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浩
摘要:从多面体的结构特征出发,以找多面体的外接球球心位置为教学核心,通过补形构造法、方程思想求解法,以及找两个相交平面多边形的外心,然后过外心作两个平面的垂线找交点定位球心的方法。通过层层递进,直达问题本质;通过多法归一,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实现解题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多面体的外接球聚合思维
一、问题提出
若一个多面体的所有顶点均在一个球面上,则称此球为该多面体的外接球。多面体的外接球是高考常考知识点,也是高考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求解能力。通常试题综合性强,思维难度大,学生得分率低。
如何打破学生的思维障碍,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在教学中通过操作实践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发现规律,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思维品质,发展创新精神?笔者曾在高三一轮复习时上了一节本课时的校际研讨课,现将教学设计思路及反思整理如下。
二、案例剖析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解决多面体外接球问题,实际就是确定球心位置和计算球半径大小。
(一)突出模型意识,实现转化化归
自主练习:一个棱长为2的正方体外接球表面积为。
本题从学生熟悉的正方体模型入手,切入本节课的课题,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高三的一轮复习课从简单的自主练习入手,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回忆与联想,自主检索知识,提取知识,其往往会比单纯的概念提问式的复习更有效、印象更深刻。
在学生给出自主练习答案后,追问学生:正方体一定有外接球吗?若有,球心在什么位置?长方体的外接球球心呢?
通过追问,引发学生理性思考。研究多面体外接球,本质上是找多面体的外接球球心,即研究空间一点到多面体各顶点的距离相等。通过明晰概念内涵,为后续问题做铺垫。正如毕达哥拉斯所说:“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其实长方体、正方体和球都是中心对称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对称中心就是其对角线的交点,也是其外接球的球心。
例1: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E、F分别为边AB、BC的中点,现将△ADE、△BEF、△CDF分别沿着DE、EF、FD折叠,使顶点A、B、C重合于P点,求三棱锥PDEF的外接球半径。
通过自主练习,学生虽然有了解决正方体外接球球心的经历,但解决多面体外接球问题的能力并未得到实质性提升。
本例设计从正方体模型到三棱锥,问题情境上有变化,思维上有跨度,如何处理好这个跨度,教学中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思考折叠后三棱锥的空间几何特征,发现该三棱锥与长方体之间的联系。如何将不会的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来进行解决?前面自主练习的解决能否给我们提供思路和方法,能否将该问题转化为长方体问题来解决?通过一系列的追问,学生自然联想到折叠后的几何体是由长方体截得的,从而想到通过补形构造长方体来解决,进而实现思维的进阶。
教师追问:什么样的多面体才能借助补形构造正方体(长方体)来求外接球呢?你能举出一些图例吗?
通过追问来引发学生思考补形构造法的适用范围,让学生对此类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通过自主探索和体验,学生能提高模型意识,为以后解决此类相关问题积累经验,能创造性地构造几何体。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互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考,提升了课堂复习效率。
变式1:一个棱长为2的正四面体的外接球半径为。
在对例1的学习与归纳后,通过变式1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预设变式1时考虑到学生受例1的思维的约束,容易在正方体(长方体)中找一些有明显垂直关系的几何体,而变式1就是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引导学生在研究多面体外接球问题时要关注几何体结构本身,而不是套用固定的方法。
问题解决后,教师追问:正四面体的外接球球心在哪?同学们还有其他方法来解决此问题吗?
通过追问,引发学生新的思考,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上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设计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由教师抛出方法,把复习课变成教师的解题秀。教师的追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解决外接球问题的第二类方法,即方程思想求解法。
(二)注重结构分析,发现数量关系,凸显方程思想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標志着科学的真正的进步。”
层层递进抓本质多法归一促提升2022年1月中第2期(总第102期)例2: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正方形,顶点P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中心,其中AB=2,PA=6,求四棱锥的外接球半径。
从变式1到例2,从三棱锥到四棱锥,从可构造长方体到不可构造,几何体结构有变化,也有共同点,引导学生关注问题中的变与不变,利用数学思维顺向正迁移来解决此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当多面体的底面为特殊多边形时,可找出其外心,并作出底面的垂线,利用方程思想来求解问题。
如本例中,AB=2,PA=6,可计算PO′=2,设BO=PO=R,利用勾股定理BO2=(BO′)2+(OO′)2,即可解得R=32。
一轮复习的课堂切忌就题讲题,要一例一反思,一例一总结,精心选例,环环相扣,渐次提升。
教师追问:若顶点P在底面的投影不在底面中心,又当如何来求外接球半径呢?
变式2: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正方形,平面PAB⊥平面ABCD,△PAB为等边三角形,其中AB=2,求四棱锥PABCD的外接球半径。
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利于学生思维的正向迁移。本例的难点在设出OO1=h后如何表示OP的长,教学中通过追问如何表示OP的长来化解难点,接下来引导学生通过代数法(建空间坐标系)或几何法(勾股定理)列方程OP=OD来解出OO1,即R=12+(3-h)2=(2)2+h2,进而求出半径R=213。
教师提问:同学们对例2及变式2中所采用的求解外接球半径的方法有怎样的认识?引导学生及时反思与归纳。同时追问学生本题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尤其是高三的复习课堂,切忌教师一言堂,只讲不思,只讲不练。
本例中,学生容易想到球心O在四边形ABCD外心的垂线上,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回到外接球球心概念的本质上来,即空间一点O到多面体各顶点的距离都相等,球心O自然也在其他平面多边形过外心的垂线上,两条高的交点即为球心位置。数学中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回归到概念本身,学生理解了概念本身,应用能力自然就随之提高。
变式3: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长方形,二面角PABC为120°,△PAB为等边三角形,其中AB=23,BC=2,求四棱锥PABCD的外接球半径。
变式3使问题更具有一般性,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运算求解能力要求更高。一方面能够检验学生对前面所学方法的掌握情况,加深学生对求多面体外接球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及时了解学情,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本例中分别过两个平面多边形的外心O1、O2作各自平面的垂线交于一点O,即为球心,又O1E=O2E=1,∠OEO1=60°,即可算出OO1=3,进而求出R=7。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就是说,由学生本人把学习的东西实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引导探索。从教育心理角度讲,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再创造”,使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的知识。
本例处理结束后,进行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及时进行反思、总结、提升,并布置相关课后练习。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后,校际的同事、特级教师、市教研员分别对本节课作出了点评,结合自己的思考,笔者就如何上好高三一轮复习课做了如下总结,以供参考。
(一)一轮复习要紧扣考纲,有的放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高中数学应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本节一轮复习课正是基于此进行设计,笔者在备课时,查阅了近五年的全国卷真题以及近三年合肥市的模考题,把握多面体外接球试题的难度、考查方向,以及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总之,只有知己知彼,方能高效备考。
(二)一轮复习课要层层递进,化解难点,夯实重点
高效的一轮复习课要选取典型例题与变式练习,精心设计好问题链,层层递进,拾级而上,化解难点。但在设计问题链时,切忌束缚学生思维,应给学生思维空间。解题方法要注重通性通法,利于学生正向迁移;既注重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更注重多题一法,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既要关注单个知识点教学,更要关注知识体系间的整体联系。
(三)一轮复习要关注课本,重在课堂落实,提升复习效率
重视课本,是重视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书本上的概念、定理、法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联想回忆,梳理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要通过课本中的典型例题、习题传授高中数学中常见的解题方法、技巧。一轮复习要讲实效,重在落实,课堂上每节课教师至少要有一道例题的规范板书,培养学生养成严谨、规范的解题习惯,每节课学生至少有一次上黑板的板演展示,对于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要及时纠正。切忌教师一言堂,自我感觉良好,只关心自己讲了多少,而不关注学生学会了多少,这样的复习课無疑是低效的。
(四)一轮复习要关注学情,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每个学校、每个班级的学情千差万别,课堂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情及学生的可接受性。学生已会的不讲,考试要求以外过分拓展的内容要少讲,考试范围内,学生似懂非懂的要重点讲。要避免把复习课上成无目标、无重点、无整合、无归纳的习题讲解课。在设计一轮课复习课例时,还应明确课时复习内容与高中知识体系的关系,切忌内容设计时贪多求全,要通过复习逐步构建知识体系网络,聚点成线,连线成面,这样学生每节课才有收获。
随着新高考的到来,高考试题要增强灵活性与开放性,考试要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多角度命题。题海战术、机械刷题越来越不能适应新高考。因此,科学的一轮复习教学设计,高效的复习课堂才是学生未来制胜高考的关键。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