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疆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2022-02-25 13:22李希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

李希

摘  要:本文以文化润疆为大背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调研,通过调研了解中语系在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后,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发生的变化及课程对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产生的影响。了解这门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使这门课程能够在文化润疆的大背景下,更好地发挥作用,真正做到凝聚人心、民族相融、民心相通。

關键词:文化润疆;课程教学;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2-0161-04

2020年9月25日至2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提出了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1]。开展文化润疆,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昌吉学院中语系于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旨在过预科阶段的学习来增加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中国传统文化”课纳入预科课程的教学价值

优秀文化是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血脉,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预科教学,既填补了预科教学中的一项空白,又充实了预科阶段的课程设置。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丰富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内涵,提升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持续发挥好文化润疆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纳入预科教学十分有必要。

(一)增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认知

预科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教学,其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考虑其在升入专业后,存在部分学生无法理解的授课内容,无法顺利开展专业教学,因此,会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专业院系学习之前,开展一学年的预科教学,以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奠定基础,更好地开展专业教学。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前,并没有专门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主要是以语文及民族语文和数理化为主,授课教师也不会对所学习课程中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进行过多讲述,往往一带而过,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积累整体较低。本学期,通过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学生了解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增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改变了其原有认知,推开学生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真正充分地发挥了文化启蒙的作用。

(二)丰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课堂教学

预科教学主要是以学生的语言教学为主,旨在通过一年的预科学习,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水平,为学生后期在专业院系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做好铺垫。其教学主要针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课程设置也是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少数民族预科教学的目标不应是狭隘的,如果单纯地视语言为交际工具,就会越来越忽视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和语言教育的文化功能,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2]。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语言基础薄弱,且语言教学过程较为单一,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整体水平提高,而中国文化课的内容丰富,包含的知识点多且富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授课过程,也是语言教学的一种体现,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提升听说读写的能力。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纳入预科教学过程,也是对预科教学的一种补充完善,语言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则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语言教学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在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和认识,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逐渐培养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为民族团结和民心相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沉淀和积累,具有独特魅力,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预科教学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在预科阶段不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只是单纯的以语言教学为主,那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将继续停留在空白阶段,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

完善学生的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3]。因此,在预科阶段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有必要。首先,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大学生会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了解其主要构成。其次,少数民族大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逐渐领悟中国传统文化所传达的精神理念,逐渐明白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这也是能够有效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四)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疆的文化多样性为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交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历史的发展,优秀的新疆文化也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在逐步提高,对学生思想的发展也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伴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其思想认识和觉悟也会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也会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也能慢慢地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真正含义,能够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深各民族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好地为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做出贡献。

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的评价

首先,通过问卷结果可知,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在调研的812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800名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课富有趣味性,能够学到很多知识。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受到大部分学生的欢迎,对课堂的评价也较高,说明本门课有继续开设的必要性。其次,由于该门课是首次开设,在课时安排上也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可知,有763名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的课时较少,占比93.97%;对授课教师进行访谈后发现,8名老师认为这门课的课时量较少,教材内容无法通过每周的2节课进行穷尽,很多知识点都是简单的讲述,不能细致地把每个知识点讲给学生。因本课程是首次开设在结合教学课时实际情况,在课时设置上存在些许不足,无法更透彻地将教材内容完整的讲授给学生。

(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

通过授课,“中国传统文化”课在学生群体中取得很好的反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以前对中国传统文化接触的较少,而教材中的内容通俗易懂且具有趣味性,学生很容易接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也有很大的提高,通过问卷反映,有564人认为通过学习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增加了很多,占比69.46%;有236人认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增加了一些,占比29.06%;仅有9人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没有增长,占比1.11%;还有3人对此不知道如何评价,占比0.37%。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上大学前,并未接触专门针对文化知识的课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主要来自其他课程,且不作为重点讲述,很多老师会忽略这部分内容,而“中国传统文化”课涉及茶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酒文化、诗歌文化、汉字文化等方面,通过学习学生逐渐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很多学生也说到:“原来中国传统文化这么有意思,以前我们只知道喝茶、背诗,现在才明白,原来在茶和诗歌的背后,还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这一课程极大地弥补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方面的缺失。

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安排较少,内容不够细致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中语系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在考虑综合情况后,将“中国传统文化”课定为考查课,共选择15章作为本学期的讲授内容,每周每班2节,共32学时。教师需要在2个课时内完成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内容较多,每一章的文化涵蓋了很多的知识点,所需时间较多,但每周每班只有2节课,因此无法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授课,只能选择重点知识进行讲授,课外知识延伸也较少,否则无法完成本章的授课内容。因为授课对象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大学生,学生在以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学习较少,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积累较少,在理解和接受上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具有片面性,很多知识点在还不能理解的基础上,就已经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往往在课堂结束后,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

其次,由于教学任务量大,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是有限的,而本学期共15周,学生需要在15周内完成15个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随后就面临考试,教师无法带领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因此在此次的考试中,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都在60—79分之间,80分以上的较少。

(二)偏向教材内容,缺乏课外延伸

“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一章节涵盖的知识点较多,很多教师在授课的时候,由于自身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积累,只是围绕着课本上的知识点开展教学,并不做补充延伸,学生对相关的知识典故等的理解就只局限于课本上,这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预科阶段,学生刚刚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还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而教材上的知识点更加偏向理论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只是以课本内容为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会逐渐出现局限性,不利于其在后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也不利于其建立全面的中国传统知识文化体系。

(三)理论知识较多,缺乏具体实践

通过调查问卷可知,很多学生提到了这门课很有意思 ,但是基本上以理论知识为主,虽然能够理解,但是很多的文化专题不能理解,如果能加入适当的文化专题活动,那么课堂会变得更加有意思。“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往往以理论知识为主,虽然会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与专题有关的视频。例如在中国茶文化的讲授过程中,对茶的分类和泡茶的过程进行了展示,但是很多学生仍在课堂上提出了疑问,绿茶是什么味道、乌龙茶是什么味道、花茶是什么味道?在课堂上,虽然对绿茶、乌龙茶和花茶的制作工艺、细节都进行了讲解,但是缺乏具体的实践,也导致学生虽然知道茶的区别,但是缺乏具体体验,对茶文化的理解还是只停留在纸上,无法真正融入社会生活。

四、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改进建议

(一)增加课时数量,细化授课内容

针对本学期“中国传统文化”课出现的课时量不够的情况,可以在下学期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课时量,建议由原来的每周2节课增加到每周4节课,以有效保证教学时间充足,提高教学质量,使每个章节的内容更加细化,知识点有衔接、有侧重点、层次分明,保证每个知识点都能够在课堂上呈现。有效地避免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为赶课而挑选重点知识进行讲课的问题,涵盖每个章节的每个知识点,每部分内容均能做到详实,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接纳和吸收课堂知识,做好答疑解惑,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国传统文化”课的课堂效果。能够在相关的知识点上进行延伸扩展,补充与课堂有关的知识点,丰富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内涵,让优秀的文化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帮助预科生树立健康的三观[4]。能够更好地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更好地为民族团结进步做出贡献。

(二)注重知识积累 增加知识拓展

授课教师在开始授课前,应该注重自身积累,加强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备好每堂课,在讲好教材上的知识点基础上,保证每个学生能够理解吸收,并做好课外的延伸。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来加深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以课堂知识加课外知识相结合的方式,完善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逐步端正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好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对其思想思维发展产生良性的影响。

(三)理论融入实践,重视课堂体验

本学期“中国传统文化”课因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更加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述,部分内容是以视频的形式辅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有限,很多知识点往往只能够浅层次的理解,无法深入体会。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保证学生的外在感受与形成能够有效地内在转化,紧密配合课内教学,积极拓展课外教学,从实践中探索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5]。如在茶文化的授课中增加各类茶的体验活动、在书法和文房四宝专题可以增加书法体验活动、在服饰文化中可以增加各民族服饰展示活动,以此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通過文化体验活动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加深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纽带,全面加强各民族学生的交流交融,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

五、结语

在文化润疆的背景下,要进一步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充分发挥高校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作用,及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教育课程体系,更规范的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工作。切实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作,正确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其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润疆。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出席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2020-09-27.

[2] 李新. 中华文化课程融入少数民族预科的背景和意义——以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为例[J]. 品位经典,2020(11):143-144.

[3] 左丽霞,钱坤. 基于微课模式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0(49):190-191.

[4] 朱锦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预科教育课程思政中的应用探索[J]. 汉字文化,2020(20):27-29.

[5] 蒋林欣. 教学改革浪潮下文化基础课程该何去何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J].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8(01):87-89.

(荐稿人:王娟,昌吉学院中语系副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