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利用文化体验,打造农村特色的“中国风”初中英语课堂

2022-02-21 00:50高丽芳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国风注意问题必要性

高丽芳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本文以英语沪教版8B在广州市番禺区S中学的应用为例开展实践研究,结合前人的经验,以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切入口,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进行文化体验,从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必要性、现状、策略进行详细阐述,并选取了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统计,在英语课堂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的了解上进行卡方分析,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旨在为广大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开展提供一套可行性的参考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必要性;现状;策略初步探究;注意问题

近些年,由于中华传统文化列入了教育指导纲要和新课标,虽然在意识上受到了教育者一定的重视。但经过笔者对农村中学的调查发现,当前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输入较少受到教师的关注,在中考重视学生分数的大环境下,加上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教师过分重视对词汇、语法、应试技巧的教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即使有文化的渗透,也只是根据教材内容,直接向学生灌输外国文化,导致学生出现中国文化失语。在英语课堂中进行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更是甚少。笔者认为,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英语的文化背景,还要关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是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个挑战。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逐渐为世界所认同,包括戏剧、中医、饮食文化、民间工艺、国学文化等多个方面。为了把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名扬四海,把它融入英语教学非常有必要。尽管农村初中英语教学逐渐受到重视,但在中考升学压力之下,一线英语教师虽然也赞成传统文化的融入,但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难度很大,感觉迷茫,加上英语教材的编写涉及传统文化的章节相当少,基本是碎片化和形式化的知识,没有形成系统。一些教师只是用英语照本宣科地介绍西方国家文化,很少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导致学生过分崇尚、美化或者拔高外国文化,慢慢出现崇洋媚外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和向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从以下两方面论述其必要性:

(一)《英语新课程标准》和英语教学大纲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九级目标体系中,指出初中阶段要达到五级目标。其中,文化意识的五级要求如下:1.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2.恰当使用英语中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3.了解、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4.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5.对别人的赞扬、请求、致歉等做出恰当的反应。6.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7.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等。8.了解英语国家的人际交往习俗。9.了解世界上主要的文娱和体育话动。10.了解世界上主要的节假日及庆祝方式。11.关注中外文化异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12.能初步用英语介绍祖国的主要节日和典型的文化习俗。 《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的五级要求中的9、10、11、12项目标均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必要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中,“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明确写入大纲。“通过英語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使学生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由上可见,《课程标准》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均对初中英语教学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加上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将国家情怀、和谐仁爱、品格塑造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且要将这种文化意识落实到每一门学科。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融入各学科、各领域。在三套教学大纲的教学指导下,如何平衡升学压力和对学生实现真正的传统文化思想教育是一线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探讨一套较为可行的课堂策略势在必行。

(二)社会环境提出的外在要求和学生思维品格形成的内在要求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但外国人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比较少或者不够深入,跨文化交际中的吸纳和传播同样重要,结合农村本土文化教学,传播中国文化,让中国走向世界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同时,在英语课堂上,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扩大知识面,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将其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使得学生产生一定的民族自豪感,实现文化自信,并通过中西文化差异的对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根据知网搜索所得,国内对初中英语教学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2013年-2021年共有48篇,从2019年起较之前几年有所上升,但每年也只有十多篇,基本上是从对初中英语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现状、必要性、意义及阅读、写作等方面进行策略研究,多为笼统地进行概述和罗列策略建议,缺乏数据支持、具体的实操指导、清晰的实施指引,并且几乎没有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英语教学和沪教版教材,欠缺实用性和可行性。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渗透的现状

笔者于2021年3月对广州市番禺区S农村中学八年级学生进行了“英语课堂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情况”调查,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有效回收率达98.6%,问卷有效。并对该中学9位英语教师进行访谈,其中科组长1名,备课组长3名,其余教师教龄均在10年以上。通过对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所得,农村初中在英语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开展上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教师自身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薄弱

由于受到升学考试制度的制约,不少英语教师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认识上存在偏差,他们觉得其对提高考试成绩没有明显的作用,有的甚至认为会浪费课堂时间。虽然大部分教师认为,在英语课堂上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但英语教师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比较缺乏,除了对部分重大节日和部分饮食社交礼仪有一些认知外,很多教师对中国传统诗词歌赋、传统神话、民乐、民俗、民间工艺、建筑、哲学、武术、体育等一知半解,难以顺利把中华传统文化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中,更不能很好地实现中外文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思维品格。

(二)英语教材缺少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疏于发掘

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过度重视西方文化,很少涉及中国文化。以广州地区使用的沪教版英语教材8B为例,全书八个单元,明显出现传统文化词汇的只有两个单元,Unit 3 Traditional skills和Unit 4 Cartoons and comic strips,其余单元均未见传统文化有关知识,从而使教师忽视其重要性。农村初中学生基础薄弱,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花在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的时间占去教学时间的大部分,加上不少教师还要兼顾班主任工作或者学校的其它工作,无暇顾及发掘教材中中华传统文化部分,甚至对西方文化的渗透也是照本宣科,流于形式。

(三)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兴趣

虽然近几年掀起了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但由于前些年社会对西方文化的吹捧,部分家长和学生崇洋媚外的心理还未完全扭转过来,对中国的龙舟节、中秋节不太感兴趣。农村家长的传统文化意识薄弱,有些家长甚至为了“面子”,不惜花费重金去让学生感受西方文化。不少商家为了盈利,在西方节日时大张旗鼓地打着各种打折名号吸引顾客,初中学生明辨是非能力还不是很强,加上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足,导致他们滋生西方崇拜心理。表2是对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现状的调查结果:

三、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探究一套实用性强的、系统的、适合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笔者选取了英语沪教版8B为例,在广州市番禺区S中学八年级四个班进行一个学期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考试成绩对比及英语课堂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状况调查,分析差异性

笔者在本校八年级选取二個实验班和二个对比班,八年级(1)班和和八年级(3)班作为实验班,八年级(2)班和八年级(4)班作为对比班,由两位教师任教,每位教师分别负责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比班,在对比班使用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验班实施整改后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首先对四个班级的英语成绩进行比较,使用Spss19.0对他们八年级上学期英语期末成绩平均分数和英语课堂中华传统文化了解状况进行了卡方分析,英语课堂中华传统文化了解状况以学生的个人得分作为评价标准(非常符合3分,比较符合2分,不符合1分),结果说明实验班和对比班的英语成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英语课堂中华传统文化了解状况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在实验班实施在英语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案

1.教师转变观念,调整教学模式,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功能

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课堂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学英语学科具有多重的育人价值,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将“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等元素情景化,帮助学生在英语活动中模拟“社会参与”的过程,并在情景体验中提升“国家认同”意识、体会“社会责任”,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激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意识和愿望。同时,调整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效率,既能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又能实现育人的功能。并向学生强调,把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海外、引向世界是每个中国公民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2.教师发掘教材的传统文化元素,编写教学设计,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1)发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界定类别

根据英语沪教版8B在单元上的安排,只有Unit 3 Traditional skills和Unit 4 Cartoons and comic strips两个单元出现传统文化的元素,普通一线教师无法更改教材的编排,且教材不能随便更换,否则无法维持教与学的稳定性,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特点进行分析处理。我们通过深入分析、讨论研究和发掘,发现其实每个单元都有传统文化元素的隐形存在,所以能保证每个单元都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在各学习内容的安排如下:

由上表看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出现在教材中的所有教学环节中,比较集中在Reading(6次)和More Practice(6次)。在单元分布上看,比较集中在Unit1,Unit2,Unit3和Unit6这几个单元。从内容主题分布上看,传统人文精神(慈善、助人、敬老、爱护自然等)和传统手艺出现的次数比较多,分别为9次和7次。

(2)通过多种渠道把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首先,教师要充实扩大自己在中华传统文化理解上的知识面。我们不可能在某本参考资料上找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所有英文正确表达。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借助报纸、杂志、电视、网络、文献等多种渠道寻找所需的资料,并对学生加以引导。因为农村初中学生见识相对较少,知识面窄,自控力差,网络资源良莠不齐,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并向学生推荐一些实用的渠道。例如,一些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英语表达极佳的电视节目、金山词霸在线词典、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等。然后,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合理设置各单元和各课时的安排,在不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建议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各课时的统筹。以Unit1 Helping those in need为例,在Reading、More practice和Writing三个章节均出现传统人文精神,我们可以通过统筹整合,形成Reading&Speaking和More practice&Writing课型。这样既能不影响教学进度和效果,又能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中。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深刻的教育来自深刻的体验。我们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提高了小组合作探究水平。每个章节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交由学生充分探究,以小组为单元进行实践,教师提前布置探究任务,指导学生收集前期的资料,然后处理和分析资料,课堂上交流分享,课后评价。这种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的能力,加深了对这个话题的理解。通过讨论研究分析,我们把传统文化的各类元素的渗透模式总结如下:

3.做好学后跟踪

(1)做好学后的巩固和延伸,深化教育内涵

学生课堂呈现后教师要及时巩固和延伸,学生搜寻的资料难免会出现错漏或者非全部为正面学习材料,教师要及时指正和适时引导,让其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学生每一次实践研究后要收集各类型的作品,修改后推广或者展示到课室的墙壁、走廊或者在展板,让学生耳濡目染,深化教育内涵,也让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大家的认可,提高他们劳动实践的自信心。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边读边想边搜集,注重劳动过程的感悟,写学后感、心得体会。

(2)做好学生小组合作的指引

农村初中学生英语水平两级分化严重,各小组成员之间水平也不尽相同。为了人人参与劳动,小组长必须根据各小组成员的特点合理分配任务,不能每次都让学优生完成所有任务,学困生无事可做。每次实践任务的分配可轮换完成,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每个环节的实践中,如个别学生实在无法完成任务,可考虑难度大的任务由能力强的学生去完成,把简单的任务分配给能力薄弱的学生,然后慢慢再加大其任务量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升。

(3)配合坚持课前演讲,定期举行各类比赛,深化学习成效

除了在单元学习内容上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外,平时课堂也可相应地进行传统文化的简单活动。例如,我们尝试开展“课前一分钟演讲”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每天一人参加演讲,按学号轮流进行,分享一句谚语,学生可以借助PPT、展板等辅助演讲,发掘其含义、起源、典故等。这个活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如,有课外可利用的时间,多举行各类比赛,如讲英文故事比赛、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英语竞赛、手抄报比赛、猜谜比赛、戏剧比赛等,学生准备比赛的过程也是学习提升的过程。

(4)完善小组评价机制

由于小组合作实践活动对于农村学生来讲是一个新的尝试,合作探究活动需要在课后完成,如果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会大大打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会让学生形成惰性,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推卸责任,部分学生出现畏难情绪等。所以,教师必须在每次活动后进行公平合理的评价,以鼓励为主,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例如,按完成效果的好坏给每个小组加相应的分数,在期中期末进行积分拍卖积分兑换等活动,或者定期评选优秀学习小组等,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4.检验实验效果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我们检测一下在英语课堂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效果。用八年级下学期英语期末成绩与八年级上学期英语期末成绩进行对比。实践证明,虽然在英语课堂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花费一定的时间,但不影响学生的英语成绩,甚至平均分还有一定的提高,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有明显提高,实验班和对比班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见表6。说明整改后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

四、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堂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时要注意的问题

(一)分层指导,多关注后进生

由于农村初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基础相对来说很弱,教师在进行活动实践的时候要分层指导,对于组长和基础较好自觉性较强的学生多传授具体的操作方法,实践开始的时候要引领示范,并做好思想动员,让他们有能力带领小组其他成员,安排组员任务时要公平公正,多关心帮助组内的后进生。对于后进生要适当降低要求,多鼓励,多肯定,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每次活动完成后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表扬和肯定,让他们有信心坚持下去。由于很多资料需要在网络搜集,农村初中学生自控能力差,每次活动前须提前告知家长有这项活动,让家长监督对手机电脑的使用,以免学生借此无节制地滥用网络。

(二)利用周末和假期让学生继续深化主题,进行各类实践活动

敬老活动、关心小动物等活动,不仅仅是一项课堂活动,更是要应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节假日多鼓励学生参加义务性工作和志愿者服务,多接触自然和社会,多积累经验,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和增长见识。

(三)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时,不能忽视教师的引领作用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设置有针对性的方案,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能力,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英语水平。在农村初中,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有限的,传统文化的词汇对他们来说很多是陌生的,用全英进行课堂讲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引领他们学会转换为自己熟悉的词句,让自己表达清楚,别人也能听懂。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也可播放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电影,让学生每周收集一条包含传统文化的英语新闻等扩充他们的知识面。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内容安排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操之过急。

综上所述,虽然在农村初中课堂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用心發掘教材,沪教版的每一册书每一个单元都隐含着传统文化的元素。在新课标下,我们在教学中以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为契机,让学生在劳动中进行文化体验,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又达到育人的目的。备课组在本校实践了一个学期,取得不错的效果,可以考虑把各类素材编制校本课程,鼓励其他年级教师一起参与开发,供大家日后使用,以减轻广大初中英语教师的备课压力。

参考文献:

[1]金朝华.初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中中国传统文化缺失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曹剑生.中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现象及其对策[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3).

[3]曹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4]刘芳维.高中英语教师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5]熊亦波.例谈如何在英语课中上好中国文化课[J].基础外语教育,2019(7):89-90.

[6]葛明杰.论初中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J].创新教育,2020(188).

[7]魏秀萍.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J].公共英语教育, 2012(4).

[8]陈惠敏.谈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的文化渗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3(7).

[9]顾玉珍.探究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融合路径[J].基础英语教育,2019(5).

[10]胡婷.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传承[J].课程与教学,2020(3).

责任编辑  陈红兵

猜你喜欢
中国风注意问题必要性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