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飞 王艳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北·武汉 430074)
发展和安全是永恒的主题。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正式迈入普及化阶段,高校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后,高等教育的载体——校园已不再是传说中的象牙塔,不断扩大的开放办学环境、持续增加的招生人数以及跨校区的运行等因素都冲击着高校校园安全稳定。校园安全是高校师生进行正常教学、科研和生活的基础保障,一旦被破坏可能将直接导致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甚至影响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安全是指人或物处于一种不受威胁、不面对危险、不遭受危害和损失的状态,人的安全可具体分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心理安全等。[1]基于校园视角,校园安全的涵义是安全在校园范围内的自然延伸,具体是指每一位师生员工在校园内避免遭受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心理安全威胁的可接受的状态。
表1是对几所高校师生员工安全问题关注程度的一个简单调查。调查结果可以基本反映高校师生员工对于校园安全的关注态度。可以看出,高校师生员工对于自身的人身财产安全重视程度较高,对于心理安全的关注仅为41%;对安全知识及校园安全事件的关注明显不够;只有23%的实施知晓校园报警电话。
表1:某几所高校师生员工安全问题现状调查
校园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师生员工安全事关学校改革发展大局。通过对几所高校近三年的安全事件统计可知,网络电信诈骗、财物被盗、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心理安全等都严重威胁着师生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
1.2.1 网络电信诈骗
诈骗是通过非凡的方式,将他人财产进行占有。网络电信诈骗是指利用网络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平台等传播媒介,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财物,据为己有的行为。如今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网络电信诈骗呈现多发高发态势,严重影响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如某市高校领域电信网络诈骗一周曾受理过有效警情48起涉及26所高校,涉案金额多达147万元。诈骗分子精心设计各种骗术,令人防不胜防。常见的校园网络电信诈骗方式有上门推销、代销诈骗、招聘兼职诈骗、传销陷阱、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诈骗、冒充亲戚、朋友诈骗、冒充公检法诈骗、利用钓鱼网站、网上购物、网络游戏交易欺骗钱财、网上中奖诈骗等。
1.2.2 校园盗窃
盗窃同样是以非法、秘密的方式将公私财物占为己有。在大学校园内,偷盗是一种常见并为师生员工深恶痛恨的违法犯罪行为。随着各高校安全监控系统的不断完善,盗窃事件在校园内呈现下降趋势,但在新生入学阶段还时有发生。
1.2.3 消防安全
火灾是威胁人类安全的重要灾害,也是威胁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校园火灾可以让整栋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瞬间化为灰烬,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往往还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2]如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一实验室发生火灾爆炸,造成3名学生现场死亡。当前,部分高校宿舍管理制度不规范、管理服务不到位、消防设施不齐全,加之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在寝室私自乱接电源、违章使用电炉、“热得快”、电热杯等大功率电器,致使住宿安全存在诸多隐患。部分教师员工未做到人走断灯断电、随意乱扔烟头等,这些都是不安全行为。
1.2.4 交通安全
高校属于高度密集的场所。教职员工上下班、学生上下课、就餐、运动等时间和地点都相对集中,很容易形成校园交通高峰,让校园瞬间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与此同时,随着高校不断扩大开放办学,各种学术会议、学术论坛、交流活动在校园内日益频繁,各种外来车辆抢道争路、超速行驶、违章停车也给校园师生员工安全稳定带来极大隐患。
1.2.5 心理安全
快速变革的社会和激烈的竞争压力使高校师生员工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高校教师,临着严格考核压力,教学、科研等给他们带来繁重的任务;高校学生面对生活适应、学业问题、网络成瘾、人际关系、恋爱感情、就业等各种现实问题,极易焦虑、抑郁、恐惧等。如若这些心理亚健康师生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和积极疏导,最后极有可能会采取极端方式结束生命。[3]
1.2.6 其他
校园体育运动造成的伤害,如:跑步猝死、打球摔伤、拉伤等;学生外出活动中遭遇危险甚至死亡,例如:女大学生外出失联被害事件、溺水死亡事件;此外,校园内集体食物中毒、群体踩踏事件、打架斗殴等公共安全事件也严重危害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稳定。
高校校园安全问题正朝着复杂化趋势发展,具体表现为:犯罪主体更加多元、手段更加多样、受害对象不断扩大、受损程度更加严重,这些都给高校师生员工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4]因此,找出影响高校师生员工安全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这是稳定高校校园安全的前提。
特殊时期,旧的格局行将打破,大国关系、国际秩序、地区安全、社会思潮、全球治理都在急剧地重塑、重构,我国正处于跨越常规性、长期性关口的攻坚阶段,各类突出矛盾、文化不断地向大学校园开始渗透。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校园招生人数持续增多、基本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后勤服务市场化逐渐加强,大学早已不再是“封闭校园”,与外界的联系和互动越来越频繁,致使安全问题逐渐凸显,直接影响着校园稳定。
家庭是每个人的重要支持系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家庭的经济文化及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一旦家庭支持系统呈现消极负面,将引起大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笔者工作中发现:近些年,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的学生心理问题明显高于来自原生家庭的学生。
时代之变催生青年之变,新时代的95后、00后大学生思想更加开放、个性更加突出、自我表现更加张杨。他们将网络打造为自己的聚集地,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安全意识淡薄,致使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受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人际交往中容易产生矛盾冲突。
师生员工安全是高校正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石。高校应本着“教育在先,预防为主”的原则,积极开展师生员工安全教育工作,切实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身安全防护能力,这不仅是体现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打造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幸福校园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安全仅指人身安全、财物安全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科技、新技术、新思想正加速革新着整个社会,大学校园更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确保校园秩序正常。高校必须转变工作观念,转变已往的传统安全观,更加重视非传统安全,教育引导师生员工学会着眼全局,辩证的思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军事以及能源、粮食等诸多安全问题,科学统筹,多方法的构筑师生员工的大安全观。
制度建设管根本、管长远。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一方面,高校可以积极调动学校安全部门管理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宿舍管理员及班团干部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校院分级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安全教育管理体系。另一方面,高校要探索将师生安全教育纳入到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管理体系、教学管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体系中,把安全教育与专业教育、实习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建立学校师生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
威胁校园安全稳定的因素越来越多,高校要彻底改变传统教育中以知识和技能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要按照“简单实用、重点突出、分层分级”原则,从顶层设计安全教育内容体系,确保师生员工全覆盖。各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一套完整的安全教育方案,将国家安全、网络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实验室安全、运动安全、心理健康教育等全部纳入,确保教育内容全覆盖。同时,要强化警示教育,定期统计分析校园已发生的安全事故,将这些真实发生的案例及时转化为教育素材,鲜活生动的案例会使受教育者会更加重视、更受启发。
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呈现零散、随机、碎片的状态。高校要充分整合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安全教育形式。一是依托校内相关教学科研机构,开设专门安全教育课程。二是通过组织讲座、参观、体验式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安全专题教育。三是充分利用学校各类社团、报刊新媒体、广播站、宣传栏等平台,定期推送安全防范信息,实现安全知识传播常态化。[5]四是充分发挥安全各领域专业人才、专业机构和行业企业的作用,有效利用各类场馆、基地、设施等,开发实践课程,组织现场教学,强化体验感受。
师生员工的安全保障是高校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加强师生员工的安全教育,提升他们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能使校园的安全管理工作更加精细化、精准化。科学的安全教育可使师生员工由已往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积极学习,使师生员工形成良好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保护能力,这样才能创造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从而确保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序进行。当然,安全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要知道欲速则不达,具体开展中存在诸多困难,有待于在实践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