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后现代主义的学前儿童德育的动静互促及虚实融合模型的探究

2022-03-05 09:49陈丽华汪全海黄新亮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要素道德德育

陈丽华 汪全海 黄新亮

(1.安徽省芜湖市无为石涧中心幼儿园 安徽·芜湖 238300;2.安徽省芜湖市皖南医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0 引言

生态后现代主义倡导构建一种民主、和谐及相互关爱的生态社会,主张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有机联系。这对于生命共同体实现“共同福祉”的蓝图具有指导意义。而在生态后现代主义指导下如何强化学前德育的主题,如何因时、因地制宜地构建学前儿童德育模型,不仅是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更是对教育优先发展的治国策略的具体运用。

1 突出德育主题,关注儿童德育的差异化发展

学前儿童德育仍然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根本。例如,设置主题活动“七步洗手与六步戴口罩——众志成城抗病毒”,启蒙幼儿热爱生命。设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垃圾分类”“给熊猫打针”的游戏活动与理论讲解,启发幼儿保护生态的意识;设置“送迷路的同学回家”“给排队打疫苗的送家长送口罩”的社会关系德育理论与游戏活动,启发幼儿养成团结友爱的优秀品质。

同时,还应结合儿童道德心理发展规律,认清大、中、小班学前儿童的特点来开展德育活动。例如,学前德育的实践课程,倡导在小班开展道德游戏、让学生体验美好的道德情感;鼓励中班学生模仿道德行为;适时促进大班学生自主性行动。在德育的理论课程上,对小班学生讲解生命、生态、社会关系的简单概念;鼓励中班学生对道德命题的是非判断;促进大班学生对道德事例的描述。这些措施为学前儿童顺利进入小学、中学及大学的德育奠定基础。

2 倡导德育的动静要素相互促进,提升德育效果

为探索学前儿童德育本身的教育规律,构建学前儿童德育的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的互相促进模型,以此提升德育效果。德育静态的因素如德育课程、教师、学生及家长、德育教学工具、社会道德规范及指导性理论;德育动态的因素如师生、家园的组织关系、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价值观及德育理论指导。德育的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的互促作用,如图1。

图1:德育动静因素的互促作用

丰富而凝练的热爱生命、保护生态、团结友爱的德育课程内容通过教学活动能自然而然渗透学生内心、润物细无声,达成德育教学目标。在学前德育的专题课程的目标上,重视小班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情感体验和简单概念的理解;重视中班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模仿和对简单道德是非的判断,如“做好垃圾分类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重要事”“垃圾中有许多宝物可以回收再利用”“垃圾处理得当就是为环境保护作出巨大的贡献”;重视大班学生对道德事件的过程描述和自主性道德行为培养。而自然渗透式德育课程整合在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课程领域之中,并与美育、体育、智育和劳动教育融为一体,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当然,德育教学效果的反馈也促进德育课程的与时俱进。

其次,老师、学生及家长参与到特殊时期的德育过程,真正实现家园合作,引导幼儿生发爱的情感,培养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社交能力。德育教学工具如图文并茂的教材、音视频结合的动画素材为教学提供便利。而德育理论课程上或讲解或讨论互动的教学手段又促进教学工具的推陈出新。而指导性理论诸如反省、惩戒与奖励、道德榜样、幼儿为主体等为育德提供理论依据。德育的价值导向如敬畏生命、爱护自然、团结友爱,当形成强大的社会共识,亦会通过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一言一行影响并促进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形成。

3 倡导德育的虚实融合,提升德育效率

在融媒体信息环境下“虚化”的德育使师生产生距离感、时间碎片化;言传身教的传统“实化”的德育使师生产生现场感、情感化。倡导基于融媒体信息环境下“虚化”的德育要素和言传身教的传统“实化”的德育要素的相互融合,以此提升德育效率。在德育的虚实融合中产生互补、协同和互促作用,如图2。

图2:德育虚实融合产生的互促、互补、协同作用

虚实互补:如在市区幼儿园,因缺乏田园环境开展生态实践体验课较为困难,可在虚化的媒体静态因素中构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音频视频,寓教于乐,以虚补之。再如理论课程上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措施幼儿难以理解,可运用图片、视频来观摩,从而提升德育效率。

虚实协同:德育理论课的生命、生态、社会关系等概念较为抽象,亦可于虚化的课程上运用网络图片、动画等开展形象化的教学。例如开展团结友爱的德育主题,先观看关于抗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短视频。再课堂上讲解“最美逆行者”:奋战在防控和治疗一线的医护人员、用10天时间造出“火神山”的建筑工人、穿梭城市间的快递师傅、外卖小哥和环卫工人。通过虚实协同的作用,让学生萌发这些逆行者才是自己一生应该崇拜的英雄。最后学生自主完成作业:讨论想要对医护人员说的话;画一画自己心目中建筑火神山的建筑工人;学习早起的快递师傅、外卖小哥和环卫工人的劳动精神,从早起做家务开始,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

虚实互促:虚化的音频、视频、动画具有美感,促使教师产生积极的情绪和上好每堂实化德育课的灵感。于是现实课堂生动起来、不再是空洞的说教,从而促进了传统课堂的完善。再者,实化的课堂情景如丝丝入扣的理论讲解步骤,一旦被虚化的教学釆纳,则促使信息化的德育教学形式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更易于被学生接纳和内化。

4 扎根学前德育,共建和谐家园

学前德育是否精准而有效最终要依靠园所的每个老师及每个家长。学前儿童模仿能力强,因而幼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儿童品德的形成。研究德育模型强调家园合作、师生互动及亲子关系的构建: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幼儿在愉快氛围中体验与成人合作的快乐,从而促进儿童道德水平的提升;此外,鼓励不同年龄段的学前儿童协作活动、各抒己见。同时,在德育的内容的选择上,兼顾幼儿在家庭及幼儿园的生活经验。不断完善和更新德育主题和案例促进幼儿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形成,内化幼儿自己的优良品德。

一项针对4.5至5.5周岁儿童的国际标准化学前教育评估项目由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16年启动。该项目引发的一系列争议集中在其忽视文化的多样性和教育传统的差异性。由此可见,文化认同值得深思。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进行一切教育工作的根本,本文探讨的学前德育模型为后疫情时代的德育及文化认同提供参考。

5 结束语

在生态后现代主义指导下构建学前儿童德育模型需重视突出热爱生命、保护生态及团结友爱的德育教学目标。抗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故事是鲜活的教科书,它启示人们构建德育模型需倡导学前儿童德育的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的互相促进;倡导基于媒体信息环境下“虚化”的德育要素和言传身教的“实化”的传统德育要素相互融合。凭借学前儿童德育模型,有望提升学前儿童德育、助力儿童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要素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