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平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已经落伍,与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要求之间存在显著的差距。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应全面加强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现状的研究,紧紧围绕新的教学要求,借助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基于此,笔者以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为研究中心,针对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展开了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8-003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8.014
课堂是教师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吸收知识和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场所。因此,课堂教学效率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紧紧围绕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遵循“生本理念”,灵活选择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高效率的教学。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重知识、轻能力
核心素养下,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不仅要对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基础知识进行关注,还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等。但是在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存在严重的“重知识、轻能力”现象,过分追求语文成绩,将教学重点集中在语文基础知识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他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模式僵化,效率低下
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性因素,尤其是在新课改理念下,对教师在教学模式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具体的调查中显示,当前高中语文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依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按照教材中的内容,按部就班进行知识灌输和讲解。部分教师即便是在尝试新教学模式时,由于对其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致使新的教学模式流于形式,严重制约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三)缺乏情感教育,学生缺乏兴趣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語文学科还具备极强的情感教育价值,旨在加强学生情感教育,促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并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但是在调查和研究中发现,当前语文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制约,过分关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如此一来,不仅制约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也难以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1]。
二、新课改背景下,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
(一)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彻底转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设置中存在极强的随意现状。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精心制作出精准的教学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必须要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并对教材进行认真研读,紧紧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确保设计的语文教学目标能够兼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2. 必须要进行学情分析。教师在制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之前,还应紧紧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语文实际水平、认知规律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制定出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契合的教学目标。否则,如果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出现了过于高、过于低的现状,同样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兼顾学生的水平差异性。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在设计语文教学目标时,还应立足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出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目标,以最大限度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2]。
(二)构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面对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求,要想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注重学习环境、学习氛围的优化和改进,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加民主、更加和谐的课堂氛围。一方面,面对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要求,必须要对传统的师生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将课堂的主体归还给学生,自己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辅助者,真正实现“生本课堂”的构建。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师在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时,还要对语文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和改进,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以往枯燥的语文课堂氛围逐渐激活,使其变得更加民主、更加和谐,使学生在良好课堂氛围的吸引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三)坚持生本理念,以生为本展开教学
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调查和研究中发现,以往高中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基本上都是以自己为主导,按照自己的理解、经验等开展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与新课程要求不相符。基于此,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促使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与学生语文知识、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相契合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问题等[3]。另一方面,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师还应承认、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分层。接着,依据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后作业等,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极强的层次性,能够最大限度满足所有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兼顾能力与情感教育
面对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为了最大限度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应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能力和情感教育。一方面,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应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以便于学生在課堂上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基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为了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需求,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受到正能量的启发,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五)构建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是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面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求,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构建多元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问题导向式教学。问题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元素,也是引领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开展探究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就可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上对其展开思考、分析等,在探究中完成语文知识学习,并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4]。
第二,多媒体辅助。信息技术背景下,多媒体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结合教材中难以理解的部分,通过多媒体途径,补充时代背景、作者经历等材料。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难以理解的问题,适时融入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创设出更加直观的教学情境,借助情境体验促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产生个性化认识,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等,最终完成相关知识的深度学习。
第三,合作探究。面对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还应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灵活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开展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学习主体等,精心设计出具有探究价值、开放性、层次性的学习任务,确保其与学生的认知发展区相适应,学生“跳一跳即可摘到桃子”。接着,将全班学生科学、合理地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引导学习小组的学生,紧紧围绕教学任务展开探究式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语文知识的主动建构,而且完成自身多种能力的提升,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第四,实践教学。面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要从语文教学内容出发,科学设计高质量的课外活动,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参与中完成多种素养的提升。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之余,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包括演讲比赛、辩论会、读书知识竞赛、书法比赛等,促使学生在课外活动参与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指导学生到社会上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写作素材,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感受风景、开展实践调查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虽然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来说,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致使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面对这一现状,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紧紧围绕学生和教学内容,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以生为本开展教学、兼顾能力与情感,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马林.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知识文库,2021(4):141.
[2] 王学礼.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高考,2021(6):75.
[3] 吴智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江西教育,2020(33):18.
[4] 丁建国.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建构高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20(42):98.
[责任编辑 窦伊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