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茂泰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制约发展的因素很多。在众多因素中,文化、机制、教学、科研、服务无疑是推动学校办学的五大核心因素。这五大因素在学校工作的运行上都占据一席之位,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正是基于以上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学校的发展才得以整体推进。任何一种因素缺失或不足,都会严重损害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进程。理想的学校办学机制就是这样一种五大因素和谐共存的机制,即“五位一体”的办学机制。
一是学校文化固化滞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流于形式。一是物质文化建设迅速,精神文化建设迟缓。就物质文化而言,学校办学条件越来越好,建筑造型与空间布局越来越讲究,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但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教风学风离现代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二是校园文化的内容及发展与现代师生思想意识变化及发展不对称,造成了校园文化应有价值的缺失,急需吸纳补充先进文化的营养。三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需要不断更新与强化。这些冲突带来的具体问题是:学校制度建设陈旧,标准失范;群体之风脱轨,正能量不足;精神引领无力,校风日下。
二是办学自主权没有得到落实,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放空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办学基本上是由政府直接管理,压抑了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基础教育地方化政策和“校长负责制”的推行,对于理顺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健全学校内部行政管理,搞活办学机制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多重制约导致学校权力的拥有不规范,该有的权力不充分,不该有的权力随意增加。因此,继续规范、扩大中小学办学自主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1]这个问题带来的后果集中表现为:干部管理松散,引领偏颇;激励机制弱化,教情学情低迷。
三是教育教学措施保守,管理效率“打折扣”。教学上,一是集体备课尚未形成科学规范的体系。许多备课要求整齐划一,缺少个性和创新。同时,集体备课如何规范,如何发挥最大效益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二是课堂教学管理不严,无序运转。具体表现为“教学”“备课”两张皮,课堂表面上活跃,实际上低效。教育上,对教育与教学关系认识还不到位。“应试教育”仍大有市场,智育一花独放的现象还普遍流行,其他“四育”仍在智育边缘位置上徘徊。除此之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更是被束之高阁。其结果造成“五育”落实无轨,智育独大;课堂教学无序,成绩低挂;教学科研无实,后劲缺失。
四是体制建设因循守旧,教育人事体制改革“走过场”。竞聘过程中,教师处于一种无序流动状态,所签合同和聘约形同虚设;岗位工作上,干好干孬一个样,没有有效的治理措施。职称聘用上,一旦评上高级职称,基本上就处于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状态,不求上进,混天度日。干部使用管理上,只有上,没有下,敷衍塞责,尸位素餐。这一切造成部门职责不明,干劲不足;工作推诿扯皮,人浮于事。
五是后勤工作保障乏力,服务教育教学工作“打水漂”。实践中,一是后勤人员观念落后,素质水平不高,对职责认识不足,服务意识淡薄;二是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工作人员行为懒散,效率低下;三是服务工作无创新性,没有抓准师生生活的痛点和堵点,譬如餐厅饭菜质量、教工蔬菜购买、子女上学接送等。这一切都是服务的空白,师生怨言四起。
1.内生动力理论。该理论是指因组织内部生存发展需要而产生的自发动力,是行为机制的原动力。内生动力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具有如下三个特点:自生性,它是职业发展、职业能力提升的内在要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持续性,它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创新性,它能够与时俱进、自我更新,具有强大的创造力。从这一理论出发,提升内生动力才是解决学校发展问题的关键。
2.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动机是促使个体发生行为的内在力量。动机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需要,另一个是刺激。所谓需要即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缺乏是一种心理状态。所缺乏的可能是个体内在的维持生理平衡的物质要素,也可能是外界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因素。需要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基本层次,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才会唤醒较高层次的需要。每一层次的需要都有其基本内容和相应的激励措施。将这一理论引申到办学工作中,就是要抓住两个关键点:满足需要,加强激励,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群体动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内在需要和环境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该理论有三方面积极的存在形式和作用。一是群体领导方式动力:群体的领导方式不同,其成员的行为表现也不同。二是群体公约动力:群体的公约规则,比一般性的宣传说服,更能改变群体成员的行为。三是群体凝聚动力:群体凝聚力与生产率受控于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是否一致。这一理论对办学的启发是:要从内因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学校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从影响学校办学的各主要因素的关系以及整个学校氛围中去把握办学行为的变化过程。
学校办学的主体是广大的师生员工,提升学校的办学内生动力,最根本的就是要提升全体师生员工教育教学的内生动力,这在工作中不仅可能,而且可行。对于广大师生员工来说,其内生动力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学习和工作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认识世界、勇于实践、实现自我发展的精神追求;是不断获取知识、探求真理、创业创新的自觉意志和行为。学校的办学活力来自教育教学工作大范围、普遍性的提质增效,具体表现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向心力、执行力和创新力三个基本点上。提升学校办学的内生动力,最终的落脚点就是要从全体教职工自身入手,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其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文化、机制、教学,科研、服务五大核心因素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工作机制,把这种个人学习和工作上的动力变成学校团队发展的内在实力。
1.现代化学校建设的必然要求。现代化学校突出的亮点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学校管理的法治化。要求学校转变管理职能,切实依法行政;推进民主建设,维护教师权益;完善学校保护制度,依法保护学生利益。二是学校管理的人性化。要求一切从人的实际出发;强调人的内在价值,把满足需要作为工作的起点,通过激励的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强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管理和育人功能;转变管理观念,改变管理方式,贯彻管理即育人、管理即服务的思想。[2]三是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强调以对个体价值的肯定为基础,以个体才能的充分发挥和潜能挖掘为前提,积极吸引全员参与管理活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取得最优的管理效益。即现代化学校建设必须围绕“人本”做文章,必须围绕集体创优做文章。
2.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需要。学校的发展目标分为三类:远景目标、近期目标和综合目标。学校的远景目标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现代教育方法和手段,构建现代化教学模式,以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己任。学校的近期目标是:坚持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基本形成“以师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逐渐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使办学质量得到大幅提高。学校的综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良好的审美素养和扎实文化基础,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同时,创造各种条件,打造省内一流品牌学校。实现学校的任何目标,都需要统筹兼顾各种因素,加强机制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
3.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对发展状态的一种事实与价值判断,意味着在“质”与“量”两个维度上达到优质状态。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在高中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全面发展的质量更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力深化教育改革,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障碍和弊端。二是创新发展的质量更高。实施教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教育创新动能,消除僵化路径依赖,打破固化行为结构,激发教育创新活力。三是优质发展的质量更高。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要素潜力,实现各类教育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促进教育制度、发展过程、发展方式最优化。四是持续发展的质量更高。致力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教育,打造教育可持续发展新常态。[3]
1.客观性原则。一是客观分析办学历史,在继承中发展。只有坚持客观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分析学校不同时期办学的成功与失误,才能获取对学校发展有用的东西。二是客观判断优势与困难,准确定位。既要客观看到学校发展优势,又要充分估计到学校发展的困难。只有做到客观分析,才能找到自己现在的坐标,从而借势发力,克服困难。
2.科学性原则。一是从国家方针政策中寻求发展策略。抓住政策带来的机遇,借政策东风,培育学校的发展优势,用政策之力,克服学校发展中的困难。二是以科学发展观确立发展目标。学校发展目标的确立,必须遵循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将教育规律与学校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3.可持续性原则。一是分解长远目标,在渐变中产生突变。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创造发展的后劲和空间。
4.协调性原则。一是明确轻重缓急,抓主要矛盾。理清头绪,弄清各项工作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制约关系,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主干问题、核心问题,为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二是协调各种要素,和谐发展。学校的发展涉及诸多要素,只有这些要素的和谐统一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才能使学校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学校办学内生动力的“五位一体”机制建设核心思想是:面向全体师生、面向新高考,校内各项工作紧密合作,实现“文化建设、机制建设、教学管理、科研培训、后勤服务”一体化推进,走内涵发展之路,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有效转化,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促进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高。其基本内涵是:“文化、机制、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发展。在这“五位一体”机制建设中,文化是导航,机制是载体,教学是发动机,科研是助推器,服务是加油站。
围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办学的内生动力,增强办学活力这一主题,在政策落实的过渡时期,有必要在以下五方面下足功夫,先行突破,进行大力的改革探索。
校园文化是学校工作之魂,是学校办学意志和精神风向标的体现,从一开始就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基础,着力打造。莱西市实验学校作为一个先行者,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究尝试。
在学校层面上,推行“六化管理”措施,即层级管理扁平化、制度管理科学化、教学管理目标化、学生管理规范化、综合管理智能化和家校关系畅通化。通过以上措施,达到以下目的:一是对所有人员进行定位、定岗、定责,加强科室合并,提高办公时效。二是加强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三是层层制定教学计划,落实工作目标。四是以德育活动为抓手,注重学生习惯养成,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做好综合考评。五是在三年时间打造全市一流智慧校园。六是让家长参与教育教学管理。
在教师层面上,推行“八要八不准”行为要求和做好老师的“三项标准”。教师“八要八不准”:一是要遵规守纪,不准从事法律和法规严禁的活动。二是要关爱学生,不准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三是要廉洁从教,不准向学生及家长推销或索要物品。四是要以身作则,不准在校园里抽烟以及工作日喝酒。五是要诚实守信,不准对教育和教学工作弄虚作假。六是要团结合作,不准有攻击或不利于团结的言行。七是要忠于职守,不准上课迟到、打手机、值班空岗。八是要敢于争先,不准制造消极怠工负面工作氛围。做好老师的“三项标准”,即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做同事知心的老师,做岗位名优的老师。
在学生层面上,推行“激情教育”和“三入六比”活动。激情教育,包括四方面内容,即激情早读、激情跑操、激情宣誓、激情课堂。“三入六比”活动:“三入”活动,即入楼即静,入座即学,入学即专;“六比”活动即比文明、比诚信、比卫生、比纪律、比两操、比学习。同时,在整个教学区域,实施了“静音工程”,即教室走廊中,不得大声喧哗;物品要轻拿轻放;走路不得跑跳打闹,弄出大的声响;讨论问题不得影响他人学习。以此为抓手,为教学工作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在舆论层面上,创办《校园之光》校报和《北海文学》杂志,实现三个目的。一是打造风正气顺的校风,及时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动态和学校发生的重大事件,鼓干劲、树形象,为学校注入正能量。二是引领规范求实的文风,积极向全体师生约稿,通过散文、诗歌、图片等形式,锻炼文笔,展现师生风采。三是树立学校良好形象。两份媒体每月一期,师生人手一份。除此之外,还积极利用家长会、学术报告会、学校重大活动等形式,向社会各界推广宣传,倾听社会呼声,凝聚办学共识,争取社会支持。
在制度层面上,重新建章立制。一是重修学校章程。根据现代化学校办学要求,对自主办学、民主办学、部门设置、师生管理、权利义务进行了详细规定,使其更加科学、合理、规范。二是完善各种制度。删繁就简,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在此基础上增添了许多贴近教育教学,适应现代学校发展要求的新制度。通过认真核实,编印成册,使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能做到有章可查、有法可依。
实行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制。干部选拔坚持四条标准:一是要任人唯贤,为优秀的人搭建平台;二是要德才兼备,既重公论,又重业绩;三是要心地坦荡,分管工作敢担当、有作为;四是要突出专业,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发挥最大管理效益。打破干部“终身制”及“论资排辈”的旧观念,能者上、庸者下,大胆起用年富力强,具有开拓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的年轻干部,造就一支朝气蓬勃、遵纪守法、积极进取的干部队伍。通过三年的循环,干部队伍风清气正、活力十足,学校工作已经迈入稳妥、高效的快车道。
分层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指导。一是每月组织一次干部例会,通过经验交流、典型发言、心得体会等形式,不断加强对年轻干部的陶冶指导。二是分门别类组织教师单独或外出学习,进行理论强化。三是聘请专家来校举办讲座,结合班主任和青年教师培训共同进行。四是进行实践训练。每学期结束后,结合下学期工作,分部门进行各类计划打磨,让所有干部对自己分管的工作谈思路、提意见,凝练工作智慧。
严格人事聘用,突出工作重点。一是落实“三定一聘”工作。按照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深化了用人制度改革,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根据“按需设岗、公开定编、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原则,严格定编、定岗、定责,并在此基础上择优聘任,竞争上岗,逐步建立起激励、竞争、淘汰机制。二是成立三个部门中心,落实重点工作。设立师生发展指导中心,全面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科研和师生培训工作,工作分工更加明确。成立信息中心,负责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使信息化教育教学工作更加专业便捷。成立学校安全中心,负责学校安全工作,工作落实更加有力。
在办学工作中,教育教学是矛盾的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加快学校发展,提升办学活力,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工作中,学校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破题尝试。
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结合,积极开展活动。一是落实《莱西市实验学校加强“五育并举”,融合推进艺体活动的实施方案》。在校内实施“体育、艺术、科技2+1+1项目”,即让每个学生在学校能够掌握两项运动技能、一项艺术特长和一项科技技能。二是组织国学经典大讲堂活动。以诗词、名著、歌舞、戏剧为主题,每月一期,在学校学术报告厅中集中进行。三是开展心理教育大辅导活动。结合新时期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学校生活、减轻学习压力、调整学习状态等情况,学校师生发展指导中心根据初高中情况,利用广播室或报告厅,每月对各级部进行一次集体心理讲座,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强化教学管理,推行两个工程落地实施。一是三大基础工程,即大集备工程、大比武工程和大数据工程。大集备工程,即实施首席教师制,进行大单元备课,开展教学策略研究和学习策略研究。大比武工程,即在组织教师进行有关示范课、汇报课的基础上,大力选拔、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各级公开课、优质课选拔及推荐工作。大数据工程,即打造智慧校园,进行信息技术2.0建设,为师生网络互动提供巨大的技术和设备支持,让教学管理更加有的放矢。二是三大培优工程,即教师团队培优工程、学科课程培优工程、学生成长培优工程。教师团队培优工程,即在创新级部组织学科发展专家团队,突出数学、物理两门课程,落实工作方向和支撑点。学科课程培优工程,即通过广泛调研,集中查找学科竞赛和各种学科联赛短板,加强攻关,打造学校优势学科。学生成长培优工程,即在学生拓展性学习上,倡导“量入为主,能者多劳,鼓励冒尖”。
聚焦课堂管理,强力推行高效课堂措施落实。总结出“课堂教学十字诀”和“内看三环、外听三声”的新策略。“课堂教学十字诀”即“编”“批”“培”“合”“展”“评”“点”“归”“测”“整”。“编”就是编导学案,提前两天发给学生;“批”就是批导学案,增强课堂教学针对性;“培”就是提前培训学生骨干,让学生“兵教兵”;“合”就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展”就是展示,让学生讲;“评”就是其他同学评价、纠错、补充、探究;“点”就是教师适时、适量、适度地予以点拨;“归”就是总结、归纳,把知识系统化;“测”就是当堂检测学习效果;“整”就是留点时间让学生思考、整理、消化、吸收。“内看三环、外听三声”的新策略,即自主学习看三环——自主、合作、探究;愉悦课堂听三声——掌声、笑声、欢呼声。
目前,各中小学不同学科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队伍良好的淘汰机制尚未形成,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培训和教科研工作,不断提升学校发展的潜力。近几年,学校组织了以下探究活动。
普及开展教育教学大课题研究。学校借助省教育“十三五”规划,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抓手,以课程建设为主题,提报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并顺利结题。课题把“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作为课题的指导方针,在原有校本课程基础上,形成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高中校本课程“六三”模式体系。体系包括六大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具体的素养目标,以及三项行之有效的实施措施。在大课题引领下,两年时间,学校已有16个课题获莱西市级立项,有8个课题获得青岛市级立项,有3个课题获得省级立项。
强力推进课堂小课题研究。课堂是教育教学诸多热点与难点的汇集场所,诸多教育教学思想、观点常常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融合,许多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在这里产生。因此加强课堂小课题研究,进行成果转化,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根据这一情况,学校出台了《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根据“五动(团队拉动、任务驱动、典型带动、整体行动、效果促动)一体”的课题研究体系,对日常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形成不同课题,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反思教学过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组织了多项研学参观和教育培训活动。一是为培养广大师生综合素养,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创新能力,在学生中组织了北京古都、青岛鲜多多农场研学活动;在广大教师中,组织了马连红色基地、青岛沁楠香农业园参观学习活动。二是结合新高考教学工作,与北京嘉德培训公司组织了教师学科综合素养培训。结合班主任工作要求,与北京众师培训公司组织了班主任、青年教师综合素养培训。结合思想政治素养教育,组织了红色十堰管理人员培训活动。三是结合新高考学生教育工作,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保持安定的心理状态,分别邀请中国奋进网杨飞虎、河南善朝教育集团王宏韬、江西金太阳教育集团王平等多位教育名师,为学生进行励志、感恩和心理方面的培训。
实施学校名优工程。2019年以来,学校以课题实验为契机,全面推行了以激励机制建设为抓手的名优工程,实现教职工专业素养和学生素养的共振发展。名优工程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目标:第一年是开局年,树立名优标杆;第二年是巩固年,学习名优榜样;第三年是提高年,完善名优工作机制;第四年是创新年,形成名优工作特色;第五年是升华年,实现名优遍地开花。活动开展三年来,涌现出了大批优秀团队和优秀师生,学校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