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静
近两年漆艺展览频繁,漆艺创作也变得活跃并萌生出一些变化,即从平面和器物走向了立体、影像、装置的广阔空间,从装饰性、实用性的传统小天地正向着艺术叙事和个体表达的方向迈进。
在此过程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青年漆艺家的创作没有背负口号式的宏大叙事,因而更具突破性。他们不再纠结于漆艺的工艺性和艺术性,而是凭敏锐的感知大胆创造,其不拘一格的想象力和创作方法颠覆了传统漆艺的固有模式,有力拓展了漆艺的边界。除了传承技艺,漆艺家们开始“活用技艺”,用古老的漆对当代文化进行表达,让大漆这一传统的媒材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漆艺的可能性。漆艺不再是静态的历史记忆,而是鲜活的现在进行时,呈现出越来越开放的态势。
对于漆艺创作而言,技艺的精纯老到固然重要,但最能打动人的是作品的内涵和新意。青年漆艺家没有按部就班或画地为牢,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思维来面对大漆艺术,努力让漆艺变得好玩、有趣又独特。他们的作品中有一种爆发力和生长力,所以我从“活用技艺”的角度切入,策划了“开放式——青年漆艺创作研究展”,将青年漆艺这一创作群体做一次小范围的切片研究,呈现他们对漆艺的思考及其为漆艺注入的活力。此展入选文化部“2017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将于2018年3月在湖北美术馆展出。
青年漆艺家的探索实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来解读:
繁复与精美的工艺性,是漆艺非常明显的特征。囿于材料与制作过程,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漆艺在叙事方面先天不足,既不便捷又没有丰富的参照物,且时常面临大漆材料不可替代性的质疑,然而有些青年漆艺家仍然勇于挑战,尝试用大漆语言來记录这个时代的片段、讲述自己的小故事。常瑞红的《拒绝伤害》探讨的是两性关系,郭天天的《称骨论命》探讨的是精神与肉身。这一倾向的漆艺创作并非否定或削弱材料的特性,相反非常注重大漆材质和技法语言的探究。但艺术家很明确材质语言是为艺术表达服务,并使其更有力度,因此,工艺性已不再是年轻漆艺家关注的重点或作品的核心。技艺的精湛只是基本素质,比之更重要的、占作品主导性地位的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文化立场与个人经验。大漆被作为一种媒材、一个艺术表达的因子,漆艺则成为物的言语,丰富而多变。这些作品没有刻意地向当代艺术的一些时髦的形式语言靠拢,而是在对漆材料特性纯熟掌握之后的自然表达,源于真实的情感和思考。
推动漆艺的传承与创新已是业界共识,而成熟漆艺家的传承负担较重,努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的同时,又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凸显漆艺的特性,所以在儒释道等东方哲思和装饰表现的道路上,往往走得艰难也走入了虚空的局限。而90后漆艺家戴燕怡的《灵光》、魏玲玉的《吸引》和郑文雯《白日梦切片》用几个圈、几条线、几颗钢珠和磁铁,以“白日梦”和“游戏”,消解了我们对漆艺沉重的执念。漆艺居然可以这么有趣,表现手法可以这么轻松随性;漆艺不再是仅供观看的、一板一眼的、静止的艺术,而是可以互动的、有趣好玩的“游戏”。对于青年漆艺家来说,驱动他们创作的不是如何体现漆艺的质感或形而上的精神,而是如何让漆艺变得生动、在创作过程中获得真实的快感。“有趣”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因为好看的皮囊很多,有趣的灵魂太少,而吸纳这些有趣的灵魂对于漆艺的未来大有裨益。
漆艺从器用发展而来,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实用性已不是漆艺家在创作时考虑的要素。如今美术馆和艺术空间的热潮带动了视觉展示文化的活跃,有的艺术作品就是为空间而生,为观看而存在,一些青年漆艺家的创作也出现了这一倾向。他们更喜欢表达自我、占据空间,直接把器物从实用功能中解放出来,演化成观看的物,与空间发生关系形成场域和气氛。在这一转化中,形制和意象、文化感觉和空间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对于青年漆艺家来说是比较难把握的。但仍然不乏优秀作品,如胡秀姝的《青墁》和《勍》形制考究,传达出端庄的东方古典美和仪式感;徐端的《首饰系列》把原本附属性的配饰转化为观看的主体,给人另一种视角和启发。漆艺从“器”的概念或架上观看的经验,向空间的、场域的方向延展,这不失为漆艺创作的一种新的方式。当然,注重空间,并非鼓励“为了空间而空间”,而是试图强调,造物与空间的关联,以及漆艺在日常生活中的回归。
总体而言,目前漆艺创作从形式到内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审美和批评尚未同步、成熟,所以当漆艺像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做当代文化的视觉表达时,常常会面临大漆材料的独特性和必要性的质疑。横向比较一下,摄影技术出现以后,绘画并没有消亡,且仍然在发展、研究自身的语言;水墨和装置、行为、影像、综合材料的结合,也仍然是水墨的实验和探索。同样是传统材料,对水墨和陶艺宽容得多,对漆艺则显得苛责重重。我们很难笼统地肯定或否定,一件作品使用大漆是更好还是无意义,这也是一个需要逐步去体会、摸索并建构的领域。
艺术创作用什么材料和语言,由艺术家决定;作品的好坏取决于其内在的思想和创意。对于正在转型过程中的漆艺更是如此,我们希望未来评价漆艺的眼光,不再定格于材料和工艺,而是让作品的格局、创意和质感来说话。
弘扬漆艺,推动传统漆艺的更新,是希望大漆作为一种媒材,被广泛地应用于艺术创作和当代生活,从而与当下文化形成互动互为的关系。这其中最本质的问题就是要“活用技艺”,如此,漆才能得以新生并发展出丰富的面貌,形成开放的大漆世界;未来,大漆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中国文化的新表达。
责任编辑 吴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