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漆艺是福州特有的艺术,在福州的传播尤为广泛。但是,在福州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有关漆画教学的课程与素材却很少,甚至部分专业的美术教师(非漆画专业)对此也知之甚少。作者所在的小学创办于2014年,学校创办之初,在领导的支持下,大胆尝试将漆艺引入学校的社团活动中,旨在让福州学子从小了解家乡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继而将漆艺植入学生心中,并努力传承下去。在多年的教学中,作者愈加感受到将漆艺引入小学社团活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关键词:漆艺;小学教学;社团活动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04-0080-03
引 言
千年漆都福州,自南宋起就有了漆器作坊。到了清朝,随着脱胎漆器的成熟和发展,福州这座城市更是成为漆器的集散地和漆艺人才的汇聚地。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漆画艺术应运而生,成为与国画、油画、版画等并立的独立画种。漆画以天然大漆为主材,集合漆皮、漆粉、蛋壳、铝箔、金箔螺钿等材料,采用勾画、镶嵌、打磨、推光等技法,使画面光亮如镜。漆的光泽和色彩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鲜活(俗称开色),给人以低调奢华的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貌。
一、漆藝走进小学课堂的背景
福州的漆画艺术家曾多次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大漆艺术的交流;在美术教育领域,高校美术院系也纷纷开设漆艺专业;在全国美术展览中,福建地区的漆画作品亦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在福州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有关漆画教学的课程与素材却很少。笔者所在的小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创办于2014年。学校创办之初,大胆尝试将漆艺引入社团活动中,旨在让福州学生从小认识家乡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漆艺走进课堂,是传承,更是创新。漆艺源于器,最早的漆器在河姆渡时期就已出现。随着历史的变迁,由器生画,并且结合了传统国画和西方油画艺术的绘画技法,加之漆艺本身和多种物体的包容性,形成了特殊的髹漆技法[1]。除我国外,日本、韩国、越南也对大漆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不少贡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较多地使用漆器。如今,越来越多的欧美国家也逐步认识到漆的华美。作为中国著名的漆乡,福州在漆艺教学领域却稍显薄弱。基于上述情况,作为一名一线的基础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很有必要把漆艺介绍给下一代,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漆艺的语言。
我校的漆画社团是个大家庭,这个家的名字叫作“漆言漆语”。2014年成立之初,小小蒙童,着布衣大褂,看着眼前的崭新世界:大漆、松节油、角丘、发刷、砂纸……眼花缭乱,至今笔者仍记得当时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那是对新鲜事物的新奇,是对新知识的渴望,是对民族文化的探索。学生是家庭的希望,为了满足学生的愿望,很多家长义无反顾地投入漆文化的世界里:了解大漆的属性,探索漆画的材料……由此,小手拉起了大手,走进漆艺世界的不仅是一个学生,更是一个家庭,传承从家庭开始。
二、在小学社团活动中开展漆艺教学的难点及解决策略
(一)懵懂探索漆艺社团
漆艺的门槛很多,比如辨漆的视力、闻漆的嗅觉、做漆的手感、创作的灵性等,还有要忍受对大漆过敏的痛苦。这似乎也是莘莘学子“遇漆止步”的一个重要原因[2]。大漆源于大自然,它安全无毒,但漆液中含有的漆酚容易导致皮肤过敏,过敏反应奇痒难忍。成年人尚且难以忍受,何况是孩子,这也是漆艺难以走进小学课堂的首要原因。面对大漆的这一特性,“漆言漆语”成立之初,笔者每次上课都“胆战心惊”,年轻的家长们一边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信念,一边用橡胶手套和医用口罩将小学生的手和口鼻遮住。我们一起小心呵护着“漆言漆语”家庭中的小成员们,调漆、洗漆、髹漆……每个步骤都事无巨细,一一讲解。在“漆言漆语”大家庭成立之初,小成员们的平均年龄为8岁,正值小学二年级。学校的社团活动时间是有限的,一周共有三节课,总时长约2.5小时。无需长时间接触大漆,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大漆的敏感度。回想当初,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仅如何清理后期残余色漆,笔者就详细讲解了整整半个学期。实践证明,只要养成好的用漆习惯,沾漆时及时用植物油清洗干净,制作过程严格遵守卫生规则,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出现大漆过敏现象。当然,这也离不开家长们对漆艺课堂的支持。每个学期末的非遗家长课堂,家长们总是能按时来学校参与学生的漆画亲子课堂,真正让家乡非遗的传承从一个学生延伸到一个家庭。
(二)走进漆艺激发兴趣
漆艺工艺复杂,包括拟稿、描线、填漆、打磨、推光等工序,对物质条件要求苛刻,制作时间长,效果呈现较慢,一幅作品从构思到完成一般需要1~2个月的时间,这是漆画难以走进课堂的又一因素。为了能实实在在地让漆艺在小学生心中播种下传承的种子,学校在“漆言漆语”社团活动的时间安排上给予了很大支持,定于每周三下午,用半天时间(三节课)持续进行活动。集中整合的活动时间,为小学生预留了充足的创作时间,同时拓宽了创作的空间。为了髹漆工艺和后期打磨的便利,近年来学校还专门为小学生打造了专业的漆画教室,并配备了阴干房。
社会教育力量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和助力也不可忽视。漆艺工艺性强,专业技巧难。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简后繁、先引导兴趣再深入研究、先小组合作再个人完成。这就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幸,社团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福建师范大学漆画系师生的大力支持。这一强大的社会助力及时补充了我校漆艺师资力量不足的短板,为漆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漆艺社团重在传承,社团漆艺教学在传统漆画的基础上,还辅以小学生日常使用较多的物品作为载体,进行漆艺衍生品创作,如毛笔、钢笔、书签、葫芦挂件等。这些物品的装饰部分均利用了天然大漆和螺钿等传统装饰材料,历经彩绘、镶嵌、罩漆、研磨和推光等数十道工序完成。漆艺作品色彩绚丽华美,纹理富有变化,美观雅致,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小学生在感受漆艺之美、了解创作方法的同时,还能兴致勃勃地投入漆艺学习创作中。几年以来,学校展厅的展品逐渐丰富,漆艺传承已初见成效。
三、打造漆艺社团的现实美育意义
(一)漆艺走进课堂,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而美术教育的目标之一,正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使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感知美的眼睛。大漆之美或古朴或绚丽,或华贵或典雅。不同的历史朝代都赋予了漆器不同的审美,但无一不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美是没有国界的,但审美是有民族性的。大漆的传统魅力恰恰代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审美意趣和文化情感[3]。漆艺走进课堂,对学生感知、想象、了解民族的文化,拓宽审美视野,提高欣赏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当今美术发展的形势来看,绘画的技法和颜色的选择早已不是画家创作过程的唯一旋律。综合材料的拓展和运用,为艺术家提供了大量的可能性:叶子、树根、报纸、铁丝、蛋壳……一切来自大自然和人为制作的材料,甚至是废旧物品,都可以为艺术家所用,变废为宝,成为艺术殿堂里给人带来惊艳的艺术品。漆艺更是个中翘楚,“漆言漆语”的小成员们接触漆画后,首先产生兴趣的就是漆画材料:蛋壳、金箔、麻布、食用油、砂纸……一切在文化用品商店和画材店里买不到的东西都需要笔者去其他地方购买,以至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笔者为了买齐这些材料而游走于各个商店。不同材料带来的不一样的触感、肌理效果和色彩激起了小学生前所未有的学习兴趣,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学会了思考,在实践、探究中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
(二)漆艺走进课堂,是非智力品质的培养
大漆是“慢”的艺术,从漆农割漆的“百里千刀一斤漆”,到一道漆陰干至少一周,再到后期的打磨、推光、揩青,无一不“慢”。每个学漆艺的人都知道,漆是漆树的血液,它是有生命的,学会爱它,它会回报你意想不到的美。这种美需要时间的酝酿,因为它拥有战胜时间的力量。每幅漆画或者漆艺作品,其制作过程都十分复杂,历时漫长。正是这种“慢”,潜移默化地淬炼着每个小学生的耐心、信心和坚持的珍贵品质。
大漆是包容的艺术。正因为这种特性,漆艺在当代艺术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漆艺制作过程可以融合多元材料,让各种各样的素材在它身上呈现与众不同的肌理,如金箔散发出的富丽堂皇的气质,蛋壳拼贴呈现出的艺术留白,螺钿的镶嵌表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光泽美,等等。除此以外,树叶的叶脉肌理,大小豆类的滚动轨迹,丝瓜瓤的线状点缀,无一不呈现出独特的肌理效果,而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寻找、使用。正如雕塑家罗丹说的那样,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完成一幅漆艺作品后,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永恒的美,更是团队协作的幸福感。
漆艺是可塑的、可变的艺术。学生在漆艺的制作过程中难免出现做错做坏的情况,面对失败要一次次从头再来,学会坚持,不放弃。虽然漆画修改起来不容易,需要进行有计划、有预想的修改,但正是这种不容易教会了学生在失败中寻找机会、吸取经验教训。耐心、信心、坚持、不放弃、包容、协作,这些珍贵的非智力品质是“漆言漆语”社团给小学生受益终身的礼物。
(三)漆艺走进课堂,是为“双减”政策提质增色
“双减”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对学生五育并举、全面、个性化的多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第二课堂的社团教学秉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办学理念,践行“六艺”文化育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把漆艺这种传统艺术依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校本化开发,使漆艺通过教学融入美育实践,涵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建立学校的美育特色。漆艺进校园,也是响应“双减”政策的具体措施,小学生通过在漆艺工作坊的学习实践,能够不断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在提升审美素养的同时将传统漆艺融入现代生活,不断传承非遗的“种子”,弘扬和传承福州本土传统艺术文化。漆艺走进课堂,还能够丰富学校文化生活,真正将“减负”与“提质”“增色”落到实处。
小学生一层层地髹涂,一遍遍地打磨,这何尝不是踏着匠人的脚印,学着细心、耐心、坚持。以滴水穿石的毅力、耐心和坚持,把自己的作品打磨到极致,达到无限完美的境界,这正是中国匠人的一种内在精神,一种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一种追求真善美的信仰,一种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吴冠中先生曾说,传统有两样好东西,一是宣纸的白,二是漆画的黑。漆之美结合了中国人传统的文化观念和审美品位,体现了中国人的大气沉着之美和儒雅温和之美,它们体现了民族精神,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象征,这正是漆的不可替代之处。我们不能将漆与其他物理材料一样对待,因为它是我们对传统的寄托。
我校小学社团的漆画教学持续至今,最大的学员已经上初中二年级了。学校曾对已经毕业的漆画班学员进行过一次回访,当被问及是否愿意继续学习漆画技艺时,他们全都表示愿意继续学习漆艺,甚至多次问及是否可以一周利用半天时间重回母校漆画班继续学习。这样的诉求充分证明了“漆言漆语”社团的成立不仅是正确的,更是必要的。
结 语
漆艺及大漆文化的传承任重道远。尽管“漆言漆语”社团的成员还不是很多,但笔者相信,通过不断摸索,我们可以找到更多、更有效的办法,使漆艺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所有学生都能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得到传统审美的熏陶,进而提升自身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乔十光.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漆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2]尹少淳.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陈圣谋,王向阳,陈锐.当代漆画[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梁梦婷(1982.12-),女,福建福州人, 任教于福州市仓山区第七中心小学,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