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探索

2022-02-27 05:56吴莉莉
科教导刊 2022年34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困难

吴莉莉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江苏 南通 226236)

目前,各高校基本都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充足稳定的经济资助,给经济困难学生安心学习、生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但全面促进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心理、能力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尚未提供成熟完善的支撑。进一步深化推动发展型资助的发展,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在更全面的资助下真正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从教育角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1]。因此,如何将发展型资助育人发展得更完善,更适应高校贫困学生的成长成才发展尤为重要。

1 高校资助育人现状

1.1 重资助轻育人

资助育人,顾名思义,是资助与育人的结合,不仅要资助,而且要育人。目前高校的资助工作体系越来越完善,基本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绿色通道等各项措施保障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条件,但是长期的物质输送,导致有部分学生养成“等、靠、要”的惰性思维,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为理所应当,缺乏感恩意识,责任意识。而各高校在保障物质资助的情况下,所展现出的育人功效十分有限,在伸手就会有的资助模式下,高校资助育人功效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1.2 重供给轻需求

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以助学金、补助等给付方式为主,一定程度上,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帮扶、价值培养、能力提升等层面的资助较少。因此大多经济困难学生虽然得到了物质支持,但是他们真正需求的学业、心理、能力的支持却有所缺失。受助学生虽然解决了吃饱穿暖的困境,但贫困带来的心理脆弱、职业发展能力弱、职业技能缺乏、实践经验较少等问题还未完全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敏感、自卑,在教育过程中能力发展方面的不足等问题,都是目前资助育人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高校在进行资助工作的过程中了解困难学生的真正需求,从而进行按需资助、按需帮扶的情况并不多,对贫困生在心理、职业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资助帮扶较少,因此导致资助育人工作缺乏良好实效。

1.3 重政策轻研究

目前各高校的资助管理队伍配备不够,大多高校以个别专职和部分兼职的模式组成,人员配比的缺失,直接导致日常的资助工作停留于资助事务性工作的完成,虽然对于国家的资助政策各高校都很重视去落实完成,但很难保障资助人员有时间对进一步的资助工作有深层次的研究,也很难保障资助工作者细化受助学生的需求,更精细化地进行资助育人工作,这也就导致了各高校资助工作从保障型资助到发展型资助的过程尤为缓慢。高校发展型资助的发展,还是主要依托高校资助工作者去落实,资助工作人员和资助工作队伍配备不全,直接导致高校的发展型资助工作成效不尽如人意。

2 发展型资助的内涵与使命

发展型资助是相对于仅满足贫困生经济需求的济困型或输血型资助而定义的,是指根据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高校遵循基本的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动员多主体共同参与对贫困生成长发展需求的多元化资助供给,在满足其经济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能力培养、心理关怀和道德养成的需要,促使贫困生成长成才,成为合格的毕业生并顺利融入社会实现就业[2]。与保障型资助相比,发展型资助是以发展的眼光、育人的成效为角度去开展资助工作的[3]。是以学生为主体,个性化实现育人功效的;是体现差异化原则,将个性与共性的问题相结合,去进一步完善资助成效的;是坚持发展的角度,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资助的。因此发展型资助模式是更注重育人的一种资助模式。

发展型资助是由新时代贫困生的需求催生的,在经济资助日益完善的贫困生管理中,高校贫困生群体的个性需求、自身发展的需求对资助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经济资助达到效果后,贫困生更加关注自身发展的需求,包括在校期间的能力培养以及后续踏入社会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更加关注学校资助在其求职创业、个人发展方面提供的帮助;其次,贫困生也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心理发展,在保护隐私、维护自尊方面,贫困生更希望自己的被资助信息隐形,对自身自信心提升,心理积极向上、健康发展有更高的要求;再者,近几年国家经济帮扶措施越来越广且充分的情况下,部分贫困学生依赖于被资助,产生理所应当的心理,高校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责任心提升教育亟待发挥作用。因此发展型资助的出现和发展尤为重要,它承担了我国资助育人的未来发展使命。

3 发展型资助模式的构建

3.1 完善资助育人理念

高校在开展日常资助育人工作时,除了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摸排,精准资助以外,更要去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多元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资助工作者首先要完善资助理念,将以往的重保障型资助理念转化为重发展型资助的理念。所有工作转变的前提便是思想理念的转变,只有高校资助工作者的理念更加完善了,资助工作才能真正完成从“扶困”到“扶智”的转变,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生活、关爱他人,诚实守信、自立自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高校资助育人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资助来育人,因此高校要时时把握育人的理念,思考如何通过资助达到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效果。近几年国家越来越关注高校的育人实效,要促进学生持续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而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国家和高校关注的对象,高校如何培养其成才、如何给予引导、帮助其强化个人优势、发展综合素质、提升核心竞争实力至关重要。发展型学生资助育人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思想、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努力打造内心充盈、精神饱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2 完善资助育人体系

完善心理育人机制,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定期开展心理团体辅导,比如自尊自信、乐观幸福之类的主题,帮助学生在团辅中进行自我肯定、幸福感得到增长。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定期心理关注,对于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重视干预的后续性指导,配备专业的队伍进行此项工作,指导经济困难学生自我认可,自强自爱,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念。

注重能力育人成效,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各类技能培训,比如,语言类考试培训、计算机考试培训、教师资格考试培训、创新创业竞赛培训等,通过此类考试技能培训,给予经济困难学生掌握更多技能、提升个人能力的机会,通过创新创业方面的指导鼓励困难学生勇于走出自卑圈,积极参与到创造性发展的比赛中来。帮助他们根据自身定位,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也让他们在比赛中不断拼搏进取,取得成绩,更大程度上让他们提升自信心,开阔视野,勇往直前。

加强诚信、感恩教育机制,大力宣传受助学生典型事迹,不仅可以给受助学生带来正向价值观的引领,同时可以增强受助学生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信心,提升学生回报社会的主动性。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活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方式来宣传教育活动及成效,将诚信意识深植学生心中。鼓励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及公益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感。

提升职业发展规划成效。经济困难学生在职业发展上的认知和规划普遍比非经济困难生弱一些,自身家庭能给予的职业指导微乎其微,因此高校应尽早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提供周边发达城市就业岗位的推广,拓宽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思路和地域;提供考研择校复习等多方面指导,鼓励他们继续提升学历,提升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促成经济困难学生高质量就业。

3.3 加强资助队伍建设

首先保证资助工作者的数量,配备齐全的资助工作者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去实现发展型资助的各项举措。通过充足的人手去细化资助工作的每个环节,真正发挥资助工作的春风化雨、沁润心田的作用。要形成层层联动的机构设置,从院级资助工作者到系部资助工作者再到一线资助工作者,层层配备,联动工作,分工明确,具体、仔细、耐心地去完成资助工作。

其次保证资助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定期进行资助工作的培训和交流,积极探讨学习其他高校及市县的优秀做法,让资助工作者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提升为困难学生创造资助条件的能力。还应加强校企合作,聘用一些企业有威望的导师参与到资助工作中来,他们在社会中的经验积累也更能带给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上的提高。

3.4 完善评估反馈机制

高校应当建立长效评估机制,定期对资助育人的成效进行反馈和评估[4]。实施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成效,需要通过定期的反馈来呈现,也有助于高校在进行评估后进一步完善、改优化资助政策的实施方法。

通过前期的心理辅导、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资助育人活动,进一步塑造了受助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帮助受助学生开阔了视野,同时需要通过反馈机制来了解受助学生是否提升了面对生活和学业的自信心和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受助学生的反馈,高校可以进一步优化活动方案,以受助学生更喜欢更能接受、更容易产生良好成效的活动形式进一步开展活动。

对受助学生提供的职业能力培训,是否在学生就业求职的道路上带来益处和成效,也需要长期的跟踪反馈,对大四毕业生录取工作的薪资、单位质量等进行收集,对受助学生毕业以后的个人发展长期进行跟进反馈,才能更好地了解到前期的职业能力培训是否充分有益,后期的工作应当如何优化。

能力培养方式上,反馈受助学生参与到各类培训中的比例,各类资格考试过关的比例,竞赛获奖的比例,以及这些学生在通过各类考试证书、竞赛获奖之后的心理变化,是否增长了能力、提升了自信心。是否对受助学生努力进取、克服自卑,自立自强等方面产生了良好的效应,这些反馈评估将有益于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各高校也将在不断地反馈、评估、总结、优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资助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将发展型资助的发展推上新的台阶。

综上,我国高等教育扶贫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发展型资助发展上还需继续努力。国家和高校保障了经济困难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物质条件,使得困难学生可以和非困难学生一样不为能不能上学而担忧。但能不能上学和能不能上好学之间的差距还需要充分发挥发展型资助的育人功效。发展型资助模式的不断完善,可以保障受助学生在心理上减少与非困难学生的落差感,慢慢消除自卑情绪,让他们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经历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自信心,提升勇于奋进,克服困难的勇气,在高校提供的各类考试培训和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增强职业规划和拓展的能力,从而达成高质量就业的目标,如此更能实现受助学生从高校到社会全方位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