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民族舞蹈文化在高中戏剧课堂的传播方式

2022-03-04 10:55唐安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2期
关键词:古典舞舞剧敦煌

唐安

摘要:在当前高中艺术选修课中,本着对学生兴趣爱好的激发、对民族舞蹈文化的认同,笔者结合舞剧作品深入思考探究。中国民族舞蹈中包含了多种舞蹈类型,其中中国古典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学习和创新更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基本要求。本文以此为落脚点,从“看”“听”“思”“做”四个方面对舞蹈文化传播方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民族舞蹈中国古典舞敦煌舞舞蹈文化传播方式

中国民族舞蹈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主要有中国古典舞、民间舞等。相较于现代舞,其有着文化上的差异,动作、音乐、思想等具有鲜明的特征。在高中学段,学生年龄普遍在16-18岁,就其喜好而言,偏向活泼、意趣丰盛的舞蹈作品。结合相关特点,执教者在文化传播方面需要进行深度的挖掘与思考,特别是将时代性的优秀作品与当下校园意识形态相结合,为学习者的素养提高起到辅助作用。为此,笔者以民族舞剧作品《丝路花雨》为例,对舞蹈文化在课堂中的传播方式进行探讨。

舞剧作品《丝路花雨》用丰富的舞蹈形态讲述了中国唐代丝绸之路上发生的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故事,剧中主人公英娘与父亲神笔张几次的相聚与分离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经济文化的交往盛况彰显了不朽的文明主题。作品以感人的剧情、缤纷的舞蹈种类展现了我国对外的友好交往态度和人民之间源远流长的友谊。

一、看——舞蹈身段文化

中国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闻名世界,其中第112窟乐舞图中反弹琵琶的舞蹈形象经过专业提炼创作,在戏剧中“复活”,并成为中国民族舞剧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丝路花雨》由甘肃省歌舞团创作组创作,于1979年在甘肃兰州首演,继而走向世界。其以感人的剧情、美轮美奂的舞蹈姿态和中国唐代对外的友好交往构写了集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于一体的盛世篇章。在这部作品里,中国古典舞蹈和中外民族民间舞蹈组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审美特征,特别是有着历史悠久的中国古典舞,在长期的发展中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从创作到成就展现出舞蹈形态的复活和再造。戏剧情节的融入让动作、身段有了更强的生命力。教学中,以鉴赏为开端,提供了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探索历史文化的可能性,观察舞蹈动作的表现方式,认识中国古典舞“形”“神”“劲”“律”的审美特征,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中国戏曲身段对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和影响,并结合剧情观察舞蹈姿态的曲线变化,尝试理解从内涵到外延的形态特征。与此同时,“敦煌舞”更是完成了时代的创新,以中国古典舞为基础,复活了石窟壁画特有的乐舞曲线——“S”式体态。如《反弹琵琶》舞蹈片段,舞者根据剧情变化表现出身体的前倾与后仰,将琵琶时而托举、时而怀抱,再反背于脑后定住姿势,伴随呼吸变换重心,形成头、颈、身、腰、胯、腿、脚的对比性S式舞蹈造型,并且展现出高度的稳定性。高难度的动作反映出舞蹈艺术的创新手法和发展高度,奠定了敦煌舞独特的审美地位,也为中国后期古典舞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听——舞蹈音乐文化

高中必修模块教材中《音乐与舞蹈》强调了音乐与舞蹈的逻辑关系,随着科技手段的提高,对舞蹈音乐的演奏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于1979年上演的民族舞剧作品《丝路花雨》,由民族管弦乐伴奏,凸显了浓郁的东方古典韵味。舞剧作品在代代的继承和发扬中有了与时俱进的编创能力。在《丝路花雨》演绎至今的50多年中,随着演员的代代更替,舞蹈动作的更新变化,伴奏音乐的民族乐队融入了交响元素。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发展的脉络进行了解,形成对舞蹈音乐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进一步认知。如在原有的民乐编制中加入了大量的交响乐伴奏,在与音响的有机结合下,实现音乐效果的平衡。1979年版《丝路花雨》的配乐使用的均为民族乐器,种类较为单一,在如今新版的创作中,融入了西洋铜管乐器,提升了音乐的整体力度和气势,戏剧的张力也得到了加强。木管与琵琶、弦乐与阮,中西合璧的配置,丰富了作品音效,尤其是京胡的大胆运用,使得剧情与人物都增色不少。

这部舞剧作品中,民族友谊是故事主线,自然少不了其他民族乐器的使用,如新疆地区的拉弦乐器艾捷克、吹奏乐器耐依、打击乐器达甫(手鼓)等。这些音色的交织、旋律的流动给课堂中的学生带来听觉的冲击,也为其加深对戏剧内容的理解提供了辅助,再加上交响乐丰富的乐器配置,丰富了现代环境下的听觉感受。如第二场《反弹琵琶》的舞蹈中,在原有音乐的主导动机之上加入了编钟、管弦伴奏,伴随着张力十足的舞姿,主人公英娘的内心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视听中颇有荡气回肠之感。

三、思——舞蹈精神文化

敦煌莫高窟有着千年的历史,经历了数次浩劫,文化灿烂,历久弥新。壁画艺术激发出后辈们的创作灵感,借助作品《丝路花雨》《反弹琵琶》,再看中国舞蹈,再看敦煌舞姿,“S”式身段的独特造型成就了独树一帜的敦煌舞蹈风格,并成为至今无法替代的艺术传奇。

古老的丝绸之路、经济文化的交流圈,以多样的艺术形式呈现,以多元的舞蹈种类表演,在倡议“一带一路”合作的今天,以“东方中心”的视角向世界述说着中国故事,传递着中国精神,以至于用不断创新的方式将其复兴、壮大。舞蹈艺术源自人类对生活的热爱,对情感的宣泄,表达需求更是促进了不同舞种的演变。如《丝路花雨》中,中国古典舞、敦煌舞、新疆舞、印度舞、波斯舞等带有地域标志的舞种随着剧情的演变得到了展现,体现出文化的高度包容性和沟通方式的多元、交汇、互鉴。这正是艺术课程审美育人的内涵,因为对知识的渴望而学习,因为对审美的需求而学习,因为学习而获得了对精神层次更高的追求。民族舞剧是以敦煌壁画故事为载体的文化符号,是让执教者和学习者得以深入了解敦煌艺术的深刻内涵。

谈中国民族舞蹈文化在高中戏剧课堂的传播方式2022年1月中第2期(总第102期)四、做——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创新

从舞剧的角度感受立体呈现的舞蹈,受到剧情变化的影响,学习者会结合故事情节理解动作。笔者尝试让学生模仿片段中的舞姿造型,如手形,从“掌式”“拳式”“指式”三种基本手形开始模仿,男女生分组进行学习。内容设置男掌和女掌、男拳和女拳、男指和女指,对不同的手形进行尝试。过程中启发学生对动作进行思考,借助自身的手形状态,获得更丰富的认识和理解。之后,根据熟练程度,加入脚形的学习,如“勾”“绷”“”“撇”等中国古典舞基本脚形,带领学生共同完成手脚肢体动作的结合,进行动作实践。更进一步的要求则是动作内涵的领会和情感的注入,回到舞剧作品中去,为下一步的创新学习做好准备。

结语

中国民族舞蹈具有丰富的地域性,更是文化组成的重要体现。借助作品《丝路花雨》的观看、聆听、思考,以及动作实践,进一步认识舞蹈,实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播,从中小学课程的美育角度进行内容、方向的把握,让学生在经典作品中体会古典之美、民族之美,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地在新时代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不断探寻艺术教育教学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赵璐.舞剧《丝路花雨》中的敦煌舞形态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J].哲学文史研究,2018(1).

[2]贾可.舞剧《丝路花雨》的音乐创作分析及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5).

[3]金浩.中国古典舞术语词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責任编辑:唐丹丹

猜你喜欢
古典舞舞剧敦煌
浅谈舞剧编导创作中的新颖与独特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千年邮驿敦煌悬泉置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我国古典舞身韵教程教学探讨
中国古典舞技巧分析
中国古典舞技巧分析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冯双白
敦煌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