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习支教师范生的心理现状及干预策略

2022-03-05 09:49邓宇英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支教心理健康心理

邓宇英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教育实习支教是高等师范院校的综合实践性课程,是提升高校教师培养质量的教育模式。我们强调支教生专业能力培养,对他们心理健康却未引起足够重视。这几年支教数据显示支教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大量学生存在人际关系恐惧症、强迫症、焦虑症,严重的甚至引起抑郁症。因此,做好支教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是教育实习支教任务完成的重要保障。

1 教育实习支教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教育实习支教拓展了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实习的功能与空间,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但实习支教时间长、条件苦、任务重,学生学到的知识和能力无法充分运用到实践教学中,面对理论和实践、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他们局限的社会阅历及思维方式,经常会产生认知上的错觉,情感上的困惑,意志上的徘徊,行为上的犹疑,进而产生无助、痛苦、焦虑的情绪。本文以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探讨实习支教生的心理状态,分析他们心理特点及心理不适的具体表现及成因,并根据问题建立心理疏导干预机制。我们共发放问卷245份,回收有效卷245份。下面是问卷调查的结果:(见表 1)。

表1

以上数据显示支教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压抑感、焦虑感、寂寞感、失落感、挫折感、无归属感、无序感、紧张感,而焦虑感占比为65.52%,可见其严重程度。虽然实习支教是学生成长与自我发展的必然历程,但他们的困惑及迷茫,会对他们心理产生极大的困扰及一定程度的心理失衡。如果焦虑过度又得不到有效舒解,不仅会影响学生教育理念的建立,还会动摇他们对未来职业选择的信心。

2 支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支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不一,我们有针对性地从环境适应、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就业考研等方面探讨引起各种焦虑情绪的成因,从根源上找到解决学生的压力源。并采用积极心理学方式,让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工作方面遇到的问题(见表2)。

表2:工作方面遇到的问题

人际关系的问题(见表3)。

表3:人际关系的问题

自我认知的问题(见表4)。

表4:自我认知的问题

(1)支教生初为人师,对教学工作缺乏实践锻炼和真实体验,对即将承担教师角色感到陌生,担心自己知识和能力难以胜任教师工作。教学工作繁重琐细,学生感到力不从心,会导致心理落差。支教生与学校、指导老师之间教育理念及教育设想上出现分歧,感觉不被尊重和信任,会导致心理情绪的波动。支教学校大多较偏远,工作条件艰苦,交通、住宿、购物、网络不好,这样的支教环境和生活工作压力都会导致支教生心理障碍。我们看数据显示学生与教师之间不能快速转换角色的占比50.86%;生活与工作无法兼顾产生疲惫感占比34.48%;课堂难度管理大,学生不服从管理无成就感占比75.86%;支教与考研考编考公时间冲突,心力交瘁占比61.21%。这些数据无不说明支教生在外在环境及意志调控能力上的无力感和挫折感,极易产生心理异常。

(2)支教生与学校、指导老师、带队老师、学生、家长都要进行沟通协调,但学生因人际关系生疏,从象牙塔出来容易处理不当,深感焦躁不安而产生心理压力。数据显示支教生对学生辛劳付出,学生和家长不理解感到很委屈占21.55%;和学校、老师有隔阂,难以融入新环境,没有归属感占比21.55%。其他如与带队老师之间交流不畅,觉得不被认可;和朋友分离,感到孤独和寂寞;学校与老师安排的任务,竭尽全力完成,却不被认可,非常沮丧;担心实习评价成绩得不到自己想要结果的恐惧。于是他们内心对自我认知和自我能力产生怀疑,形成焦虑和抑郁的因素。

大学生思维活跃但思想并不成熟,经常会因生活、学习、工作上的事情产生复杂的心理变化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缺乏社会经验,自我认知不完善,问题和烦恼无处宣泄,也没有合理的解决办法。这些内在与外在因素都使学生有压抑感、紧张感、焦虑感、挫折感、孤独感、无归属感。

3 实习支教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教育实习支教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我们积极正视支教生的自身素质、心路历程及他们面临的困境,从在校课程培训、带队老师心理素养的加强以及管理、实习支教心理危机干预、全方位反思追踪模式,进行心理分析及问题对策研究。

3.1 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课程

(1)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学生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必备的基本专业素质之一,在实践教学中既要重视对专业发展知识的传授,也要关注心理素质的培养。课程建设体系侧重学生情绪管理、压力处理、人际关系处理,能消解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困惑及心理障碍。学校除了设置传统的心理学课程,更要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训练,通过讨论式、座谈式等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使其真正掌握心理教育的内涵,做好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1]。有效的危机干预就是帮助个体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对自己的生活有所调整,并学习到应对危机的有效策略与健康行为[2]。

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景,他先前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3]。学校要大力开展有益于提高心理危机应对能力的活动,组建学生心理教育社团,创办心理教育的校内刊物,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提高移情能力,加强自我效能感。这些心理危机干预教育课程,目的是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要靠自己维护,学会善待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自我调适方法。这些课程要有科学性、规划性、专业性,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和心理危机形成主客观因素,优化心理品质。

(2)以积极心理学干预学生自我主动调节能力,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来的,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的科学研究。这是能够激发个体产生心理上积极享受与感官上愉悦的接近性行为或倾向的情感[4]。作为新兴心理学运动,主张关注个体已有的优秀品质,通过激发和发挥个体自身潜在的积极能量,培养幸福、乐观、自尊、自信以及积极的自控能力,实现个体良好发展的效果,避免“补救性”的被动干预。

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潜在能量与积极品质缓解心理障碍的作用,采用积极心理技术,实施积极心理干预策略或教育活动。学校测量学生心理状况,建立心理教育档案,个体问题个性化解决,及时为学生提供有效帮助。并对学生真切关怀,充分理解尊重,锻炼发展他们积极性情感体验和自我决定能力;通过积极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觉调节身心、平衡情绪,塑造积极人格和优秀品质。例如学生焦虑地在多重角色转换的心理冲突时,教师以鼓励肯定的沟通方式,缓解他们的心理困惑,提高抗挫折能力。这些温和的心理干预手段,促使学生再次认识自己、欣赏自己、接受自己,达到回归良好身心状态。

3.2 建立政府、高校、支教学校、指导老师多方联动机制,彼此之间全方位有效沟通和合作

(1)实习支教是在教育厅推动下,提高师范生专业素养,服务薄弱基础教育的模式。因而实习支教系统是地方政府、高等院校、支教学校“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彼此沟通协调,共同关注支教生的整体状态,学生带着积极愉悦的心理状态。广州大学致力于加强高校与支教学校合作,建立了多所校级和院级教育实践基地,多年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实习支教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也为实习支教提供了重要保障。

构建合作组织系统有效地统筹各方资源,优化实习支教环境:政府从政策、经费方面大力支持,支教学校重视支教生,高校按学生意愿安排学校,形成良性循环系统。学校每年安排支教生经验宣讲,提醒可能面对的困难及注意事项,学生根据口碑及自我需求选择支教学校,潜意识对各种状况已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学生在选择学校时大多已全方位了解教学环境和骨干教师能力等,多方比较之后约着同伴联合选择学校,所以对艰苦的环境和食宿都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方面产生的不良情绪只占1.72%。学生约伴同行,孤独时好友陪伴情绪有宣泄口,能有效舒缓心理压力。支教学校为了口碑也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条件,支教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育理念、知识构成、教学方式落后,急需年轻教师补充新鲜血液,完善教育生态,所以会对支教生较为关注。

(2)加强实习支教前心理指导和专业技能的准备。高校在实习支教前进行相关的心理课程训练,让学生建立合理的心理期望,尽可能在心理上与支教学校达成心理契约,提升价值感和归属感。面对社会压力及自我内心的矛盾情绪,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和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才有利于支教生主动融入社会和关注自身角色转变的积极性。

加强支教生的技能训练指导,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加强心理自信。支教主要着眼于师范生学科知识的获得和教学技能的提升,要关注专业发展的内在核心因素,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上,提升教学工作能力。课程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是教学实践最重要的内容,教学能力和自信心是支教中自我认知最重要的前提,是学生焦虑感及成就感最大的来源,数据显示教学效果不理想,价值感与成就感低占41.38%。学生是否具备一名教师应有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实习支教顺利实施的关键。很多学生访谈中希望加强教师技能及教育实践的前期训练,以期在支教时游刃有余。我们看到学生因知识储备不够,对自我能力怀疑,产生挫败感占62.9%。广州大学一直注重师范技能训练,每年广东省师范技能大赛都有多名学生获奖;此外还有二周见习期间观摩、学习、研究教学,这些前期准备工作都有助于支教生实践技能知识的获得、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学管理技能的把握。前期工作做好了,学生在工作中得心应手,焦虑、压抑就会相应地减少,对促进师范生优良的教学素质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带队老师的指导作用。实习支教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的学习型实践,指导老师负有协调沟通、教学指导、心理压力缓解作用,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掌握心理干预能力,遵循交友和共情原则,对学生认知及个体发展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让学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指导老师具有亲和力和沟通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指导;引导学生制订实习总体规划,并协助他们逐步实现目标;对学生规划、期待、关爱,关注他们的角色转变与适应,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困境。例如当不得不面对支教与考研考编考公时间冲突时,指导老师要让学生规划和平衡好时间,邀请有经验的教师给学生开展招聘讲座,对他们考编起积极的指导作用,缓解他们的焦虑。

3.3 实习支教结束之后跟踪测评支教学生状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支教经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影响很大,支教结束之后还面临学生心理状态恢复、心理状况的维护。认为支教结束后感觉前途迷惘的占23.28%;认为支教让自己得到锻炼,自己更自信更有目标更努力地朝教师方向发展占了71.55%,这些数据说明实习支教工作即使结束,但心理感觉压力及迷茫还在,恢复正常状态还要一个过程。作为就业前的重要职业体验,学生对支教的心理满足感已经不仅仅是个人心理体验,还直接影响到个人职业生涯选择的信心与意愿,甚至影响到就业以后的人际关系。学校及指导老师不能忽略对学生情感的反思与关注,继续跟踪并总结经验教训,帮助学生升华积极情感,这对他们的心理状态的恢复有积极作用,而这些数据也为以后的实习支教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教育实习支教是为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生因“角色转换”“沟通交流”“环境压力”“个人职业发展”等方面产生心理障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及实习支教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影响到他们择业取舍及走向社会面对工作的心境。我们运用积极心理学干预方法,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实习支教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支教心理健康心理
海外支教 心静如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