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娜
摘 要:目前,国内设计院校印刷字体设计教育对理论与实践的关注程度失衡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印刷字体的设计应用与发展。文章通过阐述印刷字体设计教学的作用与价值,运用设计理论指导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手段,提高学生对印刷字体设计课程认知的修养与体会,对印刷字体设计造字方法进行有效梳理与总结,不断探索与开拓新的教学理念,全方位地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用型、应用型的印刷字体设计人才,弘扬汉字文化,促进印刷字体设计创新,推动我国字体设计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汉字印刷字体;造字方法;设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2-0185-04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新的字体形态也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的多元化、阅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以往单纯的二维纸媒的出版印刷到现在非常丰富的文字呈现方式。新时代的媒介载体需要不断设计与开发,以多样化呈现形式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汉字印刷字体怎样再创新与发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是值得深层次探讨的问题,也是设计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职责。设计教学需要适应变化,采取措施,以满足新时代的设计需求。
一、汉字印刷字体设计教学的作用与价值
现代汉字印刷字体设计课程是目前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对其他专业课程起到重要的衔接与辅助作用,可为学生在将来的专业设计中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受时代发展、文化语境以及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因素的影响,课程形态需要演绎,设计的内容、方法、手段、表现亦需要不断地更新与发展。针对目前我国印刷字体设计风格匮乏现象,可通过造字方法的设计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创作思维与审美能力,使其勇于开拓创新,以气质多样的印刷字体的设计创作,适应社会的需求。研究拟在专业教学中构建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解决设计艺术院校印刷字体设计课程教学方面的系列问题。
二、印刷字体造字方法的教学思路与要求
在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对文化有着更加迫切的需求。强化民族性,培养学生具备传统与现代相互和谐发展的现代意识与创新精神,是课程设计创作的主旨与方向。在多元化的发展中,教师应以传统思想文化、民间艺术为脉,增强学生在观念意识上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识,注重文化含量的理念引导,既考虑到使用者的品位与情趣,体现出使用者的身份、个性、心理等文化素养,又能提升作品的价值,使学生储备一定的文化信息,使其设计更为厚实、凝重。在适当的环境对字体进行合理地选择、判断、设计与编排,对字体的视觉形式与传达功能进行有效的协调与把控,既是针对市场需求,也是学生的专业技能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印刷字体在视觉形式与传达功能上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应拟定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一)复刻古籍、书法、碑帖书写精髓
字体复刻,是为了重现古代字体而进行的字体设计工作。通过借鉴古籍、碑刻、书法文化,以严谨规范的复刻再设计,使有历史底蕴的古文字鲜活于当代,它可视可感,具有鲜明个性与美学价值,是研究汉字体设计的关键[1]。方正设计开发的清刻本悦宋、宋刻本秀楷、方正金陵家族、龙爪体、萤雪体、聚珍新仿等即是古为今用的典范,通过把原字矢量化,对笔画缺失部分的修缮与精细刻画,统一笔形规范,补充设计简体字来满足正文用字的需求,尽量原汁原味保留原字的书写痕迹。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王璐创作的《成多禄印刷字体》即以“吉林三杰”之一成多禄的《承澹庵书诗册》书法字体为蓝本进行的字体设计,以视觉语言让成氏文化重回大众视野,借以打造具有吉林精神的文化符号。复刻字体,以其特有的造型符号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表现了中国人对社会特有的思维方式,相伴于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的书体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和精神特征,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可视可感,具有鲜明个性与美学价值,是研究汉字体设计的关键。
(二)传统书体意态摹古与再造
字体摹古与再造在还原度上不同于复刻字体,设计过程中虽需保持原字体的结构布局,但可对笔形可以进行微调与修改,保持原有字的基本形态与风韵,字的大小修改要统一规范,字的笔画处理要粗细一致、疏密适宜。考虑到现代印刷字体的阅读流畅需求,整版字体布局要匀称,排版采用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排版方式。学生陈爽创作的《好太王碑体》,灵感即来源于历史研究价值极高《好太王碑》墨本,在字角的设计变化中使用圆角,增添飞动之势,朴拙中自有一份生动之意,作者还对字体的间架结构和比例关系進行了调整,在原有结体饱满的基础上,更增添规范严整之感。学生周海游创作的《趣味隶书·现》,打造的是一款既具有传统隶书风格又在笔画细节的设计处理上融入现代设计元素的字体。起笔不十分圆润,收笔略飞扬的造型,竖笔向内弯曲有一定弧度,设计有趣,笔画与笔画之间的拼接保留直角,并非传统隶书的圆角进行处理,从而打造出现代隶书新样式,而笔画自由转弯处则是保留圆角设计,使其更加舒适,整个字体圆方结合,造型明确,更显现代化,字体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体验,给人宽松舒适的阅读感受。
(三)沿袭与构建美术字审美气韵
李明君编著的《中国美术字史图说》中将美术字定义为“一种于日常应用文字”,书法艺术有别的字形,本身经过装饰,并能对所赋载体环境产生美化作用的图案性文字[2]。在周博主编的《1919—1955字体摩登》一书中,中央美术学院王敏教授在其推荐词中说到:“美术字,总会让人联想起一些概念与词汇,民间性,具有强烈大众参与的成分;多样性,具有丰富多样的样式;表现性,具有强烈的表达张力;个性,美术字充满个性与原创性的色彩;原汁原味,是20世纪中国最贴近原生态的艺术。”民国时期,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的美术字,为现代汉字字体设计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与丰富的源泉,新中国成立以后到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美术字依托现代平面设计的大背景,积累了大量的书刊、商业包装、招贴画等文字字体样式,具有时代性的审美意蕴,美术字是西方现代设计投射到中国独有的汉字系统以后所形成的文字形式,其所具有的独创性和地域性使得中国文字设计领域中无法借鉴西方文字设计系统,为后人留下了中国近现代时期宝贵的视觉记忆与影响,它连接了国人的基因与根源,为汉字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开发资源和灵感来源,可以作为汉字字体设计切入对象进行研究,对印刷字体设计的个性化与多样性亦同样具有创见的影响与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薛一婷设计的《蕴籍体》,就是以老电影海报字体为灵感而进行的创作,字体厚重,笔画造型变化丰富,复古感强烈,字形书写端正大气,具有浓厚的民国风格。
(四)融合地域民族字体风格,创作新字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有着丰富宝贵的文字资源,文化多元、多样,许多民族都带有自己独特的文字体系,这些文字体系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字的璀璨文化,为现代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源泉。少数民族的文字是我国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体系庞大。对少数民族文字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古籍的梳理与保护,另一方面是从设计美学角度出发,将民族文字与汉字字体设计相融合,以寻求创新实验性的设计灵感,让更多人关注少数民族的文化,让少数民族的文字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再注入文化基因,从视觉的角度突破传统字体的书写规范,为现代字体设计赋予新时代的设计准则。方正藏意汉体就是一款结合藏文风格的汉字体,作者把用竹笔书写藏文意味的特征与汉字笔画形态进行有机融合,使汉字体极具西部风情,体现出神秘的民族色彩[3]。学生徐萌设计的《满意体》,则是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近乎失传的满文字体创意而来,提取满文字体的笔画结字特征与汉字进行融合再造,意在为留住这份历史尽一份薄力。
(五)造物创新的表现语言,生活创造文字的设计理念
采用生活化元素与文字的巧妙结合,利用不确定性为设计提供更为宽泛的视野与途径,实现文字设计的创新与表现。汉仪字库艺术总监朱志伟老师在2021汉仪字体之星主题分享大会上曾说过,“字体的魅力不在字体本身,而是在于它与世间万物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体验与观察事物,体会字体与生活中各种元素融合的造型特点与风格特征,加强对字体元素专业性的关注与体会,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生活形态语言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感受能力,多角度地进行归纳与整合、把握与表达。学生张源创作的《光影体》创意来源于午后阳光的照射形成影子的状态,每一处断笔、每一处弧度都是经过作者反复精心地设计而成,在传统宋体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份柔情、惬意。学生白道日娜创作的《石块体》,创意即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元素——石头,在石块上呈现立体透视的文字,每块石头各不相同,字形整体较窄,虽有明显透视,也能够清晰的分辨出字形与字意。学生吴静峤创作的《人生体》,作品创意来源于电影《移动迷宫》,运用迷宫元素形象生动地表现字体的形态。从迷宫的道路联想到人生,寓意人生不是顺风顺水,总会遇到坎坷,不管再难,只要努力,有信念总会有美好的出口。
面对新技术、新观念,设计方法仍需在尊重传统、了解文字的文脉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才能真正创造出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优质印刷字体。经济一体化带来全球文化的趋同,多元化的设计思潮不断影响字体的设计理念,在课题实践环节,更需要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课题训练方向指导,才能让学生的创意思维得以完整的视觉表现。
三、印刷字体造字方法教学实践与策略
在教学实践训练中,遵循造字规律,这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首先,印刷字体设计更要求符合视觉上的统一规范性原则。笔画的规范统一关系到字体设计的整体风格,是表现字体内在相对稳定的特质,能直接反映出作品丰富的内涵和设计者独特的审美观念、艺术修养以及情感倾向。其次,识别实用性原则。印刷字体设计是通过创造性设计诠释清晰的书写信息,保证在可读、实用的基础上进行创意,设计时要注重保证阅读功能要求,在识别性的基础上保证使用者的视觉感受,达到与观者视觉与情感上的共鸣。其三,艺术性审美性原则。要求在视觉感官上给人以美感,兼顾识别性、艺术性与审美性[4]。
载体和硬件的不断更迭变化,推动印刷字体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促进汉字印刷字体要承载新的内容、新的观念、新的规则、新的方法,以呈现多样化的设计状态。无论是设计新字体,还是改良字体,还是填补现有字体,不同的设计要求赋予不同的设计定位标准,印刷字体设计最重要的就是笔形的塑造和字体结构的确定。
(一)强化笔形塑造训练
笔形设计是对笔画起笔、收笔、运笔、折笔等具体的形态而言的,点、横、竖、撇、捺、折、勾、提等永字八法笔形的塑造决定了整版字体的设计风格,微妙的笔形变化对整版字体的设计风格产生极大的影响,视觉上会让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以宋、黑、楷、仿四大字体为例,宋体字笔形横细竖粗,收笔处有三角形态装饰钝角,字形端庄、典雅;黑体字笔画横竖粗细一致,突出醒目,视觉冲击力强,极具现代感;楷书古朴秀美,结构重心平稳、安静端庄;仿宋体笔画结构紧密修长,上紧下松,笔画粗细均匀,整体字型体式关系略向上倾斜状,锋芒突出,秀美雅致。可见笔形上的设计变化上,会呈现不同风格的字体,笔画线型的粗细、长短、方向、起收笔形态的角度、位置等细节上的变化,让文字在结构空间中的视觉效果产生较大的差异。
(二)强化字形结构训练
印刷字体的间架结构设计,是笔画搭配、排列、组合成字的形式和规律,是文字的骨架,做好文字设计的关键。清代书法家黄自元所著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详尽剖析了汉字的构形特点以及笔画的书写规律,为汉字的规范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印刷字体的设计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珍贵史料。黄自元归纳总结的九十二种汉字结体书写方法,对初学者了解间架结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讲求重心稳定、布白均匀、灰度一致、体式规范。其一,重心要平稳,这是判断整版字体书写的重要标准,是考量一款字设计的是否均衡、稳定的标准,让读者在阅读文字时视线流畅,轻松,没有跳跃感,读者会根据字体重心点的设定标准,达到相应的阅读效果,体会到轻松的阅读效果,无论横向的重心还是纵向的重心,都要考虑周全,才能完美地体现出文字的功能需求。其二,布白要均匀,汉字的笔画、组合、结构与位置安排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中宫的放大与紧密,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汉字笔画有繁有简,少则一二笔,多则一二十笔,书写时一定要安排好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穿插避让,要让笔画相互间的疏密关系参差错落、呼应连贯,才能達到布局匀称的视觉效果。其三,灰度要一致,汉字的笔画分布不像西文那样能达到匀称的灰度,汉字的书写存在太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单是因为汉字笔画的多少问题,就要在书写的过程当中考虑笔形要有粗有细,笔画多的字在书写中就要考虑以稍细的线条去处理,笔画少的字体相应的在书写中就要考虑以稍粗的线条来进行处理,可见,灰度的调整难度很大。在实际操作中,控制好灰度一致,需要设计师根据书写经验不断进行视觉调整,比去计算一些笔画数值来应用调整更快、更有效,用打印输出等环节的修缮来达到相对统一的状态,这是一个复杂耗时的书写过程。其四,体式要规范,汉字外形有长短、有大小,有斜正,有疏密,有其自身的自然形态,神态各异,不能强求一律方正,要符合正常的文字书写规律[5-6]。比如像“日”与“曰”字,本身字形就是一高一矮,一胖一瘦,在书写时对于常规字的书写规律就不能丢失。
印刷字体的造字方法教学实践,是从印刷字体的形体创作方法入手进行深入研究,从人性化角度改进印刷字体设计,满足社会不同媒介设计多样化的使用需求,使其结构更加合理,改变印刷字体单一性的局面,优化阅读,摆拖乏味的形态,站在适读性的角度尝试探讨印刷字体的设计前景。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构思、设计流程的掌握,设计方案的实施,使设计创意更加具有条理性,以促进教学实践的科学引导与推动,依靠设计方法找到解决办法,理性地面对设计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课程的总结、经验分析,归纳整理,希望本研究能为其他艺术院校的专业字体设计课程教学产生良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谢晋业. 汉字正文字体的设计方法[J]. 艺海,2018:79-81.
[2] 李明君. 中国美术字史图说[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2.
[3] 杨林青. 中文字体应用手册I [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56.
[4] 邵长娟. 印刷字体在公共图像传播中的作用和意义——以上海印刷字体为例[J]. 美与时代(上旬刊),2014(06):89-91.
[5] 谢晋业. 汉字基本印刷字体的设计方法研究[J].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37-40.
[6] 陶鑫良,张平. 具独创性的汉字印刷字体单字是著作权法保护的美术作品[J]. 法学,2011(07):18-19.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