教学方式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得较为频繁。但受学校人力、物力等硬性条件的限制,科学活动通常都比较单一,形式也不够丰富,久而久之,也就无法再激起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因此,如何改进活动项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科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首先可以从游戏形式入手,如教学“凤仙花”一课时,可以组织种植大赛,每位学生都购买凤仙花种子,动手种植,并按时观察、测量。鼓励学生采取写日记、画图、拍照并配文等形式来记录它的变化,最后将盛开的凤仙花和自己的记录成果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并评选。这样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的标准也不再片面。不仅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种植的艰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再如教学“形状与结构”内容时,我们可以打破书本上用瓶子、水等器材来搭高塔的局限性,改用胡萝卜、牙签或者扑克牌来进行搭高塔的游戏,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材设计。

四、合理运用校本活动,渗透科学教学

我校每年都会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校本活动渗透科学教学。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组织学生观看科教电影、纪录片,撰写观后感;开展“科学知识知多少”抢答竞赛活动;举办科学手抄报绘制、科幻画制作大赛;举办用扑克牌或胡萝卜等搭高塔大赛……平时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自我内驱力。相较于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校本活动的积极性更高,如果能将科学知识恰到好处地融入活动中,就可以实现“玩中学”的教学效果。

五、在生活中捕捉学生学习兴趣点

小学生普遍好奇心重,求知欲强,生活中经常会在不经意间对一些事物流露出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细心观察他们的探究行为,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捕捉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比如教学“光”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很多学生在户外上体育课或者做广播体操时,会比之前更加容易关注到阳光和影子的变化规律。那么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围绕生活化场景来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开展科学教育。我在教授这一单元时,就采用了实地做实验的方法,在同一天的早晨8点、正午12点、下午4点,带领学生去操场观察太阳的高度、方位以及对应的影子长度、方向。实验过程中,学生们兴致高昂、探究的积极性强,通过实地观察与记录,对阳光与影子的变化规律掌握非常深刻,很顺利地达到了教学预期效果。如果只是借助枯燥的PPT或者下载的视频进行授课,看似完成了教学目标,实际上并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完成了单向的“教”,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当然也就无法透彻理解其中的规律。

六、结合实际,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依赖于教材和教师,无法促成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科学学习不能只满足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课外才是学生用科学、学科学的广阔天地,学生可以将书本中的科学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最大化地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价值。课后延伸这一环节既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也是构建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手段。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应结合实际,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布置生活化作业来促成课后延伸。鼓励学生结合家庭、社区等提供的课外资源,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将目光转向对生活的探究。当然,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置学生感兴趣的课后作业,学生自然会全身心地完成作业。比如教学“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内容的时候,各小组都能够根据教师的指导,每次向100毫升的水中加入2克食盐并进行充分搅拌,记录结果,分析并得到探究实验的结论。在课堂小结与延伸环节,我问学生:每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相同吗?如果将食盐换成别的固体物质会怎样呢?如果是将液体物质溶解到水里又会怎样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唤醒了,纷纷表示放学回家后要做实验。这样的追问就水到渠成地将课本知识进行了生活化的课后延伸。学生们回家后用不同的物质进行探究,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体会到了自己动手的快乐,探究的兴趣越发浓烈。

(二)关注学生课后探究的安全

保证人身安全是开展课后探究活动的基本要求。课后探究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时空的多元化,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近自然。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安全隐患,结合学生户外探究的经验,制订合理的探究计划,挑选一些没有危险性或危险性小的活动让学生参与,保障学生的安全。

(三)得到家长的支持

想要顺利地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离不开家长的鼎力支持。有些课后作业需要学生自备一些简单的工具与材料,或者需要家长辅助完成,此时家长的支持,便是活动成功的一半。在平时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渗透课后实践对于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家校合作能够助力学生长足发展的意识。

(四)结合实际,促进作业生活化

教师布置课后探究作业时,要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利用课堂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发现生活中科学知识无处不在,科学可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成就感。比如在教学“摩擦力”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中运用了摩擦力的物体或场景。学生会发现饮料瓶瓶盖上的竖纹、自行车轮胎上的花纹、鞋底的花纹,都是为了增大摩擦力而设计的。相反,很多机器在转动部分会安装滚珠轴承,并且涂上润滑油,这都是为了减小机械运转时的摩擦力。再如认识杠杆、滑轮等工具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家动手操作,体验一下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些物品,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所学的理论知识,思考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工具。实践中学生发现,用手去掰断铁丝很难,借助老虎钳就很容易,从而总结出老虎钳是省力杠杆;直接用手拿食物吃很方便,用筷子夹取却比较困难,从而总结出筷子是费力杠杆。学生进一步得出不是所有的工具使用起来都可以省力的结论。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变抽象的科学概念为具体的探究活动,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要及时对课后作业进行反馈

没有反馈的作业就是无效作业,及时、全面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在探究中存在的漏洞,从而不断优化探究活动的质量。比如教学“天气”这一单元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课后开展制作天气日历的生活化探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每组记录的数据进行检查,了解学生能否正确使用工具测量气温、降雨量等,能否每天定时定点进行科学观测。这些都是生活化实践中非常关键的因素,对探究的结果有直接影响,教师需要及时跟进与反馈,纠正学生探究活动中不合理的操作,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探究习惯,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

结语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所学的全部。”小学科学是一门运用生活中常见的工具与材料,对常见事物和现象展开研究的学科。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着可供学生探究的问题,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尊重他们的想法。在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全面发展的大前提下,教师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更要主动探求在科学教学中植入生活化理念的方法,注重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应打破枯燥乏味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思路,做善于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将生动的生活化情境引入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鼓励、带领学生在丰富多元的生活中进行课后探究。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科学教育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生活化科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蜗牛看牙医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点击科学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科学大爆炸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