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家屈伯川的若干办学理念

2022-02-25 00:39刘晓梅胡晓丽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办学理念高等教育

刘晓梅 胡晓丽

摘  要:屈伯川经历了旧时期的传统教育、西方的现代高等教育、延安老解放区的革命传统教育和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从事党的高等教育事业长达半个多世纪。他领导了大连理工大学的创办、建设和改革工作整整五十载,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文章从信任尊重知识分子,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以德为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抓住历史机遇,勇于开拓创新;倡导重中之重,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等方面探析了屈伯川颇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这些思想和理念对当前和今后办学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值得深入挖掘、研究。

关键词:屈伯川;高等教育;办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2-0026-04

大连工学院首任院长屈伯川,1909年出生于四川泸县,1928年就读于台湾中央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因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被国民党当局开除学籍,1934年赴德国留学并于1937年获得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1939年以陕甘宁边区政府林伯渠主席秘书的身份,跟随林伯渠和吴玉章到达延安,当时的延安经济困难,科技人才紧缺,留学归国的博士更是凤毛麟角。

1940年,屈伯川受党的委托,参与筹建第一所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机构——延安自然科学院,任教育处处长。自然科学院的教职员工为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提供了不可缺少的人才支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了一批既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又具有管理才能、服务意识和优良学风的“革命通人,业务专家”。延安精神深深融入屈伯川的血脉,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中传承、弘扬。

1946年,屈伯川受党中央指派,带领科技人员奔赴东北帮助开展建设工作。自1947年起,历任关东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大连大学工学院院长、大连工学院院长、大连工学院名誉院长和大连理工大学名誉校长,领导大连理工大学的筹备、建设和改革工作整整五十载[1]。

一、海纳百川,敬贤礼士

屈伯川把广招纳贤、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学校建设的重点,并狠抓不放。他曾提出,“办第一流的大学要靠第一流的教师。”在创建大连大学工学院时,由于受日本帝国主義的长期统治,大连当地师资匮乏,屈伯川等校领导派专人去香港,对教育界、科技界的多地进步人士和党的地下组织展开招聘,成功招聘数十位国内有名望的学者,还聘请了一批青年教师。屈伯川信任教师,为教师创造条件,分配任务,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教师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从而在学校形成了群贤毕至、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为学校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诚聘名师执教大工中,最广为流传的是屈伯川“三顾茅庐”,从浙江大学请来了著名力学家钱令希教授。

1951年夏天,屈伯川冒着酷暑,亲自远涉千里,赴浙江省杭州市邀请时任浙江大学土木系系主任的钱令希到刚成立不久的大连工学院任教。这时恰逢钱令希在浙江大学任教的第8年,当时的浙江大学已被称为“东方剑桥”。起初,钱令希只与屈伯川谈学术,却并不为其邀请所动。屈伯川则从延安办学谈起,谈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党为了给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在东北工业基地之一的大连办了一所大学,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招聘了一批教授,但仍感人才紧缺;谈到钱令希毕业归国的迫切,投身战时交通建设的热血,再谈抗美援朝时拒领美国有关部门颁发的“莫采夫奖”的忠诚,抽丝剥茧地一直谈到我国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技术相当落后,可东北空有大好的工业基础,却无专家带领众人开拓出一片发展的新天地,大连在东北的地理位置直接决定了这座城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1951年末,钱令希来到大连工学院,从此,他与屈伯川两人从满头乌发合作到双鬓染霜。钱令希遵循屈伯川“靠海吃海”的办学思想,主持创办了全国第一个港口工程专业;领导创建和倡导了我国的计算力学学科和结构优化设计学科;在国防、桥梁等多个重大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举世公认的研究成果;创办数理力学系,为大连工学院的教学科研两中心建设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后经屈伯川推荐,钱令希于1981年出任大连工学院第二任院长[2]。

二、以德为先,全面发展

屈伯川的办学方向非常明确:以德为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为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早在1942年,刚创建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就产生过一场关于办学方向的争论。针对有些同志不切实际的经院式办学思想,屈伯川明确提出,“自然科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既要应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之急,又要着眼于全国解放后的全面经济建设的需要,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他对学生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科学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解决具体问题;二是学习政治理论,这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都需要的;三是随时随地依靠共产党组织;四是为了更好地为祖国建设服务,要注意身体健康。

在屈伯川的领导和组织下,1949年,大连工学院在全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倡导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干部职工在管理和服务中教人,形成了良好的育人传统。1950年,学校成立政治教研室,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水平,并在长期思想政治工作中,总结出了“一精三通五会”的工作方法,要求对所教授课程精通,对马克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通晓,会讲课、会写作、会调查研究、会做思想政治工作、会劳动。

在屈伯川的大力支持下,大连工学院于1980年成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首创了一门集思想品德、人生哲理、形势与政策和法纪教育于一体的大学生德育课,并把它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这一举措得到教育部的肯定并迅速在全国高校中推广[3-5]。研究生院成立后,学校更加重视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生院成立当年即召开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交流会,做出了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

屈伯川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主张空洞的政治说教,而注重“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精神培养。1978年,77级和78级学生先后入校,第二年,79级学生入学。学校一下增加了几千名学生,而学校的食堂、宿舍等设施都存在很多问题,无法满足这么多学生的生活需要。

1979年冬天,学生反映食堂伙食太差,宿舍暖气不热,窗户透风,动不动就停电停水,平时喝不上热水,洗澡也困难。屈伯川听到这些情况,心里很不安,他在党委会上主动提出亲自去解决这些问题。第二天,屈伯川带着总务长和学生工作部部长住进了学生宿舍。这让学生很意外也很感动,屈伯川连续开了几个座谈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他动情地对学生说:“你们到大工来,是来学知识、长本事的,我这个当院长的,没有照顾好你们。你们年轻,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可你们在学校吃不好睡不好,我很难过。不过,请同学们相信,这些困难是暂时的,我们一定会尽快解决问题,给同学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有些问题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也请同学们克服一下困难,为学校分忧。”然后,他和相关工作负责同志一项一项地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分工落实。其中水的问题最让屈伯川犯难。大连本来就是一座严重缺水的城市,地处郊区的学校,用水更是难上加难。总务长提出自己打井的主意,屈伯川觉得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后勤部门在学校先后打了60口井,真可谓“雪中送炭”,及时解决了学校的用水问题,学生洗澡等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直到大连碧流河引水工程建成,这些水井才完成历史使命。屈伯川平易近人、关爱师生、求真务实等的思想品格和工作作风,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代大工人[6-10]。

三、抢抓机遇,开创先河

屈伯川在办学中善于抓住历史机遇,勇于开拓创新。这基于他对党的方针政策、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适应社会需要这三个要点的准确把握及有机地结合。因此,当历史机遇来临时,他敢于实践,敢于领先,不怕“第一个吃螃蟹”,不断打开学校工作的新局面。在屈伯川抢抓机遇的众多事件中,最为大家称道,又对学校发展意义重大的一件,是为大连工学院争取到了我国第一个与国外合办的国家级管理人才培训基地。

1979年初邓小平同志成功訪问美国。后中美双方代表在北京正式签订科技管理和科技情报合作议定书,准备在我国创办一个培训中心,学习研究美国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术,培养我国现代化工业管理和科技管理人才。此项目由国家经委牵头、国家科委和教育部协同组织落实。为尽快开启合作,决定把培训地设立在某个高校。当时几所位于京、津两地的院校尚未恢复元气,难当此任。屈伯川得知这一信息后,认为这是学校发展管理学科的良好契机,相信凭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和综合实力完全可以把这个培训中心办好。他当机立断,迅速行动,立即赶往北京,向“两委一部”毛遂自荐,表达学校愿意积极创造条件承办此项目。选址领导小组根据实地考察结果和屈伯川的诚意、决心,以及解决具体困难的有力措施,将选址定在大连工学院,项目的正式名称定为“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里根在1984年访华时给予培训中心很高的评价,并签署补充协议,由中国大连培训中心和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合办硕士研究生班。第一期硕士研究生班38名学员于1986年获得MBA学位,开创了中国MBA教育的先河[11-13]。

屈伯川的决心、魄力和大手笔的措施,当时有不少人并不完全理解,甚至还有不少非议。事后有同志问起屈伯川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屈伯川回答:“我国现代化管理当时还是空白,我校的管理工程系刚开始筹建。当时全国没有一个高校已完全具备合作开放办学的各种条件,为培养国家急需的管理人才,从头开始建设和发展我校管理学科遇到的具体困难,扛一扛也就过去了。”他说:“对办学有利的事,就是要冒点险,不干,机会就错过;一闯,也就上去了。”

四、远见卓识,建言献策

屈伯川在高校一线30余载的领导工作经验使其对高等教育具有深刻而准确的认识。他退出工作一线后,着重思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加快发展、提高质量水平。他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各条战线欣欣向荣,可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人才”,关键是培养人才的问题。为此,屈伯川在1982年3月召开的辽宁省高教学会上做了题为《对于高等教育几个问题的探讨》的学术报告,并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参与并主持起草了《关于将50所左右高等学校列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议》,史称“835建言”。可以说,“835建言”是“我国建设一流大学思想的萌芽”[13]。

1983年5月,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全国重点高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都参加了会议。教育部还特邀了包括屈伯川在内的四位已经退居二线的大学名誉校长列席会议。他们自发地召开专题研讨会,讨论集中围绕两个方面问题展开:一是教育的投入问题,二是高等学校的发展模式问题。大约两个单元时间讨论下来,一个战略层面上的高等学校重点投资框架凸现出来。其一,作为高等教育建设的战略重点,国家应从我国700余所高等学校中选出50所左右,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其二,在五年内,中央给予50所左右的重点大学,增加投资50亿元,一年为10个亿,平均下来每年每校2000万人民币。这些数字都是经过反复测算得出的。在讨论接近结束,议论到如何提交报告时,屈伯川建议报告直呈中共中央书记处,而不要通过教育部转呈。这表示了老教育家是怀着极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出此建议,并与其他专家共同讨论确定了建议书的结构和篇幅。

5月15日,四位老教育家联名上书党中央,建议采取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将50所左右高等学校列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把它们办成重点大学中的“重点”,亦即“重中之重”。建议指“按照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重要因素的理论,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不仅将是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更将是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中赶超世界水平、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所创造的价值绝不是任何一个重点经济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所能比拟的。因为作为智力投资的总效益是长远的,其意义是难以估量的。”[14-15]

屈伯川等老教育家的这项建议,很快就得到了国务院的采纳,并转化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性决策”。而后的“七五”“八五”期间,又陆续把一些重点大学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于1995年和1999年正式启动举世瞩目的“211工程”和“985工程”。

参考文献:

[1] 赵春. 延安时期自然科学院的办学经验[J].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2,10(06):21-25.

[2] 钱令希. 喝水不忘掘井人[N].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7-03-05(03).

[3] 屈伯川. 屈伯川教育文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 孙懋德. 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屈伯川[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25-66.

[5] 王孙禺,孔钢城. 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思考[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01):52-62.

[6] 杨智翰. 老教育家屈伯川与市办大连大学[N]. 光明日报,1984-03-31.

[7] 屈伯川. 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兴办市管大学[J]. 中国高等教育,1983(07):10-11.

[8] 屈伯川. 关于发展市办大学的探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3(01):7-10.

[9] 刘元芳,任增元. 屈伯川高等教育思想精髓探析——纪念屈伯川先生诞辰100周年[J]. 高等教育研究,2009,30(09):88-93.

[10] 刘元芳,任增元. 屈伯川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在大连理工大学的实践[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02):5-8.

[11] 屈伯川. 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幾个问题的探讨[J]. 高等教育研究,1982(10):20-21.

[12] 屈伯川. 高等院校要加快培养高级专门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1985(06):18-19.

[13] 张秀萍. 屈伯川高等教育战略思想研究[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9-15.

[14] 迟景明. 大学之道:屈伯川教育思想解析[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4.

[15] 屈伯川,孙懋德. 屈伯川教育文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25.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办学理念高等教育
创新育人目标与模式的思考及实践
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弘扬正能量的第一课堂
树立办学新理念 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中职学校突出特色改革教学模式初探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