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家庭教育当回归

2022-02-19 03:16:43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育儿课外双减

据《光明日报》2022年3月18日02版报道:“双减”政策牵动千家万户。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加强校内减负增质、出台家庭教育促进法……一系列举措撬动基础教育整体变革,正在推动新的教育生态加速构筑。“双减”后,尽管学科类课外班已经有效整改关停,但一些家长将孩子的课外时间外包给培训机构的思维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只不过是以体育、美育、科技类等非学科机构取而代之。当前家长参与育儿的动力不足,有着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考试指挥棒下,重结果、重外在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家长自认为“专业性不足”而让位于学校或机构。与此同时,为吸引顾客,培训机构又结合升学压力不断制造焦虑,为父母探寻、践行适合自己家庭和孩子情况的教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外部压力。两相叠加之下,家长常被机构“带节奏”,认为替孩子安排好密密麻麻的课表才是尽心尽责,对“家庭教育应该在孩子成长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一问题缺少反思。一些家长对“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解也较为片面,常将其等同于“一切为了孩子”,全家人围着孩子转,亲子之间缺少共同成长的结合点。此外,大城市工作节奏过快、压力过大、通勤时间过长、休假弹性不足等问题,也在客观上限制了父母参与育儿的时间和精力。而城市中家庭友好的公共空间还不够那么便利可及,也使家长们即使有心和孩子在一起,也常常不知能做些什么。对家长来说,首先要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是“人之为人”的根基,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父母通过爱和言传身教,让孩子内心充盈、学会自主,这正是学校和机构不可取代之处。因此,家长要当好外界与孩子之间的“过滤层”和孩子成长的“定位器”,理性利用外部资源,发挥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和机构的错位优势,帮助孩子找出最适合自身成长的发力点。有必要寻找家庭成员之间的“最大公约数”,纠正对“一切为了孩子”的片面理解。家长要反思被孩子各类课外班主导的家庭生活组织方式,为孩子适度留白,也为自己适度松绑,用好家庭时间,做每个成员都能感兴趣、有收益的事,如户外锻炼、博物馆看展、朋友小聚等。如此,亲职履行不再是一种单向度的付出,家庭生活成为滋养彼此的源泉。此外,还需加大职场育儿支持,加快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打造更多社区公共文化活动,构建家庭友好、多方协力的育儿支持体系。教育是千秋大计。“双减”为的就是让教育回归本质,回归“人之为人”的内核。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家长与孩子、学校、社会一起寻找在现有条件下的最优解,让教育抵达它的深层目标。

猜你喜欢
育儿课外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小满课外班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我的“课外老师”
偷偷摸摸育儿
英语文摘(2020年12期)2020-02-06 08:55:38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转动小脑瓜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中国火炬(2014年2期)2014-07-24 14:16:57
育儿神器