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虚拟教研室建设路径研究

2022-02-27 05:56尤伟静
科教导刊 2022年34期
关键词:教研室产教教研

冯 伦,尤伟静

(1.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2.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重视的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发布以及新职业教育法的实施,指出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职业院校的“双高”建设对教研室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现行教研室存在教研活动形式化、教研内容供需脱节、教研运行不畅等问题,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

在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战略目标的引领和指导下,由跨学科、跨校际的教学研究团队组建的虚拟教研室,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教学组织,是协同教学研究的新形态。虚拟教研室突破了学科专业归属,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教学研究为目的,开展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研讨活动。虚拟教研室的创建与发展促进了高校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为职业院校的“双高”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现行高职院校教研室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校、院、教研室”是高职院校普遍实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基层教研室是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的逻辑起点,良好的教研室运行环境对高职院校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教研室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1.1 教学内生动力不足,教研活动形式化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绩效考核、职称聘评等政策制度的导向上强化科研指标弱化教学指标,导致教研室“重科研、轻教学”之风盛行,教学内生动力相对不足[1],评价导向功利化和教学考核指标软性化使教师缺乏开展教学研究的热情和动力。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每周都安排有教研活动,但实际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教研活动的主题不明确、教师积极性不高、大部分时间用来布置工作任务或传达学院会议精神,缺乏深层次的交流与探讨。

1.2 教研主体单一,教研内容供需脱节

调查显示,89.41%的高职教师认为教研活动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85.09%的高职教师希望通过教研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素养,但目前教研室的教研内容往往难以满足教师的期望,教研内容供需脱节[2]。一方面,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决定了高职教师的培养必须是双主体,其中企业对教师的技能培训及指导尤为重要[3],但目前高职学校的教研活动主体较为单一,主要为本校教师,导致教研内容具有局限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生师比较高,教学内容更新快,使得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部分教师一个人上一门甚至多门课程,各教师之间在课程上没有交叉,传统教研室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教研难度较大,可操作性小。

1.3 管理制度不健全,教研运行不畅

教研室的建设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还是培养青年教师的“摇篮”,通过同专业经验丰富的教师传、帮、带,有助于青年教师尽快站稳讲台[4]。但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教研室管理制度不健全,如工作职责不明确、经费投入不足、监督约束机制缺失等,导致教研运行不畅,教研室无法发挥其正常功能,成了教师们课间休息的场所,不利于教师个人及团队的成长。

2 虚拟教研室对高职院校发展的意义

新阶段高职教育的发展主题是全面深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载体是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建设,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5]。虚拟教研室聚焦教研交流、资源共建、能力提升三大关键点,打通组织堵点,克服沟通难点,催生共享增长点,具有教研内容多样化、组织载体信息化和人员组织灵活化等特点,为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水平教师发展、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1 资源共建共享,助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以质量发展、特色发展为导向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重大改革,科学组建高水平专业群涉及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方向性和有效性[6]。依托虚拟教研室,通过有机整合微课、视频、动画和题库等教学资源,采用共建共享的方式解决单体资源不足和整体资源浪费的矛盾,形成优质共享的教学资源库[7],有效助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2.2 经验互学互鉴,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我国高职教育师资队伍整体发展呈现学历水平提高、年龄结构年轻化等良好发展态势,但也存在较多问题,如知识结构不合理,企业经验不足等,难以实现理念、技术和教学的跨越。虚拟教研室的成员组成跨学科、跨校际、跨行业,灵活多样。发挥教学创新团队、教学名师、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教学示范、案例分享、讲座沙龙等有组织的培训,推广成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赋能教师教学能力快速成长[8]。

2.3 校企共同参与,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产教融合自职业教育兴起以来一直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学校和企业的运行机制不同,利益相关点不同,导致产教融合困难重重。在虚拟教研室中,可以将相关企业技术人员吸纳进来,一方面可以弥补教师知识、技术方面的短板,让教师能够及时了解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从而根据结合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编制教材等;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虚拟教研室平台中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专业知识的咨询服务。不受时空限制的虚拟教研室为企业和高校深层次的合作和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对高校和企业的人才培养、绩效提升都具有重大价值。

3 高职院校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路径

3.1 团队建设

虚拟教研室的主体是教师,包括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如何将不同学校同一专业的教师及不同企业相关专业的工程师组织起来需要各方面的支撑和配合。一方面需要政府层面、学校层面的统筹安排和规划,为团队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另一方面需要设立共同目标,以科研课题为纽带,以专业建设为目标,开展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9],只有拥有了共同目标团队成员间才能够形成凝聚力,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

3.2 平台建设

虚拟教研室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依托的是信息平台,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①支持教研室以视频会议、语音会议等方式开展线上教研活动。②支持教研室成员间的自由组群,不同地域、不同高校、不同学科的教师及企业人员可自由拉群,实现快捷沟通、无缝对接。③支持资源共享,一键保存教学资料至资源空间,便于成员快速查阅,实现资源快速流转。④支持资源共建,团队成员共建课程、教材、案例、习题等教学资源。⑤支持开展各项培训活动。⑥支持新闻公告、教研动态、资源发布等实时更新。

通过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可实现多校多企联合联动教研,亦可跟踪教研数据,实时掌握教研能力薄弱点、改进点,以点带面,快速突破能力瓶颈。

3.3 机制建设

虚拟教研室要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制度。由多学科背景、多归属单位的教师与工程师组成虚拟教研室,并不需要改变参与教师和工程师的行政管理关系,但需要一个常态化运行机制来保障其持续运行。此常态化运行机制包括虚拟教研室的组织形式和运行制度,其中核心的运行制度是共建共享机制和参与成员的教研协同机制。

3.4 内容建设

内容建设主要包括课题研究、产教融合、课程与教材建设、标准及评价等模块,支撑虚拟教研室的教研活动和相关成果的持续累积与共享。

3.4.1 课题研究模块

组织教研室成员的科研培训、企业调研、院校交流等;组织行业及学校专家队伍对科研课题的评审、管理、检查、鉴定和转化等;管理和统筹科研课题的建设经费,确保合理、合规、合法;建立课题评审专家库,定期对课题建设内容及实施方法进行指导。

3.4.2 产教融合模块

组织开展对职业教育相关的国内著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典型案例的培训学习;组织虚拟教研室成员积极构建校企、校校产教融合平台;组织虚拟教研室成员实施经共同体管理委员会批准的产教融合机制、制度制订工作;组织虚拟教研室成员在产教融合平台下,积极开展共同课程建设、共同人才培养机制等研究工作,共同进行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社会服务工作。

3.4.3 课程与教材建设模块

组织虚拟教研室成员单位制订相关专业课程建设的年度计划;组织、指导和督促检查课程建设年度计划的实施;研究和掌握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方向;向虚拟教研室推荐优秀课程与教材;收集教材编写、出版等方面的信息,审定年度编写计划;组织和承办虚拟教研室课程与教材相关培训工作。

3.4.4 标准及评价模块

组织开展职业教育相关国家标准的培训学习;组织虚拟教研室成员积极参与相关国家标准和1+X技能鉴定标准的修订工作;负责虚拟教研室制订的各个标准、评价办法的宣传推广工作;整理汇总各项标准,形成虚拟教研室建设标准体系。

4 结语

重视和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是基层教学组织改革的重要探索。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相继公布了两批本科学校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高职院校在虚拟教研室建设方面相对滞后。积极探索符合当前高职院校现状的虚拟教研室建设路径,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为今后各高职院校虚拟教研室的大面积推广打下良好基础,对于教学质量提升、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和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教研室产教教研
浅探碳酸镁的生成问题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河南省高校音乐学院教研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