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国
在教育教学改革浪潮滚滚向前的当下,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有明确目标、有具体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种常态。
培训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邀请高校教授,或研究机构专家、学术团体学者、基层学校名师等为教师“上课”——作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
广大基层学校的一线教师也非常珍惜听讲座或报告的机会,大多数教师不仅认真听讲,而且迅速记录。
但是,如果参加此类的培训活动,教师只是满足、习惯于眼睛看、耳朵听、动手记,实际收益仍会大打折扣,讲座、报告或示范课的内容、精神等,很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变得模糊甚至遗忘。因此,教师听讲座或报告,决不能满足于听和记,还需要向纵深推进,在自觉消化、自动内化、自主优化上下功夫。
首先,要敏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知识、任何一种技能技巧,都需要动脑筋思考。只有用心思考了,知识、技能等才能够像源头活水一样,汩汩流进自己心田,激活、滋润智慧的种子,催生其萌芽、长叶、开花、结果。教师听讲座、报告和示范课也是一种学习,自然必须用心、走心、上心。如果只是听、记,无异于被动地等待、接受灌输,讲座、报告和示范课的内容、理念等,就难以在心中扎根、生长,更不用说勃发出生命的活力了。
其次,要敢于提问。为了切实提高教师培训活动的实效,组织者常常要求讲座、报告的主讲人与示范课的执教者设置师生互动环节。然而,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当讲座、报告、示范课内容结束、师生互动时刻到来的时候,尽管组织者一而再、再而三地鼓励教师提出问题,讲座、报告主讲人和示范课的执教者也充满期待地望着大家,仍鲜有甚至没有教师现场提问。是所有教师都已经将讲座、报告和示范课的内容和精神等学懂、悟透、烂熟于心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再次,要勤于写作。这里的写作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在听讲座、报告和示范课的过程中,及时写下自己的感想。要抓紧时间,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要在乎书写是不是很认真、表达的意思是不是很清楚,只要自己能够看得懂就行。只有这样,才容易写出最真实、最宝贵的感受、感触和感想。其二,是指在活动结束之后,要尽快“复习”现场记录的内容,反复咀嚼,并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尤其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写出属于自己的随笔、反思或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