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萍
(合肥一六八新店花园学校 安徽合肥 230000)
学生资源是指来源于学生自身的知、情、意、行,可以在教学中被有效利用,能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服务的资源。学生资源是有效的课程资源,是课堂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使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生活体验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教学“悄悄变化的我”为例,探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利用学生资源,打造灵动活泼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悄悄变化的我”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青春的邀约”第一框题,也是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的开篇。本框题由“悦纳生理变化”和“直面矛盾心理”两个栏目组成,主要是介绍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带给学生的影响和困扰,引导学生感受并正视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在本课时的整体预设上,笔者采用序列化教学方式,围绕主题青春分设四个环节,分别是叩青春之门、品青春之韵、解青春之惑、寄青春之语,在各个环节的处理上,有机融入学生资源。
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主张生活本身具有教育意义,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我们的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要想让这些独特的生命个体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触及心灵深处的内心愉悦,就要让教学回归生活,回归本真。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元素搭建桥梁,拉近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课堂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生活元素的有效融入,是灵动课堂构建的切入点。
“悄悄变化的我”的课堂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感知青春期的到来,进而体会成长的力量。教材的呈现方式是通过对一年前的“我”和现在的“我”在身高、体重、肺活量、奔跑速度等方面的对比,感知身体的变化。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直接照搬教材,采用让学生填写表格及陈述自身变化的方式,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何让学生自然快乐地感受青春的到来呢?笔者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课前,笔者通过班级群和家长们私下沟通交流,收集了该班学生婴幼儿期和儿童期的生活照,配上音乐,做成微视频。当一幅幅儿时的生活照伴随着熟悉的旋律出现时,课堂开启了青春之旅的第一站——叩青春之门。看着一张张儿时的笑脸,学生们都会心地笑了,他们的眼神满是惊喜,他们的情绪是高涨的。此时,教师与学生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于是,笔者不失时机地展开如下心灵对话。
师:童年是美好的,你想对自己的童年说点什么?
生1:感觉小时候好可爱、好天真。
生2:童年真好,无忧无虑……
师:现在的你和童年的你相比,有什么变化?
生3:长高了,跑得更快了。
生4:我感觉我越来越帅气啦!
生5:对世界有了自己的看法。
生6:感觉比以前更活跃了。
生7: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了目标……
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生活元素的融入,让课堂教学建立在真情实意之上,让学生处于自由舒展的状态之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成长的变化,纷纷表达了自己对童年的怀念,对青春的期许。无须教师过多解释,自然过渡到童年已经悄然而去,青春已经款款而来。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一切让孩子产生学习欲望的方法都是好方法。”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什么才是好的方法呢?笔者认为,教师要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引入课堂教学。儿童的生活就是儿童的教育,教师要走进学生的世界,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做学生生活的有心人。学生参与的校内外活动、学生的兴趣特长等都可以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鲜活素材。课堂因学生生活元素的融入营造了和谐温馨的氛围,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学生有表达的愿望、有参与的热情。生命唤醒生命,情感激发情感,让学生安心投入学习之中,沉浸在课堂教学之中,正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灵动课堂必定是温情的课堂、自然的课堂、有温度的课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有了一定的看法和见解。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开发教学资源,有利于迁移旧知识,形成新知,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实现由已知之点开启未知之点的探讨,形成新的已知之点,达成知识水平的循环上升和能力水平的层次递进。学生知识经验的融入,是灵动课堂构建的迁移点。
青春是人世间最华美的篇章,青春的韵美体现在哪里?笔者同样借助学生生活元素制作微视频,配以歌曲《青春修炼手册》片段,开启青春之旅第二站——品青春之韵。依据教学目标达成需要,在微视频照片的选择上笔者花了一番心思,有动感十足的舞台照,有整齐划一的广播体操照,有探索求知的生物建模照,有款款深情的歌咏照,有活力四射的篮球社团照,有抒发情怀的朗诵照,还有两张运动会中佩戴志愿者肩带的志愿者的工作照,等等。微视频播放结束后,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探究,结合微视频探寻青春之韵美。
学生根据自身对美的经验感知,回答主要集中于美在容颜靓丽、有活力、有朝气等直观感性思维方面。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设疑:“当我们不再拥有靓丽的容颜,当我们不再拥有蓬勃的活力时,我们的青春依然存在吗?”
生1:我觉得还在,因为人们不是常说青春永驻。
(师会心地点点头,表示认可)
生2:我感觉有些老人特别热爱生活,这就是青春。
(师夸奖学生洞察力强)
生3:我也觉得还在,因为人虽然老了,但可以有一颗青春的心。
(师点赞观点,追问)
师:微视频中我们青春的心又体现在哪里?
学生的思维被问题激活,他们试图打破原有知识经验的壁垒,开始进一步思考。小组合作,学生们热情地讨论着。正如斯宾塞所说,孩子在快乐时,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求知是美,爱国是美,维护集体荣誉是美,有民族使命感是美,乐于奉献也是美……智慧的火花在迸发,一个个饱含新意的观点随之出现。随后,笔者邀请班级志愿者参与互动,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志愿故事,学生们听完故事后,自发地给予志愿者热烈的掌声,这掌声就是对青春韵美的点赞。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课堂探究的深度融合,让学生感受到青春不仅要追求形体、仪表等外在美,也要提高品德和文化修养等内在美。
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有意识地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学生的认知储备由浅表对话向深度对话推进。教师要善于激发一部分学生的初步表达愿望,要对这部分基于知识经验回答的个体给予及时的肯定和积极的鼓励,从而产生群体示范效应,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在原有认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进一步探究。教师要以此为有效契机,努力寻找学生“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契合点,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拓展和思维广度的提升。灵动课堂必定是有活力的课堂、有提升的课堂、有成长的课堂。
问题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力,课堂的灵魂在于对问题的深度挖掘和有效解决。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的问题困惑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直面学生成长过程中有意义的真实性问题,引导学生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学生问题困惑的融入,是灵动课堂构建的动力点。
问题讨论的深度依赖于问题情境的真实程度。在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哪些困惑?由此,开启青春之旅的第三站——解青春之惑。在课前准备阶段,笔者围绕上述话题对本年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现阶段成长中遇到的矛盾和困惑。通过择取有效问卷以及整理分析问卷,笔者发现学生的烦恼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压力大、与父母发生冲突、身高体重等生理变化不适应、住宿生面临生活不习惯等。
困惑明确了,调查结果又该如何呈现给学生呢?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笔者借用了翻纸牌的游戏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四组数学卡片,每一组数字卡片后隐藏着一个有关成长烦恼的故事,小组代表挑选数字,点击数字卡片,多媒体上呈现出卡片背后的成长困惑和矛盾。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切身实际,都是学生共同的困惑和烦恼,学生分享的金点子也特别接地气。以下摘录的是针对孩子与父母沟通不畅问题,师生间的对话。
师:咱们平时与父母发生过矛盾冲突吗?
生(全体):发生过。
师: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我们可以给出什么样的建议和小窍门呢?
生1:我给出的建议是可以通过书信的方式沟通,多换位思考。
生2:可以通过家庭聚会的形式缓解矛盾,出现问题先彼此冷静一下。
师:都是不错的方法,沟通的契机和形式也很重要,还有其他小窍门吗?
生3:我也同意先冷静下来,不要和父母争吵,要尊重父母,因为父母是长辈。
生4:我会和妈妈谈谈自己有什么苦恼,我的想法是什么,希望妈妈能够理解。
师:亲子间应该彼此尊重,相互理解。
生5:我会躲在房间里大哭一场,情绪宣泄出来后再沟通。
生6:我会先睡一觉……
师:咱们班的同学处理问题都很有智慧,在与父母交往中有许多独特的小窍门。保持良好的心态,双方能够换位思考,亲子关系一定会和谐融洽。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关注课程标准目标达成要求,更要关注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引路人。学生成长中所关切的问题、所困惑的问题都应是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教学中有效融入学生的问题困惑,让讨论对象不再是虚拟的,让讨论的过程不再是花哨的,让讨论的结果不再是空洞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生命力的重要体现。灵动的课堂必定是真切的课堂、朴实的课堂、有效的课堂。
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灵动的课堂,不仅源于教师巧妙的预设,更来自其不可预知的生成。只有精心地预设才有可能产生精彩的课堂生成,用心地聆听师生、生生间的对话才能捕捉生成的机会。学生智慧生成的融入,是灵动课堂构建的着陆点。
在青春之旅的第三站——解青春之惑的教学中,有学生谈到离开父母在学校住宿,面对叠被子、洗衣服等实际问题,感觉很烦恼;有学生谈到自己的身高是班级最矮的,总觉得别人会嘲笑自己;也有学生吐露心声想加入班级的篮球队,但自己球技不高,怕其他队员不接纳。如何正确面对成长中的矛盾和困惑?在合作交流中,课堂上生成了很多有价值的认知。比如:烦恼不可怕,当我们学会了叠被子、洗衣服,烦恼促进了我们的成长;当我们因为身高、体重等生理现象而产生烦恼时,不要担心,青春期的成长有快慢,取笑别人的生理变化是不尊重他人的体现,要想赢得他人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在集体生活中要有爱心,要善于寻找和发现同伴身上的闪光点等。与此同时,课堂也生成了许多调控矛盾心理的方法,如自我解嘲、自我暗示、注意转移等。这些课堂的智慧生成,将教学由知识的传递转向能力的培养、素养的提升。教会学生生活是课程的目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心灵的成长,是核心素养价值所在。
课堂生成可以是多维度的,可以是知识上的,可以是情感上的,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如何度过青春时光?笔者预设了青春之旅第四站——寄青春之语。此环节是书本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热爱青春、珍惜青春、把握青春。笔者引用了董卿在《朗读者》节目中的开场白,引领学生认识到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你想对你的青春说点什么?”正是因为有了前面三个环节的认知积累和情感积淀,教师才会听到学生别样的青春寄语。
生1:谁虚度年华,他的青春将会褪色。
生2:当我回首来时路,我希望我的青春是丰富多彩的。
生3:青春不是站在看台上,而是站在舞台上。
生4:奋斗吧,少年……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先生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中提出,学习是同教师的相遇和对话,是同学习伙伴的相遇和对话,也是同自己的相遇和对话。教师要学会在倾听中捕捉时机,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或者意见,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只有教师将课堂的视角真正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发生,课堂生成才会实现。课堂因生成而和美,课堂因生成而和谐,融入学生的智慧生成,让课堂充满和谐之美。灵动的课堂必定是和谐的课堂、和美的课堂、和乐的课堂。
学生资源是活跃的人力资源,是独特的教学资源。学生资源是有效的课程资源、便捷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好这一资源,为学生生命成长服务,打造灵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