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普瑞酮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2022-03-09 07:47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胃泌素贝拉胃炎

王 森

慢性胃炎为消化内科常见的疾病,病理学诊断以慢性胃黏膜炎症为依据,其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的特点[1-2]。慢性胃炎患者易出现反酸、食欲减退、上腹隐痛等症状,严重患者胃黏膜会发生糜烂,甚至少量出血[3],可严重影响其工作、生活等。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变化,慢性胃炎的发病率显著升高。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胃黏膜保护剂进行治疗,但单一用药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就替普瑞酮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及对复发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昌图县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39~63岁,平均(51.12±3.66)岁,病程1~9年,平均(4.32±0.45)年;疾病类型:糜烂性胃炎16例,萎缩性胃炎23例,浅表性胃炎21例。观察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41~61岁,平均(51.77±5.13)岁,病程1~7年,平均(4.11±1.67)年;疾病类型:糜烂性胃炎18例,萎缩性胃炎22例,浅表性胃炎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经胃镜检查确诊;2)临床症状体征符合慢性胃炎诊断标准[4];3)胃部没有进行过手术治疗;4)神智正常,不存在精神疾病。排除标准:1)其他消化系统疾病;2)肝、肾功能障碍;3)恶性肿瘤;4)近期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治疗;5)妊娠、哺乳期。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成都迪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715),20 mg/次,2次/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替普瑞酮(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656)治疗,50 mg/次,3次/d,口服。两组治疗2周。

1.3 临床评价

1)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的糜烂面已愈合;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的糜烂面明显缩小;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胃黏膜的糜烂面没有变化[5]。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包括上腹疼痛、腹胀、反酸消失时间。3)胃肠道功能指标: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患者静脉血3 ml,对患者血清胃泌素、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进行检测。4)复发情况:治疗后随访半年,观察患者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上腹疼痛、腹胀、反酸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s)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s)

组别 例数 上腹疼痛 腹胀 反酸对照组 60 8.62±2.09 8.56±3.71 7.32±0.54观察组 60 5.12±0.72 4.54±2.55 4.01±1.82 t值 3.397 5.921 8.376 P值 0.000 0.011 0.008

2.3 两组胃泌素、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胃泌素、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胃泌素、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胃泌素、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胃泌素、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胃泌素(μg/L) 胃蛋白酶原Ⅰ(mg/L) 胃蛋白酶原Ⅱ(mg/L)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0 60.21±3.21 53.25±4.09a 165.02±3.72 153.37±10.57a 21.06±2.65 16.83±3.18a观察组 60 60.56±2.67 45.12±7.43ab 166.37±4.08 140.23±5.36ab 21.42±4.71 8.96±2.93ab

2.4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3 讨论

慢性胃炎即不同病因导致胃黏膜发生了慢性炎症病变,为临床上常见疾病,发病率排在胃病首位。随着纤维内镜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明显提高了临床医师对本疾病认识。慢性胃炎常见类型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易发生黏膜肠上皮化生,可使贲门受累,导致胃泌素分泌减少,还能累及胃体,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分泌明显减少。目前,临床对于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明确,相关学者认为可能与感染幽门螺杆菌、食物刺激、免疫异常、十二指肠液反流,导致胃黏膜上皮损伤有关[6-8]。对于慢性胃炎若没有明显症状,无需治疗,如果患者存在明显症状,影响了其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就需要给予药物治疗。对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慢性胃炎患者,需根除幽门螺杆菌。若选择药物不合理或治疗方法不正确,停药后患者症状可反复发作。目前,临床治疗慢性胃炎的原则为减轻胃黏膜炎症反应,使受损的胃黏膜屏障修复[9]。

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药物很多,质子泵抑制剂为治疗慢性胃炎常用药物,服用后患者基础胃酸、餐后胃酸分泌显著减少,胃液pH上升,尿素酶失活,幽门螺杆菌定植受阻,干扰幽门螺杆菌的繁殖[10-11]。雷贝拉唑是一种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可聚集在胃壁细胞表面,使H+-K+-ATP酶活性降低,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侵蚀,提高胃黏膜保护屏障功能[12]。雷贝拉唑抑制胃酸分泌的能力比奥美拉唑高3~10倍,同时其具有起效快、抑酸时间久的特点[13]。但单独使用雷贝拉唑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并不理想,且复发率较高。替普瑞酮作为萜类物质,可促进胃黏膜微粒体中糖脂质中间体合成,进而形成高分子糖蛋白[14]。高分子糖蛋白是一种胃黏膜修复因子,可有效修复受损胃黏膜。替普瑞酮能清除存在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内的氧自由基,使中性粒细胞超氧自由基形成减少,可以减轻超氧自由基对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15]。此外,替普瑞酮可使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及释放增加,改善胃黏膜血流量。有研究显示,替普瑞酮可使慢性胃炎患者胃体及幽门部黏膜的前列腺素合成增加,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缓解临床症状[16]。

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上腹疼痛、腹胀、反酸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提示采用替普瑞酮联合雷贝拉唑对慢性胃炎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快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同时,治疗后两组患者胃泌素、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表明替普瑞酮能有效修复慢性胃炎患者受损的黏膜屏障。

综上所述,采用替普瑞酮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疗效显著,复发率较低。

猜你喜欢
胃泌素贝拉胃炎
中药治疗猪慢性胃炎病的研究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老狗贝拉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如何通过胃泌素G17检查结果判断疾病
离断胃迷走神经对门静脉高压胃病大鼠胃泌素水平的影响
唠叨的妈妈
“胃溃疡”反复发作警惕胃泌素瘤
胃泌素-17 无创检测胃部疾病
四十九条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