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江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了教育人士重点关注的话题,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生物教学迎来诸多变化与挑战。教师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生物学科是高考的必考科目,学好生物知识不仅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从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入手,进一步研究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有效举措,以期给相关的生物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8-006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8.031
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培养高中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方法显得异常重要,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的教学认知,不断探索与创新高中生物教学方式,摆脱传统教育观念与模式的束缚,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进而在保证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同时,力求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进一步发展。
一、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一)教师理解偏差
教师是高效课堂的主要缔造者,教师自身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最终效果。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学改革的侧重持续发生变化,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实际需求,要想持续加强核心素养理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效果,教师就要及时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保障教学效果出现质的变化[1]。然而在实践教学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核心素养在高中生物课堂上的渗透效果并不理想,多数教师普遍对生物核心素养的概念理解存在片面性与局限性,进而影响其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运用,阻碍生物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单一
现阶段实践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依然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死板遵循教材规律制定教学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良好的互动交流,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单纯停留在表面,难以实现深度学习。学生针对需要展开深入探讨的问题缺少深入探究,久而久之,随着知识难度的提高,学生学习愈发吃力,甚至对生物知识产生理解偏差。
(三)教学氛围沉闷
与初中生物教学氛围比较,高中生物教学氛围明显较差。现阶段很多教师课堂教学时更加倾向于采取“说教式”手段,把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一股脑灌输给学生,不给学生留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氛围沉闷压抑,学生缺少学习积极性,对生物课程提不起兴趣[2]。同时,学生越来越害怕课堂提问,甚至故意躲避教师的视线,课堂学习愈发被动,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二、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一)将高中生物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很多学生都认为高中生物课程内容充满趣味性、便于掌握,在考试时能够取得好成绩,却忽略了学习的主要目标并非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做到学以致用,用自身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促进能力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自我贡献等。大部分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升,实际上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主要还是依靠教师课堂上的讲解,没有形成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导致在理解相关知识时存在较强局限性,并不具备分类概括的学习能力,也无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要注重将生物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选取学生更感兴趣的内容展开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调動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积累更多生物基础知识,在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同时,帮助其提高学习效率。通过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直观认识生物学习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联,让其进一步形成应用自身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在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理解相应的生物知识,潜移默化中提升生物核心素养[3]。
(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重视给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如此既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点燃学生的生物学习热情,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立对应的教学情境,首先,可以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从生动的生活场景中不断发现并挖掘情境资源,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其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其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好生物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4]。其次,教师可以立足高中生的认知发展情况为其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结合学生现阶段的基础知识储备,把握所提问题的适度性、层次性,进一步设计深浅适宜、具备层次性、合理性的问题链,促使学生思维向“最近发展区”延伸,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发展体系,逐步促进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等素养的形成。最后,创设高中生物教学情境应不拘一格,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取教学情境,灵活应用故事、多媒体、表演体会、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情境,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情感培养,进一步增强核心素养在高中生物课堂上的渗透效果。
(三)整合高中生物教学资源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生物教学,最容易被教师忽视的一点便是整合教学资源,这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物教学资源可根据其性质划分为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其中显性资源无论是在传统还是现代教育模式下,都是大部分教师关注的重点,教师也善于对显性教学资源进行归纳和整理。而隐性资源需要教师进一步探究与挖掘,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未能得到开发与利用,这也是核心素养下教师教学需要重视的问题。就生物教学资源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仍有一小部分教师在整理教学资源时出现了认知偏差,未能正确掌握重点内容,致使资源应用发生混淆与错误。
1.整合显性教学资源。整合显性教学资源并没有太大难度,它能系统化调整教学过程,并且保障高中生物教学的可行性、有序性。整合显性教学资源必然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开展的重要教学活动,要立足学生实际学情,充分结合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实现教学资源的极大丰富。像一些知识点的讲解需要适当延伸一些社会责任及伦理道德方面的资料,那么教师就要从多角度出发,充分联系法律、伦理、社会等内容,引导学生在生物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知晓自身的社会责任,知晓认知行为及后果间存在的关联,有效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2.整合隐性教学资源。这些资源通常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虽然从未显示和生物学习间的关联性,但也与生物知识有一定联系。整合隐性资源的过程抽象而复杂,不仅缺乏来自实际教材与范本的指引,同时也不属于教学要素,但却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关键内容,因此,教师应提高对隐性资源的关注程度,通过深入挖掘实现合理、有效应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外丰富阅读内容,多收集與生物学相关的读物,开阔学生视野;重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围绕生物资源展开补充教学,积极整合隐性教学资源,给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使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有效得到培养,全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生物探究学习中,培养其生物核心素养,促进其综合学习能力有效提升。
(四)积极开展实验探究与实践活动
多数学生认为学习才是高中阶段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因此并不关注科研进展及学术问题,也不具备主动关心社会发展并参与其中的公民意识与能力。学生在遇到学习问题时,更多是向教师或同学寻求帮助,不会独立自主解决问题。在实验或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是以参考教材为主,严重扼制了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较为薄弱。教师要积极开展实验探究和实践活动,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首先,教师要重视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状态,通过开展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自主的学习意识,自觉进行知识的构建。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要把握适当时机展开探究性实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知识探究过程中牢固掌握相关内容,积极顺应新课改要求。其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导致大多数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进行实验学习时缺少明确目的,难以达成实际目标。教师要更加注重转变教学策略,通过开展探究性实验促进实验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满足新时期的教育需求。最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面临更加严苛的要求,教师要始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师要注重带领学生积极开展实验探究与实践活动,做到以问题探究为核心,精心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实验内容,使其通过开展探究活动获取知识、发散思维、挖掘潜力,有效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三、结语
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时应正视眼下存在的不足之处,持续改革与创新传统教学模式,深刻意识到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与内容,合理挑选更能吸引学生关注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核心素养在高中生物课堂上的有效渗透,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宇荣.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索[J].高考,2021(17):57.
[2] 张晶晶.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情境设计策略研究[J].高考,2021(17):95.
[3] 汤小燕.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J].文理导航(中旬),2021(5):74.
[4] 陈伟.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对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的培养探讨[J].文理导航(中旬),2021(5):72.
[责任编辑 吕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