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莹,赵 斐,李丹红
(天门职业学院,湖北 天门 431700)
关怀是护理的最根本要素。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让学生在未来的护士职业发展中为患者带来细致、全面的人性化护理。通过强化护生专业技能、综合能力以及人文情怀等重要途径,构建人文关怀课堂模式,将关怀理论融入到基础护理学教学中,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水平。
选取我院2019级护理专业学生68名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均处于21~23周岁,平均年龄为(22.1±3.42)岁,其中男护生7名,女护生61名,将其随机分成两个小组,第一组设为参考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开展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另一组设为试验组,采用人文关怀课堂模式开展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对两组学生的年龄、性别、入学成绩、学习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进行考核,各项P值均大于0.05,证明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1]。
参考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开展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试验组采用人文关怀课堂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如下[2-4]:首先,向学生传达信念与希望。在实践课程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观看正面与反面的关怀案例,并给予学生8min时间进行自由探讨,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护理场景所采取的护理手段也是不同的,从而加强对病人的心理辅助。其次,提高学生对自己以及对他人的敏感程度。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模拟情境,并依据客观实际探讨模拟病人的生活与心理状况,将其当成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社会人,在仔细观察的同时也要细心感受其需求,进而提供适宜、舒心的护理服务。在真人模拟的实训项目中,如床上翻身、换洗床单、口腔护理等,学生可以依次扮演模拟病人与护理人员,其他学生在旁观看。在操作完成之后,各组成员可以进行相互评价,指出操作过程中不规范、不合理的地方。
在教学内容结束之后,对试验组和参考组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开展学生的实践操作考核,包括技能操作、关怀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各占总分数比例的50%、30%、20%;二是开展学生的人文关怀水平考核,包括认知、勇气、耐心等三个项目的评价。
在考核结束之后,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利用t与χ2进行检验,检验标准α=0.05,当P<0.05时,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
将试验组与参考组学生的实践操作考核成绩导入到表格中,制作成实践操作考核成绩对照表,如表1所示。
表1 试验组与参考组学生实践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分)
对试验组与参考组学生在教学前后的人文关怀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制作成表格,如表2所示。
表2 试验组与参考组学生人文关怀水平比较分)
从表1中可以看出,试验组学生的操作技能、关怀能力、应变能力的各项成绩均要明显高于参考组,由此可以证明构建人文关怀课堂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护理水平。关怀课堂教学模式的考核方式更加全面、合理,能够引导学生改变自身学习的侧重点,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综合护理能力。
从表2中可以看出,试验组学生在认知、勇气以及耐心等方面得分均高于参考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通过构建人文关怀课堂,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人文关怀学习氛围,并将抽象、难懂的关怀理论转变为形象生动的教学场景,更好地将关怀理论内涵与精神融入到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