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艳英
特殊儿童义务教育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指对盲、聋、智力落后、肢体残疾儿童少年实行的一定年限的基础教育。我国1985年5月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4 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学龄期各类特殊儿童的教育被纳入义务教育轨道,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先后从法律上作出对特殊儿童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规定。“十三五”时期,中央将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到6000元,特教专项补助经费每年保持在4.1亿元,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实现从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12年免费教育,30万人口以上县基本实现“县县有特校”,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党对特殊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特色,也是中国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最大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保障残疾人权利、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引导残疾人和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青少年在投身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践行自强不息精神,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共同努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这是我们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重要体现。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才能够得到持续发展,一个行动计划接着一个行动计划往前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办好特殊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这是新时代举办特殊教育的根本遵循。
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国际公认的基本人权,是在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中被确立的。1954年,“受教育权”被写进我国宪法,教育机会均等才从根本上得到了保障,特殊教育工作也才开始被关注和推广。从2015年到2020年,我国特殊教育在校生由44万人增加到88万人,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这是党和国家不断加大特教支持力度、改善特教办学条件所取得的显著成果。然而这一组数据中,并不包含无法到校学习的重度残疾儿童。作为社会中极度弱势群体,重度残疾儿童由于先天缺陷不能到校上学,如何让他们接受正规的教育成了难题。
2017年7月17日,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 (以下简称《计划》)的通知,其中提道:“对不能到校就读、需要专人护理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采取送教进社区、进儿童福利机构、进家庭的方式实施教育。以区县为单位完善送教上门制度,为残疾学生提供规范、有效的送教服务。” 《计划》的出台进一步增强了特殊教育的情感基础,扩大了特殊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计划》强调有教无类,促进残疾儿童青少年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尊重他们的身心特点和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实现适宜发展。
蓬莱区特殊教育学校始建于1987年,自成立之日起,便以普及区域特殊教育儿童义务教育为己任。学校现有学生78名,并不能涵盖区域内全部特殊少年儿童,要真正普及特殊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全覆盖、零拒绝”,必须通过“走教制”,对不能随班就读的重残儿童进行上门服务。
1.广泛调研,制定走教方案
《计划》指出,要“以区县为单位,逐一核实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数据”。自2017年春天起,历时三个月,我们对全区11个镇(街)进行了入户摸底调查。通过调研发现,我区共有学龄残疾儿童145名,已接受特殊教育的78名。通过二次评估鉴定,学校决定对67名有一定接受教育能力但无法入校就读的重残儿童实行“走教”。
在调查摸底、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走教”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22位骨干教师为组员。工作小组决定分组入户进行大走访,与学生家长交流谈心,深入细致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逐步打消了他们的抵触情绪。
2.多方走访,建立“一人一案”
《论语》指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人一案”就是特殊教育的利器。为了在特殊儿童教育方面取得成效,我校特别重视这项准备工作。每一位在校就读的特殊儿童都有专门个人档案。而相对于在校特殊儿童,要给“折翼天使”建立个人档案面临更大的困难,但我们不抛弃、不放弃、不退缩、有信心。我们走访社区、村委会、医院、残联等部门和单位的人士,他们对“折翼天使”的了解比较全面,也比较客观。
3.个别交流,消除学生家长心理障碍
为了完全打消学生家长的疑虑和障碍,我校一次又一次真诚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一旦得到了家长的配合,我们便可以详细了解包括家庭成员,孩子的病因、发病的情况、治疗情况、作息安排,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孩子经常或喜欢做的事情,孩子的脾气、性格,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家长对孩子受教育的态度等。然后,我们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制定教学方案,为送教上门精准服务做好准备。
1.因材施教,让孩子学会技能
走教老师认真备课,精心准备直观教具,有计划、分阶段地对“折翼天使”进行运动、感知、语言交往能力的训练,将教学目标定位于从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孩子了解自己、认识社会。教学过程不求快,只求孩子有收获。孩子们的“小课桌”搬到了轮椅前,孩子们的“训练场”设在了屋子里,他们愉快地和老师唱歌、画画、玩游戏,把自己的作业和劳动本领展示给老师看,认真地听老师指导训练。
每一次送教上门,老师都要做好记录、评估和反馈,记录受教对象在训练中的点点滴滴,评估他们的训练效果。这些环节都需要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送教上门的档案资料。送教之后及时填写记录手册,写好教学反思,以便下次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还要收集送教学生的作业,帮助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让孩子们循序渐进地获得成长,是送教老师们执着追求的目标。
2.暖心行动,让孩子感受关爱
如果说,在特殊教育学校上课的称之为上课,那上门的老师更像是“知心姐姐”。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每次送教,老师总是亲切地问候孩子,给行动不便的学生端上一杯水,帮助不能自理的她擦擦嘴,为她梳一个漂亮的马尾辫。在这样的细节中,孩子们、家长们更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孩子和家长慢慢改变了以前对送教上门的认识偏差,逐渐接纳了这个活动。
3.张开双手,让孩子享受快乐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折翼天使”们来说,父母亲人以外的走教老师们这一份爱,更能安抚他们的心灵。
1.医教融合,让孩子变得更健康
为了更好地为“折翼天使”们服务,我校主动联合医疗部门,由一位教师和一位康复理疗医师结成“对子”,分工合作来开展送教工作。康复医师为“折翼天使”进行医学诊断,以了解其身体功能情况,并为其开展康复评估、设定康复治疗目标、制订康复治疗计划;康复治疗师根据诊断和评估结果制订详细的康复治疗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向教师和家长传授简单的康复操作技能。
例如,小明先天脑瘫,右手几乎丧失了抓、握、提、捏等功能,到现在14岁仍未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康复医师为了训练他的右手功能,先是进行了粗大运动,如抬胳膊、伸直弯曲胳膊、抬手等,然后再进行精细动作的训练,如伸缩手指运动,握东西、捏东西等。康复医师一边训练小明,一边指导教师、家长学习操作方法和技巧,再三强调操作方向、力度及应注意的事项。通过医教联合上门服务,仅仅一年时间,小明的右手已经能自主地抬高和放低,也能有意识地去抓握物品。这个孩子变得越来越健康。
2.引领家长,让孩子变得更阳光
教师走教的时间和次数毕竟有限,因此,走教不仅仅要给“折翼天使”送康复,更要给家长送理念、送方法,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康复训练中来。因为家长天天陪在孩子身边,当他们掌握了康复技巧,就能随时随处地对孩子进行训练,效果会更好。
教师从每一次对家庭环境的观察、与家长的交流以及观察家长与孩子对话中,都能了解到家长的教育观念。教师要用敏锐的眼光在细节中发现教育问题,用智慧的讲解巧妙地引导家长。从家长们满意的反馈意见中,了解到家长对我们的认可;从家长主动询问下一次到来的时间中,体会到了家长的期待。
3.教学相长,和孩子一起成长
翻开我们的送教记录册,你们会看到:学生和老师伴随着欢快的音乐玩拍手游戏,和老师画画时尽管弄得颜料满手都是却快乐无比,因第一次顺利地用筷子夹起了菜而欣喜不已,因流利地背出了妈妈的手机号码而洋洋得意……一位位“折翼天使”变得越来越阳光,在这背后,老师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教学相长,在“走教”的过程中,教师丰盈了教学经验,提升了教育智慧,获得了无尽的成就感。
光阴流转,我们学校“走教制”已施行四年。四年来,老师们坚持送教上门服务,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家庭和社会的一致好评。一是我们学校的普及率大大提升,能够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程度、不同年龄残疾儿童的需要,科学评估、合理安置、分类施教。学校得到了区委、区政府、教育和体育局、残联、民政局的大力支持,办学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加强。二是广大教师得到了认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虽然“走教”很辛苦,但是教师们任劳任怨,积极与家长沟通联系,积极辅导、关心孩子。三是受到了“折翼天使”的普遍欢迎,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身体得到了康复锻炼,生活技能得到了提高,情绪和心理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关爱。
首先,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我们学校现有25位教师,能够满足校内6个班级的正常教学,一旦安排送教上门服务,校内学生的学习和管理就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于是,我们把“走教”时间安排在周末,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给教师们的身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其次,有些家长素质不适宜走教。人们都说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这些需要“走教”的孩子家长素质普遍较低,教育观念落后,普遍对孩子关心不够,认为冻不着、饿不着就行,不关心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因而对“走教”工作并不积极回应,配合度较低。再次,学校层面缺少专业的引领与指导,协调好校内教学和“走教”并不容易。同时,缺乏对教师的评价奖励机制和支持力度,不能更好地调动教师“走教”的积极性。
“走教”之路虽不平坦,但我们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直坚持走下去。一是完善多方协同联动,与民政局、卫健委、残联等部门联合开展上门服务,形成工作合力,坚持人民立场,切实转变观念,提高重视程度,统筹安排资金,有效配置资源,全面帮扶残障家庭走出困境。二是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开展逐级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提高送教教师专业能力。通过督查走访,对送教团队进行评估,提高送教质量。我们期待,让每个特殊儿童青少年家庭都能深切感受到教育的温情、城市的温度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