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罗梅
[摘 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结合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实践,探索“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1+4+4+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期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营造和谐、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
[关 键 词] 三全育人;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5-0046-0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对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三全育人”包括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三个方面,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队伍建设的总目标,围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这一总目标开展“1+4+4+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堅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教育与咨询相结合、发展与预防相结合,聚焦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1]。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实现全员育人,缺乏协同性
目前,多数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未能实现全员育人。全员育人指高校从管理层到基层教职工,均充分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共同推动高校心理育人进程[2]。心理健康教育全程育人的协同性则体现高校教师队伍的全员参与,包括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院系兼职心理辅导员、专任教师、班主任、学校行政人员、管理人员、协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生干部(部门工作人员和心理委员)、宿舍长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前置性工作即预防工作需要全员协同参与,做到预防与保障相结合。
(二)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实现全程育人,缺乏系统性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师资有限,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时,课程教学并未贯穿全程,课程主要安排在大学一年级阶段,针对大一学生开展,并且形式多为大班教学,授课人数较多,上课形式单一,多以讲授为主,互动较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课程则缺乏系统性,活动目标不明确,过于碎片化,特色不突出,成效不明显等,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需要贯穿大学全程,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要注重整合资源,明确目标,突出特色,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三)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实现全方位育人,缺乏联动性
目前,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缺乏联动性,未能实现全方位育人。一方面,社会上仍存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知不足的现象,认为这仅仅是高校单方面的职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工作,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需要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联动,缺一不可;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相对比较传统,形式单一,采用互联网线上教育和工作的形式较少,没有打破空间的局限性,缺乏创新性。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1+4+4+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基本内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紧紧围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成效这一个总目标开展“1+4+4+2”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全员育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育人;第二,全程育人——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育人全程;第三,全方位育人——实现高校学生教育多方联动。“1+4+4+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一个机制+四个原则+四个任务+两个保障”模式。
(一)全员育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育人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实现全员育人和育人协同性,全员育人的主体包括高校专职心理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行政人员、管理人员、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等,高校要立足心理健康教育全员育人,需要育人主体各司其职,从管理层到基层教职工,从教师到学生都充分参与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打造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提高队伍的心理育人能力和素养,协同稳步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程。
1.发挥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健康专任教师的主力军作用
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健康专任教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学生在高校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来源于专职心理教师,因此重视专职心理教师职业化、专业化能力的发挥。专职心理教师应当在学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测、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结果筛查、关注等级划分、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及心理危机风险评估、干预、转介、反馈各环节发挥主导作用,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统性、专业性、深入性[3]。
2.提升高校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和行政人员的主阵地作用
在高校中,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和行政人员与学生接触较多,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不开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和行政人员的推动,因此,充分整合心理培训内容,形成系统化培训体系,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支持小组,配备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资源,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能力,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3.加强高校学生朋辈间的互助作用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员育人,要加强高校学生朋辈间的互助作用,建立网格化心理健康教育,将学校的学生群体进行网格划分,形成“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网络体系,及时关注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调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强有力的自我调节适应屏障。
(二)全程育人——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育人全程
1.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大学生各个阶段的心理需求差异,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堂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大学各个阶段,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以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的心理需求。大学一年级阶段,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面对新的环境容易出现心理不适的情况,高校可根据大学一年级阶段学生的心理共性问题,有目的性、针对性地设置大学一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变、自我认知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关爱;大学二年级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到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程,同时会面临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平衡学业与工作活动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此阶段高校可将自我心理调适、人际关系、恋爱观等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毕业阶段,大学生面对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业、升学、毕业分离、角色转换等方面,因此,此阶段应将压力缓解、求职就业心理、角色转换等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形式
分阶段、分层次、系统化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形式,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群体、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采用多种形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入学阶段,可开展心理健康入学教育、心理健康知识宣讲会、新生心理团体辅导等活动,有指向性、方向性、计划性地普及教育,予以学生关心、关爱和关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新环境;在发展和培养阶段,通过专题座谈会、主题班会、主题团体辅导等形式开展自我心理调适、人际交往、学业规划等方面的第二课堂活动;毕业阶段,根据学生面临的困境问题,组织求职面试和职场方面的心理团体辅导和专题讲座、人际关系主题班会等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合理规划自我。此外,面对共性问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开展“启动‘心’导航”心理讲座、“我画我心”心理主题海报设计大赛、“打开心扉,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团体辅导、“共话‘心’成长”心理漫画比赛、“写出 ‘心’历程”心理电影展播及征文比赛、“展示‘心’魅力”开心笑脸征集活动,“关爱心灵,如梦随行”趣味心理运动会等活动,以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营造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校园氛围。
3.建立个案台账,全程关注
全面渗透,依托心理测评、心理咨询、谈心谈话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困惑,构建系统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台账,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不同个体、不同心理问题有方向性地开展摸排工作,确定重点关注对象,建立特殊学生心理档案,制定预防性和治疗性跟踪方案,做到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三)全方位育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多方联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工作,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协作配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全方位育人,需要依托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联动机制,打造三位一体心理健康育人空间。
1.建立三位一体心理育人联动机制
高校应牵头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心理健康育人联动机制,明确机制内容,内容应包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文件和办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指引、心理健康教育校外合作管理办法等,充分取得学生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合作。辅导员和班主任充分调动心理工作学生干部(工作人员和心理委员)和宿舍长的主观能动性,關注学生家庭背景带来的心理个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同时做好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合作,予以学生积极关注和心理疏导,对于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除寻求家庭支持外,还需寻求社会机构支持,如心理医疗机构等,积极为学生寻求合适的治疗方法,构建全方位心理跟进服务系统。
2.搭建三位一体心理育人平台
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校园环境和氛围,搭建三位一体心理育人平台,邀请心理专家来校培训心理工作队伍,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专题讲座、团队辅导员活动,同时,利用线上线下平台打破空间局限,联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及时回应学生的心理困惑,根据不同学生心理需求开展系列丰富有趣的心理健康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家庭、校园、社会,直面心理困惑。
(四)“1+4+4+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4+4+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开展“一个机制,四个原则,四个任务,两个保障”工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总目标。
1.一个机制——健全四级联动机制
2.坚持四个原则
(1)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效解决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问题[1]。如根据系部调查反馈,多数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系部二级心理辅导站根据学生需求提供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知识和相关的团体辅导。
(2)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坚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对每个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负责,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方式、方法创新,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服务需求[1]。如根据学生存在的心理困难问题进行分类,设置不同的团体辅导活动。
(3)主导型与主体性相结合。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等育人主体的主导作用,强化家校育人合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自主自助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1]。如开展系列心理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辅导员和班主任引导学生发现和正视心理困扰,提高学生自主维护心理健康的主动性。
(4)发展性与预防性相结合。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充分挖掘学生心理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1]。重视心理问题的及时疏导,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严重心理危机个案的发生。
3.落实四个任务
(1)推进知识教育。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举办讲座、微信公众号知识推送的形式推进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2)开展宣传活动。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月、“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以活动促心理。
(3)强化咨询服务。优化心理咨询服务平台,设立心理发展辅导室,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线上、线下辅导,团体和个人辅导等,同时遵循保密原则,建立心理健康数据安全保护机制,杜绝信息泄露,保护学生隐私。
(4)加强预防干预。健全四级预警联动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
4.巩固两个保障
(1)队伍建设。充分调动二级心理辅导站全体成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对队伍成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
(2)条件保障。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场地和设备,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提供完善的场地和设施设备。
三、结语
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件精神落地生根,坚持“三全育人”总目标,依托“1+4+4+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實行四级联动机制,坚持四个原则,落实四个任务,巩固两个保障,加强对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干预,做到早筛查、早发现和早干预,形成“全覆盖、无缝对接、及时介入”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4],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Z].2018-07-06.
[2]李兵.全员育人视角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78-82.
[3]王兰.“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路径[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3):169-170.
[4]刘少锋.“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构建[J].广西教育,2020(27):125-126.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