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芊芊
在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愿意将“小组讨论”带入课堂教学。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如重形式,轻内容;重热闹,轻参与;重结果,轻实效。这些问题导致小组讨论最终成为浪费时间的无用功,课堂中出现“伪合作”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如何寻求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组内分工优化“就近原则”。教师可以通过对小组成员的不同分工,优化小组合作。以笔者所执教的班级为例,有的四人小组成員都比较活跃,容易出现“表达多、倾听少”的情况;有的四人小组成员学习能力较弱,在合作学习中更倾向于跟随别人的脚步而放弃自主学习。无论哪种小组构成,都宜先选定一名组长,组长往往由学习能力较强、责任心强、自律性较强、愿意帮助别人的学生担任,组长的更换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分工很好地培养了低年级学生的责任感,也能够有效地维持小组讨论的良好秩序。
选择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结合笔者自身的经历和思考,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有几类情况比较适合小组讨论的合作学习。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节省课堂时间,可以让他们进行小组内分享。对于课文部分内容的深入理解,一些课文含有一些较难理解的片段,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需要集体合作完成的内容,如分角色朗读课文,采取组内排练、组间赛读这样的形式效果更好,也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将讨论时间分散到课前准备中。如果课堂上很难保证小组讨论的完整进行,可以在课前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或准备作业,有了充足的准备,小组讨论的开展会更加顺利。比如,在学习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小壁虎找尾巴》一课时,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首先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分角色朗读,组间赛读;然后以小组合作方式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小壁虎的心情;最后分享关于小动物的其他有趣知识。课前有了充足准备,课上小组讨论就会比较充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高。
指导学生掌握小组讨论的基本技能。小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涉及许多技能,如积极参与的技能、建立和维护小组成员间相互信任的技能、组织同学间有效沟通的技能、解决组内冲突的技能、制定合作策略的技能。另外,在小组进行汇报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想法、某位组内成员令人印象深刻的观点、整个小组的观点等进行分享汇报。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论上的指导可能不容易理解把握,教师可以认真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时的表现,并在评价时对于良好的言行进行鼓励与表扬。
丰富评价方式并鼓励小组反思。教师在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时,一定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可以采取师生评价与生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组内评价可以有效地督促组内成员加入合作学习,组间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倾听、观察能力。对于教师评价而言,要丰富自己的评价语言,注意细节评价,评价可以涉及学生在小组讨论时的知识技能、探究能力、情感态度等,还可以采取“分层量化评价”的方式以激励小组成员间的互帮互助,同时也督促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参与、思考、表达。评价的过程也是小组进行反思、学习的过程。小组反思被认为可以在之后的合作学习中调动组内的潜在资源,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小组讨论的合作学习可能是他们第一次在课堂中接触到合作学习,它的意义远大于掌握学习内容本身。成功的小组讨论对于小组成员的知识、能力、情感都大有裨益,而教师对于小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思考、创新、变革可以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欧阳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