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杜威儿童观是杜威的重要思想和内容,当今随着儿童地位的提高,家长更加注重对家庭教育的投入但苦于没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深入了解杜威儿童观发现其思想可在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具体实践中给予启发,具体如下;一尊重儿童的“儿童期”;二遵循儿童是不断发展的特性;三培养“完整儿童”;四培养儿童社会性。
关键词:杜威 家庭教育 儿童观
家庭是组成国家的一个个小单元,家庭的前途发展命运与国家的发展前景息息相关。当代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更多的家庭教育投入并没有随着投入力度的加强而显著改善家庭教育现状,家庭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家长的教育观念过于固化无法跟紧时代发展、家长的管教方式还是以专制为主,很难把握好和孩子之间的度等等,每个家庭中都存在着各种很难攻克的教育难题,家长在家庭教育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疲于应对。笔者在了解杜威关于儿童提出的“完整儿童”、“做中学”、注重儿童社会性培养,教育与生活相联系等思想过程中受到启发,试图从杜威儿童观出发给出在进行家庭教育操作过程中的具体措施。
1 杜威的儿童观
杜威指出,儿童是独立的个体。他认为,儿童既不是成年人的附属品,也不是缩小版的成年人,儿童有区别于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杜威认为儿童区别于成年人的独特特点是儿童具有其特殊的“状态”,也就是杜威书中所提到到的“未成熟”状态。杜威认为“未成熟状态就是指一种积极的势力或能力——向前生长的力量。”[1]杜威发现了儿童在这个状态时期所具有的比成年人的成熟状态时期更好更具有潜力的特质,也就是说,儿童的“未成熟”状态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比起成年人来讲,并且比成年人更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说明“儿童期”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因此,儿童在“儿童期”是区别于成人存在的独立个体。
杜威指出,儿童是发展中的个体。有关儿童的生长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杜威是在他提出的新的心理学的基础上阐述的,即机能心理学。旧的心理学认为,观念来源于感觉或某种固有的精神官能,而杜威认为,观念的根源来自于人的行动的需要,观念的形成是行动、行为影响的结果。认为儿童的发展随着儿童心理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且儿童的心理发展随儿童年龄发展而发展,在儿童不同年龄阶段都有它自己的动力,有他独特的观察、思维和情感的方法。
杜威指出,儿童是“完整”的个体。杜威提出的“完整儿童”的内涵并不仅指向外在的生理意义上身体的全部,是内含教育意义的。杜威认为“完整儿童“是指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儿童。杜威在“完整儿童”方面的阐述,主要体现在其关于“经验”的观点上,杜威以儿童个人经验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连续性为依据,展开关于“完整儿童”观方面的论述。他认为教育活动本身无处不在且经验持续性存在,教育场所也不应仅局限于学校,儿童自身经验与教育内容和社会等存在天然联系。但杜威认为在当时的社会中,“儿童的思想与身体、理论与实践、社会与学校之间都存在着割裂,各个学科之间也相互隔绝”[2]。因此,杜威提倡将儿童各方面的不同经验交叉融合为一个整体,使儿童全面发展。
杜威认为,儿童是社会中的个体。杜威强调说:“我们必须从最广义上把儿童看作是社会的一个成员,要求学校做的任何事情都必须使儿童能够理智地认识他的一切社会关系并参与维护这些关系。”[3]培养儿童的最终目的是为民主主义社会培养公民,儿童的发展是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因此杜威非常重视培养儿童的社会性。
2 杜威儿童观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杜威的儿童观与家庭教育有着其内在联系,杜威儿童观的提出来源于他在生活中的发现和感受,并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得到完善,最后又回归应用于生活中,并对服务生活产生很大作用。因此,他的儿童观是贴合生活的教育理论,并且这也是家庭教育所需要的,而且该理论的内容直白,实践对象也是覆盖全部阶层的,所以杜威的儿童观能在生活中具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各阶层都能够理解并运用杜威儿童观思想。由此,杜威儿童观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如下:
2.1 尊重儿童的“儿童期”
杜威在前人对儿童身份地位的分析基础上,肯定了儿童是独立于成年人存在的独立个体,并且承认了儿童的儿童时期在儿童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为了成年生活上的成就而不顾儿童时期的能力和需要是自杀性的”。[4]儿童身心的发展和智力的发展不是同一性质的发展过程,智力的发展是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强行干涉参与到儿童的儿童期中,应该让儿童活动起来,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周围的世界,熟悉自己的世界,获取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现实中,家长很容易忽视儿童在儿童期有其自身的能力、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自主缩短了儿童期的时间,如,儿童在儿童期喜欢玩耍、喜欢观察周边事物、对周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等。这时候其实是儿童在通过自己的感官等去構建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并且儿童本身有能力通过自身体验熟悉世界并获取相关知识。家长总是喜欢强加自己的认知到儿童身上,剥夺了儿童自己发现世界的乐趣。
因此,为了尊重儿童的“儿童期”健康发展为之后的成长做准备,家长可采取如下措施,一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孩子在不同阶段对家长的需求不同,家长要及时调整自己在孩子生活中的参与程度,孩子长大时要分阶段得体的退出。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儿童刚出生阶段,儿童有生理的需要,这时家长要尽可能多的在生活中全方位陪伴儿童,满足儿童最基本的各项生理需求,再长大点后儿童有安全的需求,这时家长应该给予儿童基本的安全感,给儿童创造基本的安全舒适的成长环境,随着儿童再长大后就产生了归属与爱的需求,这时家长应该给予儿童家长最真挚的爱和归属感让儿童的精神世界得到基本的满足等;二满足儿童合理需求,如儿童在儿童期就是需要和想要与大自然接触玩耍释放天性,家长应尊重孩子爱玩的天性不要过于干涉和阻止,还有尊重儿童一定的选择权,如尊重儿童自己选择朋友、自己选择穿什么衣服等这样合理的需求;三相信儿童的能力,儿童有其自身的能力去感知世界,家长不要过度帮助,相信儿童能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取知识,如生活中家长不要代替儿童完成儿童有能力完成的事,这不仅不利于儿童的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
2.2 遵循儿童是不断发展的特性
杜威在关于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过程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是在他的心理学及对人的心理发展的认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杜威的新心理学观认为观念的产生来源于行动不是知识,来源于人想要行动的需求,也就是说观念的形成是人行动的产物。并且人的心理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但儿童发展不是随意的,儿童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因此,教育的各方面必须从心理学层面上从儿童的兴趣和习惯等方面入手,这些能力、兴趣和习惯必须不断地加以说明和解释,明白它们的意义是什么。[5]现实中,家长容易忽视儿童的本性和能力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喜欢对儿童发展过程过度干预,并且不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一味追求儿童过早成人化发展,给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影响。
杜威认为,儿童的学习和有意行为的作用,主要在于他们能够更加富有成效地与他们的社会和非社会的环境取得协调。[6]因此,我们应该遵循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且在儿童主动发展基础上加以引导试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杜威划分的儿童发展三个阶段,即一是游戏期(4-8岁),这时家长应充分调动儿童所有的机能发挥作用激发儿童的潜能,如可借助福禄贝尔提出的恩物,给这个阶段的儿童提供各种很基础简单的玩具,让儿童在游戏期这个阶段能够通过做各种游戏得到有利的发展;二是自发的注意时期(8~10岁),这时期家长应在旁引导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如家长可以带儿童做风筝、做手工等,在整个过程当中家长应该全程在旁先引导儿童理解再学会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来培养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三是反射的注意时期(10岁以后),这时家长应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让儿童树立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的意识,如家长在这个阶段应该有意参与引导儿童每天学习的规划安排,家长应注意科学引导儿童学习的思维方式,通过在旁引导来慢慢熏陶儿童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这些阶段是相互结合和重叠的而连接成一个活生生的整体,家长应按发展前后顺序进行引导,不能转换顺序或是跨越顺序,每个阶段之间是环环相扣的,前一个阶段的良好发展影响后续的发展阶段能否顺利进行。
2.3 培养“完整儿童”
杜威早期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提出儿童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生物个体,杜威认为儿童与学校和社会本都是在同一个场域中的,儿童不仅仅是生活在学校中的,学校的任务也不仅仅只是传授基础知识的,儿童还应发展除了智力的其他方面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但是,杜威认为现实中学生的完整性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的确,在当今教育中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儿童的智力发展,“唯分数论”也深深影响着学生和家长。家长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不得不更加关注儿童智力发展,而忽视了儿童其他方面的同步发展。但家长不能袖手旁观一切靠学校和社会,也应作为一个推手与学校社会一起为培养“完整儿童”而努力。那么家长该如何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儿童?
可以参考以下措施:一在儿童德育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并坚持执行自己提倡的德育要求,比如,家长日常尊老爱幼、关爱周边人、树立正确的三观等;重视爱的教育,如,爱国、爱家人、爱生活等,教会孩子怎样正确爱人知道如何表达关爱;还要注意将德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家长要引导儿童将德育精神内化为儿童的性格,提升兒童的品质。二在儿童身体方面。除了保障儿童基本的健康安全以外,还应培养儿童较强的身体素质,家长应每周抽出时间陪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如爬山、野营、骑车等,或是培养一项或几项运动爱好;家长还应保证儿童所需的基本的身体健康所需的营养,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发育。三在心理方面。家长应培养儿童积极乐观的心态,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时刻注意儿童情绪变化并积极引导儿童如何正确调整情绪和合理发泄情绪;家长平时也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多关注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确保自己的处理方式的合理性和专业性;当儿童处于自我认知混乱和好奇的特殊时期,家长要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使儿童建立健康积极的心态;家长还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自己先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给儿童树立积极了观点榜样示范。四在儿童智育方面。虽说学校承担了儿童主要的智育方面的培养的责任,但也不能忽视家长的作用,应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儿童发展关键期起到作用,应培养儿童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等促进儿童更好发展,如家长应该抓住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如在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家长应该抓住机会帮助引导儿童等。
2.4 培养儿童社会性
儿童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反映。个人是在社会中生存,为社会而生存,通过社会而生存的,因此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不对立又不分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儿童没有社会性就像没有了灵魂,相对应的社会方面忽略个人的因素便只剩下躯壳。
杜威认为,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从他一出生时就开始了。[1]因此,一,家长应在儿童出生后就开始注重儿童社会性的培养。如家庭成员间应和谐相处给儿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提供模板和参照,并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引导培养儿童应对各种活动和刺激的能力,再比如家长应该鼓励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可以通过让儿童多参与家庭聚会并发言或者经常让儿童与别人交谈,鼓励儿童在学校多交朋友和同学老师友好相处等,来进一步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二,让儿童掌握基本生活知识和技能,如自己吃饭、穿衣、学习等学习和积累基本的生活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培养儿童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让儿童了解、认同社会文化,如家长通过在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中让孩子通过学习、领悟而将特定的社会文化内化于自身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如家长应该让儿童了解我国的基本情况,认识我国的基本社情况,培养儿童爱国意识和思想感情并进一步内化为儿童的性格等;四,让儿童学习社会规范,即让儿童明白家庭和社会都有其规范和准则,要遵守各项规定形成自我约束力;五,让儿童学习和扮演社会角色,家长要引导孩子处理好角色冲突和矛盾,让儿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使社会系统正常有序运转;六,培养儿童独特的个性,家长平时应多注重孩子的不同的想法的表达来进一步塑造儿童独特的个性。总的来讲,就是让家庭成为一个小社会,让儿童在这个小社会中体验感受各种刺激和要求来激发各种情感和情绪,来逐渐了解自己、发现自我、发现世界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成为社会文化的继承者并为成为大社会中的人而做准备。
综上可以看出,在家庭教育中,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尊重儿童的“儿童期”,激发儿童的潜能,努力培养“完整儿童”,培养儿童社会性。以上措施有利于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家长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家长应与孩子始终站在统一战线上,与孩子共同进步和成长。无数的实践表明,优质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能弥补孩子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得到发展的部分,各方面得到发展的优秀儿童更是国家发展所依赖的重要前提。总之,杜威的儿童观具有很高的价值意蕴,对我国当前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更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M] .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0.
[2][3] 杜威.我的教育信条[A].现代西方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89.
[4][5] 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6,220.
[6] [澳]W.F.康内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M].张法琨,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6.
作者简介:
阿依派丽·阿不都喀帕尔:(1996—),女,新疆克州人,单位名称: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